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2.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073-05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Sp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ZHOU Weiwei,LUO Qianqian, XIAO Yi (ChangshaLibrary,ChangshaHunan,41OoO8,China)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This study examines thecurrnt developmentofpublic libraryreading spaces in China hrough thelensofmultitakehdercolaboration,nalyghowspatialarativesiueneuserscognitiveactivatinandculuralidetity Itaimstoprovideteoretialandpracticalisightsfordesignngnarrtiverivenlibraryspacestroughollborativeorts,ile offering methodologicalguidanceforthetransformationandserviceoptimizationofdomesticlibraryreadingspaces.[Methods/Process] Dataon multi-stakeholdercollaboration practices inpubliclibrariesgloballywerecolectedviafieldvisitsandonlinesurveys,up plementedbysesudiesintegratigspaalnarrtivefrmewks.ReftiosConusios]Multiakehdercollaboratinecetionandoperationofreadingspacesservesasacatalystforpubliclibrariestoadvancereading promotionthroughculturalempowerment.Byleveragingthestrengthsofdivesepaiipants,testudyproposstaloedspatialnarativestrategiesligndwihthmatic contentndagspecificeeds,udingthentricvisalsytes,participatoryspatiallaoutsndolctioasdltual creativeproductdevelopment.Tesestrategiesoptimizeesourcealocation,fosterdistinctivethematiceadingenvironments,levate urban cultural branding, enhance reader engagement,and amplify the dissemination of library culture.
Key Words: Public librars;Multitakehodercollboration;Diversifcation; Spatialnarrative;Naraivedrivenesin;Reading promotion
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功能已從傳統的“知識倉庫\"逐步轉向“文化樞紐”。2025年作為“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收官之年,隨著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公共圖書館的基礎服務功能逐漸向文獻借閱、管理向文化敘事、館藏資源發掘及推廣方面擴展。圖書館空間設計不再局限于物理環境的優化,而需要在有限的空間中融入文化敘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使閱讀空間的敘事性成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評判維度。因此,如何在多元主體協同的視域下,實現閱讀空間的敘事化設計,讓不同領域、不同維度的主體參與館舍運營,成為公共圖書館轉型升級的核心議題。
在全民閱讀與文旅融合背景下。多元主體協作不僅能提升公共文化資源使用效率,更能通過敘事空間的共建共享,激活公眾的文化認同感。這種參與式治理模式促進了社會資源的有效積累,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基層實踐樣本。通過空間布局、視覺設計、推廣活動等手段構建的主題敘事,能有效傳遞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內涵,推動圖書館從知識倉庫向文化樞紐轉型,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本文以多元主體協同推進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合作機制為背景,將閱讀空間的敘事理論和圖書館視覺設計“可讀性\"提升策略有機結合,拓展“空間一主體一資源\"三者的研究視角。進而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推進閱讀空間敘事的理論框架和實施策略
1 研究現狀及意義
國外的空間敘事理論研究起步較早,為圖書館的空間敘事研究這一細分領域提供部分理論參考。美國文學批評家約瑟夫·弗蘭克在1945年發表的《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中首次系統地探討了空間敘事的形式問題,強調了空間在敘事中的獨立性和重要性。20世紀后期,歐美學者進一步深化空間敘事理論的研究,從現象學和象征主義的角度研究空間敘事關系,并探討了空間的多重性及其在社會影響中的作用。在多元主體協同推進閱讀空間敘事方面,高校圖書館與社區機構、基金會等主體合作,以育兒教育為空間敘事主題,設計符合家庭需求的閱讀學習空間,并配套優化資源,提升服務質量。多元主體合作的優勢體現在豐富閱讀空間功能與特點、增強主體參與感方面。
在國內,閱讀空間的敘事方式正逐步從館藏資源和硬件設施的展示轉變為深人挖掘圖書館的文化內涵,并探討如何將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講述城市故事與圖書館故事的同時,致力于營造一個具有“可讀性\"的閱讀體驗空間,推動文化氛圍的轉型。在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方面,關于由多主體共同打造的特色主題圖書館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日益增多[7-8],張晉鶴對國外共用圖書館的興起原因、合作形式、管理模式等進行了梳理與研究。圖書館的閱讀空間敘事環境也逐漸受到多元主體的共同影響[1]。
通過對國內外空間敘事研究的梳理,本文認為現有理論成果在單一主體的空間敘事設計方面已趨于成熟。而從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角度打造空間敘事設計方面,還具備可以深人研究的空間。因此,本文將系統分析多元主體協同在閱讀空間敘事化設計中的作用機制。通過理論構建與案例剖析,提出“空間一主體一資源\"三位一體的協同模式。為公共圖書館的空間轉型、服務優化及文化傳播提供可參考借鑒的實施路徑,為公共圖書館整合多元主體資源、打造特色閱讀空間、提升服務質量等創新運營方面提供參考方向。
2 閱讀空間敘事設計案例分析
基于對研究現狀及意義的梳理,本文列舉部分國內外的空間敘事設計案例,并從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視角分析案例差異與特點。
2.1 國內案例分析
國內隨著文旅融合需求及文化產業投入比重的增加,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敘事設計由“功能導向\"轉向“文化導向”。多元主體對閱讀空間設計的影響側重于對閱讀空間的文化賦能
例如,杭州圖書館與中國棋院杭州分院合作建立圍棋分館。該主題分館采用“館外館\"模式,選址在公共圖書館館舍外,結合圍棋文化主題開展服務。這一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中國棋院這一社會力量。通過與社會力量、企業的合作展現了主題圖書館在多元主體合作中的靈活性與創新性。
長沙市圖書館的專題文獻閱覽室則通過與全市各縣、鎮、街道主體合作,在保持專題文獻室原有功能的基礎上,細分功能區域,以“典藏星城\"為主題,分為\"紅色星城\"\"惟楚有才\"\"鄉情悠悠\"等多個特色主題文化敘事文獻專區,形成一鎮一柜的鄉土文獻專區。打造集長沙鄉土文獻展示和地方文化推廣交流于一體的閱讀新空間,充分發揮書香服務“融旅”“塑旅\"“促旅\"作用,以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精彩
多元的文化體驗。
廣東佛山的梁公館民宿圖書館,是一處由圖書館與民宿攜手打造的主題圖書館。它采用“圖書館 + 民宿\"的創新模式,將圖書館的資源與民宿的文化特色相融合,為游客和讀者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這種服務方式的創新和運營思路的拓展,體現了主題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創新實踐。
這些案例揭示了國內圖書館通過文化敘事來加深空間與情感的聯系,利用沉浸式的主題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共建閱讀空間的策略。通過多元主體合作共建的模式,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的資源通過閱讀空間得到整合,優勢形成互補,促進了主題圖書館的創新與進步。
2.2 國外案例分析
國外更注重多元主體在社區化敘事與服務功能上的協作。例如: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圖書館(Indi-anaUniversityBloomingtonLibrary)從多元文化服務的角度出發,與多元文化理解委員會、拉丁文化中心、國際服務辦公室、多元文化事務辦公室、拉丁美洲音樂中心等多元主體展開合作,發展多元文化館藏。以不同類型的國家文化裝點閱讀空間,并積極開展以多元文化服務為基礎的活動。
荷蘭烏德勒支的紐德圖書館(BibliotheekNeude)由市民主導市議會投票,購買私人舊郵局改建而成,是當地較為著名的“網紅\"圖書館。其在建設過程中與社會公眾保持了較高的互動與協作性,圖書館的閱讀空間設計需要和周邊歷史建筑相協調。在尊重原始建筑完整性的基礎上,針對圖書館新用途進行一些根本性的改變。使圖書館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文化元素,在空間設計中加入了地方文化敘事。同時還與當地殘疾人協會合作,增強建筑的可達性。
德國Mediathek圖書館,其前身是一座谷倉,其轉型過程通過政府發購,并整合了市政府、用戶及建筑師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改造,最終實現功能蛻變。在改造過程中,農業建筑的歷史特色得到了精心保留。如今,這座圖書館不僅是公共文化空間,更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間”,為社區提供了日益重要的社交和文化功能。
國外圖書館案例展現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讀者之間協同合作的巨大潛力,多元主體共同構建了一個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閱讀空間敘事生態,為圖書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2.3 特色分析
通過梳理國內外主題閱讀空間的敘事化案例,本文認為:
國內公共圖書館擅于利用地域文化或歷史主題營造空間敘事氛圍,通過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加深讀者的文化認同感,在積極探索文旅融合創新模式、拓展閱讀空間的文化敘事方面有顯著特色。
國外圖書館則注重多元協作發揮的功能特點,以社區故事為閱讀空間賦能,公眾的參與度較高。鼓勵市民參與設計過程,以加強空間作為社區中心的作用。此外,注重藝術與閱讀空間的跨界合作,以拓展文化表達的多樣性。
國內外的文化政策導向與社會治理模式雖存在差異,但均通過多元協作模式推動著閱讀空間向更開放、更包容的方向發展。具體維度差異,如表1所示。

3多元主體協同推進閱讀空間敘事的客觀 需求與困境
3.1 讀者群體的多元文化需求
隨著知識獲取途徑越來越便捷,現代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已非傳統的借閱范疇,空間主題敘事帶來的文化體驗變得更為重要。青年更偏好數字化和互動性強的空間設計,這樣的環境能有效激發其興趣和參與度。老年讀者群體則更加看重圖書館能否提供文化歸屬感,并期望在圖書館中找到與自己經歷和記憶相關的文化元素。兒童讀者和親子家庭則需要充滿趣味和想象力的主題閱讀環境,這有助于點燃親子閱讀熱情和兒童的想象力。鑒于讀者群體多樣性需求,單一主體運營的閱讀空間將很難精準捕捉不同讀者的需求。因此,公共閱讀空間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主體提供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支持,以適應不同年齡層和興趣群體讀者的特定需求。
3.2空間功能轉型的必然性
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圖書館還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義。它需要兼具“文化地標”與“社交空間”的雙重角色,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長沙市圖書館的“一鎮一柜\"鄉土文獻專區為例,這個空間通過將地方文獻征集與閱讀推廣相結合,成功吸引了讀者對自己家鄉、所在街道的文獻閱讀興趣和文化認同感。但這種創新模式并非易事,它依賴于政府的有力支持,村、鎮、街道的積極參與,以及讀者的閱讀反饋,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如果僅依靠單一主體,難以運營好這類主題敘事閱讀空間。
3.3多主體協同的實踐困境
角色沖突問題。在多方合作的項目中,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可能存在目標不一致的情況,這種目標上的分歧往往容易產生資源浪費。例如:企業可能在空間運營上從自身利益出發,開展商業宣傳;政府可能在政策支持方面對讀者關心的熱點、創新的服務存在保守、滯后的情況;社會組織則可能因為不同的訴求,與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策略產生分歧,而非協同推進。
技術兼容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企業、行業團體所主張或運營的新興技術可能會與圖書館現有的軟硬件設施不兼容。這種技術上的不匹配可能會影響以數字技術、新興技術產業為主題敘事的閱讀空間發展,導致需要額外的時間和資源來解決兼容性問題。
參與動力不足。強調社區參與及讀者互動的閱讀空間,通常缺乏有效的長期參與激勵機制。社會組織和讀者可能在協同打造空間敘事的初期表現出較高的熱情,但如果沒有持續的激勵措施,他們的參與度可能會逐漸下降,這將對閱讀空間的持續運營產生負面影響。
協同推進閱讀空間敘事的運營模式提出參考策略。
4.1以文化發掘為重點,以跨媒介敘事為載體
圖書館通過與文化機構、社會團體、高校的緊密合作,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間品牌。例如,長沙市圖書館打造的紅色劇本閱讀解謎基地,將紅色文化與沉浸式閱讀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傳承革命歷史,還通過沉浸式的互動解謎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和了解地方文化和館藏資源,進而推動整個文化行業的發展。
4多元主體協同推進閱讀空間敘事化的建構策略
通過整合不同媒介形式,如影視、戲劇等藝術形式,來豐富閱讀空間的敘事內容,提升空間吸引力。例如,根據主題開展文學讀演、音樂會、影視賞析等活動,將文學作品通過多元的表達方式呈現給讀者,進而增強閱讀空間的敘事感,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使文學作品的內涵和魅力得以更生動地展現
4.2 以空間打造為基礎,以視覺設計為導向
針對不同主體的需求,形成模塊化的空間布局。通過與不同主體合作規劃各具特色的主題閱讀區域,以適應各種特定的使用場景。例如,“創客空間”為創新者和創業者打造充滿靈感和資源的環境。而社區共建的“親子閱讀館”則為家長和孩子們營造溫馨舒適的閱讀和學習空間。杭州圖書館宋韻分館與書店、茶舍合作,以宋代美學為敘事線索,通過仿古家具與數字技術的結合,重構歷史場景,形成沉浸式的文化敘事場景。
為滿足公共圖書館的空間轉型、服務優化及文化傳播,經過對需求與困境的剖析,本文針對多元主體
將閱讀空間的視覺引導系統與主題排架、讀者互動裝置相結合,增強整個空間敘事的連貫性。例如,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積極滿足觀眾的旅游需求,探索圖書閱讀新未來,該圖書館中庭展現“書山有路勤為徑\"的夢幻意境,中心環球廳內部的多功能廳已經舉辦過幾百場公益文化活動,兩側的波浪形平臺構成“書山”。人與書、空間與符號,共同形成獨具文化特質的場景,自開館至今已接待訪客三百多萬人次。這些視覺元素不僅美化了環境,還引導訪客輕松地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區域,同時提供了一種互動和沉浸式的體驗。
4.3打造主題互動特色,以參與式環境為核心
借助前沿的智能燈光調節系統和高保真、高品質聲效技術,精心為閱讀空間量身打造豐富多樣且充滿個性的動態主題場景。通過這一創新設計,能夠實現從寧靜專注、適合深度閱讀的“靜謐閱讀\"模式,到充滿活力、互動性強的“互動體驗”模式之間的無縫且流暢的轉換。這樣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閱讀空間的氛圍和體驗感,還為用戶營造了一個互動性高、參與感極強的閱讀環境。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閱讀習慣及具體需求,自由地切換閱讀場景,從而獲得更加舒適和高效的閱讀體驗。
通過巧妙融入富有吸引力的游戲化元素,不僅能增添閱讀的趣味性,還能有效激發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興趣,進而促進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倡導讀者參與閱讀空間設計,通過“聲音圖書館\"等創新項目,收集并展示市民們關于家鄉的精彩故事,讓每位參與者的敘述都能成為圖書館的一部分,共同打造充滿故事和情感的閱讀空間。基于閱讀興趣建立讀者社區,定期舉辦主題沙龍活動,為讀者提供交流思想、分享閱讀體驗的平臺。通過互動和討論,進一步激發讀者對書籍和閱讀的熱情,從而有效地促進閱讀空間敘事的活躍度。
5 結束語
在構建閱讀空間敘事的過程中,多元主體的參與能在圖書館的文化挖掘、價值傳遞、服務提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多元主體推進空間敘事的具體協同機制,并提出了構建策略。在多元主體協同的視角下,閱讀空間敘事化設計成為公共圖書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賦能、社會組織助力及讀者參與,圖書館能夠突破傳統服務的邊界,構建出兼具文化深度與創新活力的敘事空間,從而實現圖書館資源的優化配置,打造豐富多元且具有特色的主題閱讀空間,提升城市形象,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推動圖書館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李映川.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空間建設的實踐路徑與策略研究[J].文化月刊,2024(6):106-108.
[2]FRANK J,BARNESD.SPATIAL FORM IN MODERN LITE-RATURE[J].TheSewaneeReview,1945,53(2):221-240.
[3] BACHELARD G.The Poetics of Space[M].Boston:BeaconPress,1994.
[4] SOJA E W.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real-and-imaginedplaces[M].NewJersey:Wiley-Blackwell,1996.
[5]王嵐霞.國外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5):142-146,76.
[6]李曉源.公共圖書館沉浸式閱讀空間改造[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42(2):41-45.
[7]宋曉莉,劉陽.公共圖書館打造“第三文化空間\"的理論探索[J].情報探索,2016(7):1-3.
[8]陳生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式圖書館[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1(4):24-26.
[9]張晉鶴.國外共用圖書館研究綜述[J].圖書館論壇,2016,36(4):104-112.
[10]張守衛.2000年以來我國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5):141-147.
[11]沈嘯.“濱海之眼\"有顏值更有內涵: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以文旅融合引全球矚目[N].中國旅游報,2019-0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