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是描寫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等。寫法亦比較自由,既能增長讀者的知識,擴大其見聞;又能給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共鳴。難怪作家徐遲說:“游記,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學體裁。”
西湖漫筆
六月,并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那幾天,有的是滿湖煙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記起東坡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樣,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幾天中我領略了兩個字,一個是“綠”,只憑這一點,已使我流連忘返。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里。在冷泉亭小坐,只覺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亭旁溪水淙凈,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不能一一去說。漫步蘇堤,兩邊都是湖水,遠水如煙,近水著了微雨,也泛起一層銀灰的顏色。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蘇堤更加綠了幾分。有的青苔,形狀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這種綠苔,給我的印象是堅韌不拔,不知當初蘇公對它們印象怎樣。
在花港觀魚,看到了又一種綠。那是滿地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節選自《宗璞散文精選》)
◆賞析
選文以靈動的筆觸勾勒出雨中西湖的動人畫面,將尋常草木點染成層次分明的綠色交響。作者以游蹤為經,以綠意為緯,在移步換景中編織出不同質地的綠:靈隱寺的古木蒼苔是凝固的翡翠,蘇堤苔痕是流淌的水墨,而花港新荷則是躍動的碧波。這種對“綠”的極致描摹,不僅展現了中國文人觀照自然的獨特視角,更在青苔的堅忍與荷葉的蓬勃間暗藏著生命哲學的雙重變奏。
文中多處運用了通感修辭,讓色彩有了溫度與聲響。道旁古木“蒼翠欲滴”的視覺觸感,冷泉亭“遍體生涼”的肌膚記憶,荷葉“裙袂飛揚”的動感韻律,共同構建出多維的審美空間。這種虛實相生的筆法,恰似蘇東坡“山色空濛”的意境延伸,讓雨霧中的西湖既保持著水墨氤氳的古意,又煥發出現代散文的鮮活質感。
◆思考
在《西湖漫筆》中,宗璞以“綠”為核心,通過觀察,展現出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請模仿文中“色彩+動態+情感”的方法,任選一種色彩,描寫一個場景。要求: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手法,并融入該色彩的象征意義。
九江印象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別多,除了瓷器店之外還有許多瓷器攤頭。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還有許多瓷器玩具:貓、狗、雞、鴨、兔、牛、馬、兒童人像、婦女人像、騎馬人像、羅漢像、壽星像,各種各樣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這使我聯想起無錫來。無錫惠山等處有許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種各樣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異者,瓷和泥質地不同而已。在這種玩具中,可以窺見中國手藝工人的智巧。他們都沒有進過美術學校雕塑科,都沒有學過素描基本練習,都沒有學過藝用解剖學,全憑天生的智慧和熟練的技巧,刻劃出種種形象來。這些形象大都肖似實物,大多姿態優美,神氣活現。而瓷工比較起泥工來,據我猜想,更加復雜困難。因為泥質松脆,只能塑造像坐貓、蹲兔那樣團塊的形象。而瓷質堅致,馬的四只腳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駿,最能顯示手藝工人的天才。那些馬身高不過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骼都很正確,姿態都很活躍。我們買了許多,拿回寓中,陳列在桌子上仔細欣賞。唐朝的畫家韓幹以畫馬著稱于后世。我沒有看見過韓幹的真跡,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藝術比較起江西手藝工人的立體造型藝術來高明多少。韓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時候唐明皇有一個擅長畫馬的宮廷畫家叫做陳閎。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韓幹向陳閎學習畫馬。韓幹不奉詔,回答唐明皇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師也。”我們江西的手藝工人,正同韓幹一樣,沒有進美術學校從師,就以民間野外的馬為師,他們的技術是全靠平常對活馬觀察研究而進步起來的。我想唐朝時代民間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藝工人那樣聰明的人,教他們拿起畫筆來未必不如韓幹。只因他們沒有象韓幹那樣做大官,不能獲得皇帝的賞識,因此終身沉淪,湮沒無聞;而韓幹獨僥幸著名于后世。這樣想來,社會制度不良的時代的美術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節選自《廬山游記》)
◆賞析
很多人寫游記:早上爬山→中午吃飯→下午逛廟→晚上回家。豐子愷寫游記:把九江拆成三個主題:城市氣質、民間手藝、生活意境,像拼樂高一樣組合成完整的“可愛九江印象”。以選段為例:第一層(看表面):“瓷器店多,玩具種類多,顏色漂亮”(誰都能觀察到)。第二層(找對比):“和無錫泥人比,瓷更難做(橫向聯想,突出工藝難度)。第三層(挖深度):“工匠沒學過美術,卻比宮廷畫家韓幹更鮮活”(縱向對比歷史,批判社會不公)。第四層(升價值):“民間智慧不該被埋沒”(從物件上升到人文思考)。豐子愷的高明,在于他用自己的心靈濾鏡重構了九江:過濾掉燥熱、混亂,放大善意、巧思、詩意,留給讀者一個比現實更“可愛”的九江。
◆思考
我們應該如何構建游記的時空脈絡?是線性記錄行程,還是通過回憶、聯想打破時空界限?游玩的景點背后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歷史?如何通過今昔對比揭示時代變遷?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后,寫一篇游記表達你內心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