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是常見的面點,但也是一種被低估的點心。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這種面點,上海有糯米燒賣,廣東有蝦仁燒賣,內蒙古有羊肉燒賣,都很有特色。而我家鄉揚州的翡翠燒賣,恰似一盞凝著晨露的碧螺春,藏著江南獨有的溫婉與精致。
翻開歷史的篇章,燒賣的起源可追溯至元代。元末明初朝鮮學者編撰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記載:“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明清時期的《金瓶梅》《儒林外史》里,燒賣也多次登場。不過在揚州,“麥”與“賣”讀音不同,向來只寫作“燒賣”。翡翠燒賣由富春茶社創始人陳步云于清朝末年創制,與千層油糕并稱揚州“點心雙絕”。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御膳食單中,燒賣多次出現,足見其作為江南美食的吸引力。
翡翠燒賣之名,與翡翠并無關聯。常規燒賣多為黃褐色或白色,而它卻如翡翠般清新奪目。翡翠燒賣制作過程堪稱一場藝術的演繹,它用菠菜汁和面,選用中筋面粉加冷水,揉至“三光”(面光、手光、盆光),經三次醒發后,搟成菊花邊薄皮,再手工捏出三十多道裙褶。
揚州面點的外皮與北方面點不同,不是發面(加溫水和酵母和面,加入豬油、白糖等,醒發),而是燙面(用沸水和面,攪拌成團后稍涼揉合成面團)、死面(用涼水和面,現和現用),更加勁道。搭配青菜碎餡料,蒸好后獨特的工藝保留了葉綠素,讓燒賣顏色翠綠欲滴,半透明的薄皮裹著盈盈綠意,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除了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羊肉燒賣外,多數燒賣都以糯米為主餡。武漢人偏愛在燒賣里加黑胡椒,卻也離不開糯米基底。揚州翡翠燒賣卻獨辟蹊徑,內餡精選新鮮青菜,細細剁碎后與火腿丁搭配,再用晶瑩的豬油、清甜的白糖等精心調制。老師傅們精準把控餡料比例,讓每一絲青菜都裹滿油潤,火腿丁的咸香也恰到好處地融入其中。蒸制后的翡翠燒賣,皮軟如綢,輕輕咬開,鮮甜的汁水瞬間溢出,清鮮的青菜味中夾雜著火腿的醇厚,仿佛將整個江南的春天都包進了這小小的燒賣里。
淮揚點心以清鮮平和、濃淡相宜著稱,翡翠燒賣更是將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糖的用量達餡料總量的15%,卻甜而不膩。蒸制后的翡翠燒賣,甜咸交融,形成獨特風味。鹽分提鮮帶來回甘,甜中帶咸,咸不壓甜。豬油在制作過程中也至關重要,按菜末與熟豬油10:3的比例混合,加入白糖,旺火蒸六分鐘左右,使豬油融化滲透,讓燒賣每一口都散發著溫潤綿密的香氣。
燒賣與包子,一敞一收,各具風情。包子如憨厚的圓鼓鼓的小娃,嚴實收口藏住萬千滋味;燒賣則似靈動舞者,敞口設計讓餡料若隱若現。揚州翡翠燒賣頂部通常點綴碎火腿末或金紅蝦籽,宛如碧玉簪花,格外誘人。老揚州將吃點心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早晨來到茶樓,飲一杯葉尖泛綠的魁龍珠或綠楊春,再點半籠翡翠燒賣、一份燙干絲,在氤氳茶香與點心的美味中,慢悠悠地享受揚州“早上皮包水”的時光,品味歲月靜好。
近代著名文學家、美食家唐魯孫,被譽為“中華談吃第一人”,他曾撰文回憶在揚州吃翡翠燒賣的經歷。在他眼中,翡翠燒賣小巧,蒸籠松針襯底,燒賣褶子捏得勻,蒸得透,邊花上也不像北方燒賣堆滿了薄面。夾一個燒賣,慢慢地一試,只覺得碧玉溶漿,香不膩口。不過他也提醒,這種甜食固然太燙不能立刻進嘴,可也不能等冷了再吃,否則油滯餡兒僵,味道就差了。
翡翠燒賣,宛如一顆鑲嵌在揚州美食版圖上的璀璨明珠,它絕非僅僅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揚州文化鮮活且生動的寫照。從選材到制作,每一個環節都飽含匠心與巧思,承載著江南獨有的溫婉氣質與精致韻味。在悠悠歲月的長河中,它歷經時光的雕琢,始終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成為揚州美食文化中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