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整合課堂教學,促進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高中語文教師應基于教材,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
二、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作用
(一)開闊學生視野,擴大課堂容量
將信息技術融人高中語文教學,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如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學習資料,也可以通過互動平臺,與教師、同學相互交流建議與想法,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備課,將更多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融入教學方案中,擴大課堂容量,有效改善學生獲取知識途徑單一的問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辨析能力
傳統教學課堂通常采用“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為輔”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的機會,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置身文章描述的情境中,感受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精準把握人物形象,促進學生辨析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三、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原則
(一)堅持教學主體原則
教學主體原則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與發展需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合理規劃教學步驟,使得學生可以逐漸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凸顯課堂主體地位。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發展規律,選擇具有針對性的信息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此外,教師需要意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不能代替教師引導,也不能取代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與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信息應用意識,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輔助作用,以更好地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堅持教學適合原則
教學適合原則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資源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合、信息技術手段與學生學習方法相適合等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課程的具體內容,選取適合的信息資源,實現教學課堂的拓展延伸,輔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探究、剖析文本內容,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四、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路徑
(一)采用微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相較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高中語文的學習難度顯著提升。這無疑給學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為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優勢,采用微課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正式課程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在設計微課內容時,明確教學重難點知識,使得學生可以對文章形成深刻的認知與了解,進而獲得閱讀理解能力與創新思維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為例,本文為唐代詩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觀與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權貴的反抗。為激活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微課內容完成導入任務,教師需要按照夜行賞景—一拂曉見聞一一曲徑晝游一一暝色洞天的順序設計相對應的教學視頻內容,并在微課結尾部分設置以下思考問題:
(1)為什么開篇寫瀛洲?
(2)為什么把描寫重點放到暮色上?
(3)品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理解李白的詩風和人格。
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手段,導入更多李白的文章,如《獨坐敬亭山》《行路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抽絲剝繭,深入了解李白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探索學習興趣,使其獲得自主探究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借助微課資源開展導人教學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進人學習狀態,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教學情境,強化理解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課堂的有效結合,營造聲情并茂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使其獲得知識理解能力與情感感知意識的形成。為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應用“喜馬拉雅APP”“有聲語文”等軟件,播放相應的音頻視頻,活躍課堂氣氛,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使其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升學習積極性。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登岳陽樓》(杜甫)為例,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喜馬拉雅APP下載《登岳陽樓》的音頻資料,并利用投影設備展示岳陽樓的圖片,刺激學生的聽覺與視覺,使其可以全身心投人學習狀態中,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然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誦讀,進一步感受“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中蘊含的詩人對于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的無奈與壓抑情感,強化誦讀能力,獲得情感共鳴。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客至》《詠懷古跡(其三)》等杜甫其他的詩詞,進一步感受其藝術風格,強化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的脈絡,有利于完善教學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整合教學資源,豐富知識儲備
傳統語文教學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師的知識儲備,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較為單一,難以實現思維的開拓性發展。而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在線上信息庫中搜集教學資料,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合理投放,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并獲得文化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我與地壇(節選)》(史鐵生)為例,教師可以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搜集“史鐵生生平經歷”“史鐵生文學作品集”“史鐵生社會評價”等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料,協助學生全面了解文章的作者以及創作背景,為開展深度學習提供依據[3]。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建藍墨云班課,將《我與地壇》全文上傳至線上班級群中,指導學生通過平板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進行電子閱讀。此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討論并在動態留言板中寫下自己的讀后感,與其他學生進行線上交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認知體系,使其可以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與地壇(節選)》的內容,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實現文化視野的開拓性發展。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可以使得語文教學課堂呈現智慧化與立體化,有利于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使其逐漸養成愛閱讀、愛語文的良好習慣。
(四)利用電子白板,實現思維交互
電子白板是一種結合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工具,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深入探究的教學任務,從而獲得思維的交互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深入挖掘電子白板的教學優勢,構建起高質高效的現代化教學課堂,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
以統編版高三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離騷(節選)》(屈原)為例,本課教學目標為: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三觀。首先,在講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時,學生應當結合注釋掌握“太息”“掩涕”“民生”的具體含義,同時完整翻譯整個句子,并將答案寫在紙張上。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拍照設備(手機、相機、平板等)拍攝學生的答案或者活動視頻上傳至電子白板[4。然后,進行在線批閱,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隨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主運用電子白板的手寫筆功能,完成對全篇文章的解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獲得理解能力的提升。最后,學生可以結合電子白板中所展示的圖片,共同對文章進行深入地探索與分析,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實現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交流意識顯著提升的教學目標。
(五)運用智能手段,構建精彩課堂
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習興趣偏好,還需要符合課程教學目標以及具體學科特征。為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選取適當的智能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進行直觀呈現,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故都的秋》(郁達夫)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優化大師指導學生完成誦讀,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隨機點名”功能,邀請學生回答教學問題,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構建精彩的教學課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計時器”功能,增強學生的緊迫意識,使其獲得思維的開拓性發展。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使用班級優化大師發布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5]。
基于智慧教學手段的應用,不僅可以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管理班級,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實現共同發展的教育目標。
(六)創新評價方式,實施精準輔導
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鑒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創新評價方式,引入多元評價標準,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發展需求,實現精準輔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二維碼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掃碼評價,使其獲得新奇的參與體驗,從而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活動中。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問卷星進行數據匯總,總結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問題,進而實現
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鄉土中國》為例,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現狀調查問卷”,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閱讀進度,以便對其進行精準輔導。如問卷問題其一:
1.相較于傳統的紙質書閱讀方式,你更喜歡利用多種途徑去了解書籍所講述的內容?
○A非常符合○B比較符合OC 符合0 D 不太符合○E非常不符合
隨后,教師需要進行大數據分析,以此調整教學方式,并引導學生積極提出評價意見,共同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整體教學的質量水平。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符合當今時代的教學發展需求。作為新時代的教學工作者,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改進自身的教學手段,構建高質高效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將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從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實效性,促使學生獲得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3(12):74-76.
[2]莊松輝.高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12):27-29.
[3]賀春健.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策略探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3,39(04):32-34.
[4]王倫穎.程序性知識下的高中語文懷古詩詞教學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3,43(06):76-81.
[5]楊武舉.核心素養視閾下聾校高中語文數字化閱讀策略探究[J].漢字文化,2023(S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