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那個偏遠的小村莊,父親是一位出了名的篾匠。他的手藝精巧,能夠在農閑時節為村民們修補籮筐、簸箕等竹器用品。盡管收費低廉,但是憑借著父親勤勞和一身好手藝,他讓我們家的生活,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過得相對還算滋潤。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是背著自己的工具,穿梭于村子里的小巷子。他的身影,就像一個移動的竹器修理站,無論哪家需要修理竹器,他都能及時趕到,而且總是樂在其中。父親常常說“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這句話成了他的口頭禪,也是他對手藝人的自豪和尊重的體現。
大哥長大后,不愿意跟父親學篾匠。父親對大哥說:“你不學篾匠可以,但你總得學一門手藝,有了手藝才心不慌啊……”后來,大哥自己選擇學木匠。若干年后,大哥的木工手藝遠名十里八鄉。
二姐結婚時,遇到了一些波折。有人給她介紹了一個泥瓦匠,但二姐嫌棄泥瓦匠。父親卻說泥瓦匠吃苦耐勞,又有真手藝,值得托付一生。父親骨子里對手藝人有一種特別的看重與厚愛。二姐最終還是與這個泥瓦匠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日子雖然平凡,但卻十分踏實和幸福。
當我高考填報專業時,家中的意見并不統一。我征求了父親的意見,他“嘿嘿”一笑,說:“我不懂什么專業,只要能學到真手藝就行,不要搞花架子。”在他看來,所謂的真手藝,就是指真正的本領和技能。最終,我填報了機械設計專業,父親對此非常滿意,他認為這個專業能夠學到真正的技術。大學畢業后,我進入了一家大型國有企業,成了一名機械工程師。當我的一項項技術發明給企業帶來效益時,父親特別開心。在父親的眼中,我這個工程師其實也算是一個手藝人。
父親對“手藝人”的情結,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兄弟姐妹。我們明白了,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有一種敬業精神和精湛技藝。這種精神,就是父親所說的“真手藝”。這些年,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強調的就是這種對職業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對技藝的追求。手藝人追求的,正是這種工匠精神。
父親的教誨和榜樣,讓我們明白了手藝人的價值。無論是在傳統的手工藝領域,還是在現代的技術崗位,只要我們能夠敬業樂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手藝人”。這種精神,已經成了我們家的家風,也成了我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