一、引言
交互式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可提升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在微課視頻中設置問題、任務、討論區、測試等內容,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模式。交互式微課與傳統微課相似,但二者對數學教學的要求卻并不相同。教師在應用交互式微課時,應把握好其特征,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交互式微課概述
交互式微課可以看作是傳統微課的升級,它要求教師在應用微課時,提升對微課的互動性的關注程度,能與學生之間產生有效的互動關系[。基于以上內容分析,交互式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應體現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交互式微課保留了傳統微課的教學特征。雖然交互式微課對微課視頻的制作要求更高,但其本質上仍是“微課”。微課所具備的一些教學優勢和特征,交互式微課同樣具備,如,耗時短、針對性強、內容緊湊、重點突出等。
其二,交互式微課融入了多種不同的交互元素。這些交互元素涵蓋的范圍較廣,其既包含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元素,也包含能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的元素。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方面,教師可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元素、生活場景或者有意思的話題。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方面,教師可添加的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問題、任務和測試等[2]。
其三,交互式微課對信息技術平臺的依賴性更高[3]教師在應用交互式微課教學時,不僅要將微課視頻分享給學生,還要借助信息技術平臺提供的一些交互性功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確保學生能在微課視頻的助力下,科學、高效的學習數學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交互式微課的實施策略
(一)聚焦教學目標,優化細節設計
微目標是互動式微課教學實施的基礎和保障。教師只有先明確了微課教學目標,才能更科學、規范地使用各種教學資源,完成對學科知識的講解[4]。因此,在小學數學互動式微課教學實踐工作中,數學教師應科學設計教學目標,讓微課視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為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服務,從而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微視頻,完成對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
以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課程“加與減”為例,該章節課程的教學難點為“豎式計算”。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利用豎式計算復雜的加法算式。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按照豎式計算的要求,整齊排列兩個加數,同時還要按照計算的規則,在相應位置標清“滿十”的數量。以算式 49+17 為例,在使用豎式計算解決該算式時,學生首先要做的,便是按照豎式計算的規則,將49與17按照一上一下的方式豎直排列,使49與17的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其次,再將49與17的個位和十位分別相加,即
和4+1 。在計算時,因為 9+7=16 ,二者的和多出了一個十位數,即將1加到算式 4+1 中,得到 49+17 的和的個位數為6,十位數也為 6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會因為教師演示的速度過快,或者一時沒有看清楚教師計算的細節,最終導致學生始終無法想清楚:‘ 4+1=5 ,為什么教師最后得出的結果卻是 6 ”為此,教師在設計交互式微課視頻時,需從數學教學的細節出發,優化微課視頻中的內容,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利用錄屏的方式,將49+17轉化為豎式+i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教師還需要將豎式計算 49+17 中,十位數之和中
49多出來的1,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如+7 ,并說明十位數相加時,1的下方多出來的1,表示 9+7 之和的十位數。
(二)優化課件設計,激發學生興趣
交互式微課與傳統微課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微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提升微課內容與學生之間互動效果的方式,并不限于問題、任務、討論等幾種特定的形式。教師也可以通過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提升微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基于此,教師可將交互式微課應用的重點,落在課件的設計上。教師可通過對課程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整合,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課程“認識更大的數”為例,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有限,無法在教師的語言描述中感知更大的數。對此,教師可豐富教學資源,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對“大數”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教師可將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微課件”設計的基礎,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或元素,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微課件”。
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十萬”時,教師雖可以用語言描述說,“十萬是2500個班級中學生的數量。”但對于小學生而言,無論是100000,還是2500,都是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很少接觸的數字。學生無法通過一個不能理解的數量,去理解另一個無法理解的數量。而且對小學生而言,這種引導方式,很難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無法增強微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此時,教師可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展開思考,而后以學生所喜歡的動漫形象“哪吒”“敖丙”等為基礎,設計“微課件”。
在具體操作階段,教師可利用“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先直接提問學生“你知道十萬是多少嗎”?而后,教師可用不同人數密度的圖片,分別展示10、100、1000、10000、100000等數字。必要時,教師還可利用“哪吒”和“敖丙”等形象,展示大數。如此操作,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在不斷激增的數量中,感知大數的概念,增強對大數的理解。
(三)以學生需求為主,設計微課內容
應用交互式微課實施教學,教師需關注的重點是,微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具有趣味性和價值性的內容引入交互式微課中[5]
以學生對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課程“混合運算”的復習為例,在該課程的復習階段,學生復習的難點是混合計算中各種運算的優先級。使用交互式微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理清不同運算優先級的基礎上,通過對微課內容的實踐,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此時,教師在制作交互式微課資源時,需考慮以下兩點內容。一是學生對各種運算優先級的理解,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優先級”的概念,還要明確不同運算在混合運算中的優先級排序。二是學生對不同運算優先級的運用,學生需在交互式微課的助力下,通過運算實踐,完成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首先,在學生對各種運算優先級的理解層面。教師可將算式( 2×5 ) +3 、 2×5+3 ,以及 2×(5+3) 等作為交互式微視頻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上三個算式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可經過計算后學生就會發現,明明是非常相似的三個算式,卻有13和16兩種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三個算式在計算時,優先計算的部分不同。因為在計算的過程中,括號的優先級最高,所以,第一個算式和第三個算式要分別先計算 2×5 和5+3 。之所以第一個算式和第二個算式的答案相似,主要是因為兩個算式優先計算的都是 2×5 。如此,教師便可借助以上例題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優先級”的概念。
其次,在學生對不同運算優先級的應用層面。教師可以借助交互式微視頻給學生設計課后復習例題,多引入一些相似的混合運算算式,讓學生通過練習,將課程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給學生推送例題( 7×4 ) +3 、 7×4+3 → 7×(4+3) ;( 3×8 )+1 、 3×8+1 、 3× ( 8+1 );( 4÷2 ) + (2-1)、 4÷2+ (2-1)、 4÷(2+2)-1 等。
(四)關注學生成長,引導學生反思
受教學改革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早已將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學生基礎課程知識的學習,轉移到學生情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中。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須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反思為基礎。從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反思的角度分析,微課的本質是教輔工具。基于微課的工具性,教師應用交互式微課時,不應將微課的應用局限于學科知識的講解中,應延伸至指導學生反思的層面。
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課程“小數除法”的教學活動中,常存在學生主觀意識上認為小數除法不難,但總是容易出現算不出或計算錯誤的情況。究其原因,是一些應該被注意的計算細節,被學生給忽略了。為幫助學生在反思中獲得成長,在交互式微課的應用中,教師可通過兩種方式引導學生反思。一是借助具體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反思,以教材第2頁例題“ 11.5÷5 ,為例。
該算式有兩種解法,解法一:學生需先換算單位, 將“元”換成“角”,此時,小數11.5就會變成整數 115。而后學生就可以用整數除法的算法,算出答案為 23角。
解法二:學生不需換算單位,直接利用豎式計算直接求答案,此時算出的答案為2.3元。為提升學生對小數除法計算的理解,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以上兩種算法分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結合計算的過程進行分析”。這時,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以上計算過程的反思活動。二是利用具有暗示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思。
如,在交互式微視頻的制作中,教師可針對以上解法二創設情境:學生A利用解法二對例題進行求解,結果發現他得到的答案是23元。檢查后發現原來學生在利用豎式計算進行計算的時候,把小數點給遺漏了。之后教師可暗示學生“聰明的你,是否在小數除法計算中,存在同樣的問題呢?”如此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幫助學生在反思中獲得成長與進步。
(五)落實評價反饋,優化微課應用方式
教師可將交互式微課的應用拓展至教學評價階段,而后利用基于交互式微課的教學評價,將教學評價反饋的結果落實。
教師可在交互式微課視頻中設置評論區,引導學生在評論區里討論,而后借助“微評價”的結果,對交互式微課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挖掘、改進和追蹤。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課程“分數混合運算”為例,為引導學生在交互式微課的評論區參與教學評價活動,教師可借助“問卷星”“問卷寶”等問卷調查系統制作調查問卷,并以鏈接的方式,將調查問卷置于評論區。學生在學習完交互式微課中的內容之后,可點擊鏈接進入調查問卷,并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為提升教學評價的效果,學生除了在調查問卷中評價交互式微課的應用效果之外,也可以在評論區繼續評價。教師需要對評論區和調查問卷內學生評價的結果進行匯總,分析交互式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對暴露出的教學不足進行追蹤。如此,教師不僅借助交互式微課的應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還能將評價的反饋結果落到實處,促進交互式微課應用方式的優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對交互式微課的重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從教學目標、學生需求、課件設計、學生成長,以及教學優化等多個層面采取對策,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艷會.信息化背景下微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4,26(07):176-178.
[2]曾琴.微課融入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路徑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07):142-144.
[3]王紅艷.基于微課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西藏科技,2023,(03):49-52.
[4]毛宗智.微課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價值及實踐路徑[J].科教文匯,2023,(05):162-165.
[5]陳僑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微課設計與應用探究[J].亞太教育,2022,(21):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