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活躍在揚州地區的一批畫家,他們多文人出身,經歷科舉,做過官,卻最終以賣畫為生,成為職業畫家。他們以詩、書入畫,注重個性情感表達,格調獨特而清新,風貌各異,被稱作“揚州畫派”。他們推動了水墨寫意畫的發展,影響至今。鄭燮是其中最為著名的畫家,他特立獨行,傳統筆墨的個性表達、文人理想融合市井趣味,都精心構筑在他的詩、書、畫中。他擁抱市場卻不屈從于市場,他尊重傳統又勇于打破傳統;他以“怪誕”“反叛者”示人,他通過筆墨傳達出一位傳統讀書人在時代劇變時的精神困境及其倔強回應。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出身江蘇興化書香門第。清乾隆元年進士,做過知縣,貶官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其繪畫取法徐渭、石濤之大寫意,運筆瀟灑酣暢,遒勁雋秀。畫竹,他突破宋代文同“胸有成竹”之范式,其《題畫竹》曰“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這是對生活觀察的直接描繪。另一首題畫詩謂“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此為筆墨隨情緒的自然流淌。
鄭板橋之“怪”,乃刻意而為。他將蘭、竹、石并繪一圖,卻在構成上有意制造不平衡;他的“六分半”書體以“亂石鋪街”著稱;他每畫必題詩,以表達“詩發難畫之意”;甚至鈐印也不在常規之處。鄭燮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這顯然與明清之際的心學一脈相承,由此而論,鄭板橋的怪誕和反叛是明清思想變革中的一支,他的“怪誕”是對當時現實的反叛,他的“真性情”是對藝術本質的回歸。
鄭燮一生畫作大多以蘭、竹、石為題,自謂“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