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智能創新發展,持續圍繞算力、數據、算法和場景等要素保障,統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科學智能引領發展。
7月11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聯合發布《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旨在推動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深度融合,開展前沿科學問題攻關,完善共性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智能科研范式變革,促進產業生態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及產業高地。
推動原始創新成果實現跨越式突破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劉衛華在發布會上介紹,《行動計劃》主要把握三個“總”。
一是突出“前沿引領”的總方向。《行動計劃》緊扣科學智能發展趨勢,聚焦基礎理論突破與多學科融合,構建科學基礎大模型和新一代科學計算智能模擬軟件工具,搭建算力和科學數據平臺,建設智能化干濕閉環實驗室,助力攻關重大科學問題,力爭到2027年,建設不少于10個高質量科學數據庫,服務不少于1000萬用戶,建成科學基礎大模型,構建模型協作體系,推動原始創新成果實現跨越式突破,引領全球科學智能創新發展。
二是強化“應用賦能”的總目標。《行動計劃》以科學智能技術研發和深度應用為核心,聚焦重點領域,打造標桿應用案例,推動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變革,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新質生產力。今年在AI+新材料、AI+高端科學儀器、AI+新型工業化、AI+醫藥健康等方向,陸續出臺了專項支持政策,后續將做好資源協同,打出政策“組合拳”。
三是踐行“協同開放”的總路線。《行動計劃》強調跨領域、跨主體的協同創新,通過搭建科學智能公共服務創新平臺、構建多渠道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及開源開放的生態體系,吸引和培育創新企業及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學智能產業集群,不斷提升北京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的全球影響力。
《行動計劃》發布之后,將針對科學智能關鍵技術、基礎設施、領域應用等方面,布局一批重大項目群,鼓勵生態上下游企業及優勢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完善科學智能創新生態,同時加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對于科學智能領域的投資力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打造人機協同科研新范式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智能創新發展,持續圍繞算力、數據、算法和場景等要素保障,統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科學智能引領發展。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張德明在發布會上介紹,將充分發揮北京人工智能專項工作機制作用,加強科學智能整體規劃、系統布局。
一是強化技術攻關。加快構建通專融合、協同演進的科學智能模型體系,建設通用科學基礎大模型,瞄準科學前沿與重大工程需求,圍繞材料、生命等重點學科打造專業模型,集成一批具備數據分析理解、科研方案生成、流程自動決策等能力的科學智能體群。
二是強化要素保障。建設支持科學計算算力集群,支持相關主體申報人工智能券。發揮本市在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方面的突出優勢,推動文獻數據、實驗數據、模擬數據等數據匯聚,聚焦生物、材料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際領先的科學智能專業數據集。推動科學智能數據與科研工具集成融合,建設具備自主可控能力的數據標注平臺,打造替代文獻的數據庫與知識庫系統。
三是強化應用牽引。推動科學智能在固態電池、半導體、催化劑等先進材料制備、藥物研發和靶點發現、生物育種等領域創新突破。開發具備高通量篩選、表征、分析和數據處理等能力的智能科學儀器,搭建軟硬一體、干濕閉環的高通量智能化實驗平臺,打造人機協同科研新范式。
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應用創新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應用創新,將信息軟件企業作為人工智能應用的主渠道、主服務商,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深度應用,積極探索科學智能從10到100的產業化落地路徑。
在具身智能領域,北京市已形成“大腦-小腦-本體”協同創新的技術路徑,構建了世界模型仿真、多模態具身數據采集等創新平臺,持續開展“天工”通用機器人母平臺和“開物”多能具身智能體平臺技術攻堅。通過開放科研教育、工業制造、商業零售等應用場景,推動具身智能技術規模化應用。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洪朝介紹,下一步將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支持科學智能迭代升級。加快開展行業數據采集、匯聚、清洗、標注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質量數據集。突破工業領域專用科學智能大模型、工業知識表達、小樣本學習等關鍵技術瓶頸。支持建設開放共享的行業級科學智能平臺,集成領域知識庫、模型庫、工具鏈和典型場景解決方案。
二是深化場景驅動與示范應用。緊密圍繞具身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我市優勢領域和未來產業布局,深入挖掘具有高價值、可復制的科學智能應用場景,推進大模型在工業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引領性的科學智能示范項目。
三是構建開放創新生態。鼓勵開源科學智能算法框架、模型、工具,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促進知識共享和協同創新。引育復合型人才,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的跨界人才培養,鼓勵產學研聯合培育實踐型人才。搭建高效的產學研用對接平臺,促進科研機構、人工智能企業與工業企業深度交流與合作。
突破傳統科研邊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海淀區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在國內科學智能領域具有先發優勢。
前期海淀區發布《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全景賦能行動》,重點推動AI輔助前沿領域探索和科學邊界拓展,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基因編輯、結構生物學、蛋白組學等生命科學,以及材料設計、化學合成等物質科學中應用。后續以重大需求為導向,建立生物醫藥、能源材料等重點領域的標桿智能化實驗室,突破傳統科研邊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目前海淀區設立200億元科技成長基金,構建“子母基金聯動”的投資矩陣;推出“人工智能人才特區20條”,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和青年才俊到海淀發展;打造人工智能創新街區、AI原點社區、AI北緯社區,多措并舉厚植科學智能發展沃土,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生態。
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超表示,未來,海淀區將圍繞變革傳統科學研究范式前瞻布局,協同區域主要科研和產業力量,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關鍵技術攻關,打造開源開放生態,建設科學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
加快構筑全球科學智能創新策源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鄂維南表示,《行動計劃》將有力推動北京在AI for Science領域的創新發展,北京作為AI for Science的策源地,在率先打造科學研究新范式上,北京有基礎,也有優勢。
2021年,北京市超前布局,以鄂維南院士為核心,成立了全球首個專注AI for Science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布局AI for Science的“四梁N柱”。
隨著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北京在科學智能領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已產出全球首個覆蓋90多種元素的大原子模型DPA、全球首個覆蓋“讀文獻—做計算—做實驗—多學科協同”的AI科研平臺—玻爾科研空間站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涌現出深勢科技、百圖生科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和潛在獨角獸企業,創新動力強勁;持續打造中關村論壇、科學智能峰會、青少年科學智能大賽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活動;推動在基礎科學研究、醫藥健康、新材料、高端科學儀器、工業智能化等領域率先落地。
《行動計劃》描繪了未來三年北京市發展AI for Science的路線圖。以科學智能前沿技術研發和深度應用為主線,圍繞關鍵技術攻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應用落地、創新生態營造四個維度,提出17項具體任務,突出“前沿引領”的總方向,強化“應用賦能”總目標,踐行“協同開放”的總路線,推動科學智能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