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紅色大道,名為焦裕祿大道。大道一頭是中信重工的大門,一頭是生產車間。每天,中信重工的員工們都從遍布焦裕祿足跡的這條大道走向工位。
我終于有機會踏上心心念念的焦裕祿大道。
大道兩旁,梧桐樹虬勁參天,那是焦裕祿和工友們建廠初期栽種的。它們骨子里透出當年的英豪之氣,翡翠般的綠葉在夏風中翩翩起舞,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的光影。一尊重150公斤的焦裕祿銅像矗立在1.6米高的白色基座上,如同一座永放光芒的燈塔。銅像上的焦裕祿神采奕奕,仿佛在對我微笑。
一輛面包車緩緩停下。
一雙寬大的手輕輕將一捧鮮花放在焦裕祿銅像前。
一群人的背影微微向前傾著,仿佛在聆聽銅像中傳來的那句豪邁誓言:“革命者就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當年主持研制的新中國首臺2.5米雙筒提升機,在觀音堂煤礦“服役”49年后被迎回誕生地,靜靜安放在大道一旁。隨著參觀的人群走向凝聚著焦裕祿心血的新中國第一臺2.5米雙筒提升機,那洪鐘般的聲音再次撞擊我的耳膜。
今天的我們,還有沒有這般英雄氣概?
今天的我們,還有沒有這樣的責任擔當?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我在焦裕祿大道行走……
一
站在這里,更能理解中信重工那屆領導班子當時的“驚濤拍岸”了。
2004年早春二月的深夜,河洛大地寒意尚濃,仿佛連時間都被凍結在這片沉寂之中。公司新任總經理任沁新帶著班子成員,行走在坑洼不平的主干道上。幾盞路燈散發著昏黃的光,像疲憊的眼睛,無力地照亮腳下的路。廠區內一片寂靜,與工廠應有的喧囂格格不入,而任沁新的內心,卻如驚濤拍岸般洶涌澎湃。
他們腳下的路,曾是焦裕祿走過的路啊!
焦裕祿的一生,為黨和人民工作了18年。其中,在蘭考的475天,如流星劃過夜空,短暫卻耀眼;而在中信重工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生活長達9年,他將青春和熱血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這片土地。
豈止是路不平?當時的企業被市場經濟的潮水嗆得千瘡百孔,累計拖欠職工19個半月的工資,近千名技術人員“孔雀南飛”,企業仿佛一艘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孤舟……
佇立在焦裕祿當年幾乎每天都要走過的路上,一段段記憶如光影般在任沁新眼前流轉、浮現:面對轉戰工業遇到的嶄新難題,焦裕祿捏緊拳頭斬釘截鐵地說:“黨叫我們搞工業,我們就得聽黨的話,學會搞工業!”新中國第一臺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試生產時,面對重重困難,焦裕祿在動員會上對工人們講:“革命者就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他連著50多天不回家,凌晨就在長條凳上瞇一覺,硬是用3個月填補了我國礦山機械制造領域的一項空白……
任沁新的心跳加快,仿佛要跳出胸膛。他猛地轉身面對班子成員,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沿著焦主任的腳印走下去,就沒有闖不過的難關!”那一刻,他的身影在路燈下拉得很長,仿佛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伴著晨曦的第一縷陽光,他們走進科技中心。當著19名遞交辭呈者的面,任沁新深深鞠躬致歉:“這些年對不住大家!請給新班子一點時間,一年之內公司面貌不發生大的變化,大家再提出調走,我簽字!”大家注意到,他的眼眶里閃著一絲淚光。19名技術人員全部留了下來。當年,30名流失的技術人員選擇了回歸,130多名本科生加盟中信重工,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悄然萌芽。
頂著沉沉的暮色,他們走進直屬工廠,一連三晚挨家現場辦公,查看二班生產。由此形成慣例,每周六上午,班子成員都要帶著相關職能部門人員到一線檢查進度,協調處理疑難問題。上至公司領導下到普通員工,只要一進廠區都是一身藍色工裝。多少年了,公司主要領導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職工上班時,他們已到現場巡視完回到辦公室;多少年了,公司領導依然在老辦公樓內辦公,辦公室沒有裝修,只有一張辦公桌、兩個簡易書柜和一個沙發。簡樸的環境,卻孕育著不平凡的力量。
迎著夏日的艷陽,焦裕祿大道命名儀式在廠區主干道舉行。在此之前,公司黨委在焦裕祿工作過的車間建立起焦裕祿事跡陳列室,在主干道口樹立起焦裕祿半身銅像,并將焦裕祿精神確立為企業精神。焦裕祿精神像一束光,穿透歲月的塵埃,照進人們的心靈。“看見光、追隨光、成為光”,已成為中信重工人的追求和信仰。
從“心”出發,人心凝聚起來了,信心建立起來了!
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
以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8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組為核心的“新重機”工程,拉開技術改造的大幕;持續將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4個“863”國家計劃項目立項,礦山重型裝備領域首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投入使用,世界規格最大、最先進的6組12臺半自磨機和球磨機成功中標;以10名工程院院士受聘中信重工顧問為契機,大批高層次人才向公司集聚;通過國際并購,獨家買斷澳大利亞SMCC的100%知識產權,全資收購西班牙的Gandara公司……這家血液里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共和國重工長子企業,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成功逆襲,已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大型礦業裝備供應商和服務商。
2014年6月30日,中信重工千名黨員集結在焦裕祿大道。時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任沁新向老主任焦裕祿報告中信重工的發展成就,并舉行新建焦裕祿事跡展覽館開館及《精神的路標——焦裕祿在洛礦》新書發布儀式。隨后,面對著鮮艷的黨旗,千名黨員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滾燙誓言在焦裕祿大道久久回蕩……
您聽到這熟悉的誓言了嗎?焦主任!
在輾轉流離的歲月里,您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生命中的那束光。終于有一天,您站在了光明里,在北崮山農民焦念幀家,23歲的您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您參加南下武裝工作隊,領導土改清匪,經受血與火的洗禮和考驗。您轉戰工業戰線后,一腔熱血傾灑在新中國工業發展的道路上。之后,您走向新的人生戰場,終將自己融入沙丘,用生命踐行了熾熱的入黨誓言。
斯人已逝,“梧桐”長青。那道穿越時空的精神之光,燃燒過昨天,正點亮今天,也必將照耀明天……
二
在中信重工千名黨員集結于焦裕祿大道的那一天,還同時舉行了一個莊嚴而沉重的儀式——奎烈路揭幕。
還記得這條路嗎?焦主任!這條路緊緊挨著焦裕祿大道,仿佛是歲月的見證者,訴說著一段段不朽的故事。
哦,那不是楊奎烈嗎!在焦裕祿大道,我依稀看到暴雨如注的那個深夜,他筆直的身影在風雨中矗立,如同一座不屈的燈塔。
2004年6月的一天凌晨,一場罕見的暴雨突然襲來,焦裕祿大道水深漫過膝蓋。楊奎烈手握木棍和手電筒,逐個排查雨水箅子。滂沱大雨中,他和一隊防汛隊員依次站立在翻滾著漩渦的雨水井旁,如同一排排“人體坐標”,指引著上夜班的職工安全通過。
然而,這么一位錚錚鐵骨的漢子,竟然倒下了。
這天是2011年5月27日。剛巡查完動力站房回到辦公室,時任中信重工能源公司黨委書記、經理楊奎烈,突然倒下了。一小時后,彩超、CT檢查結果顯示:原發性肝癌并肝破裂出血!專家會診后說,3年前他的肝部就應該有痛感了。大家無法想象,這些年來,他忍受著多大的痛苦,一分一秒地向死神索取時間,直到帶領能源公司團隊完成了“新重機”工程賦予的14公里高壓電纜敷設、119臺(套)設備安裝、中信變電站建設等任務。
專家痛心地說:“病人已經不具備手術條件了,他的時間長則半年,短則3個月。”
“接我回去一趟好嗎?”6月29日上午,楊奎烈接連往能源公司打了10多個電話。
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8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就要投產了,楊奎烈既興奮又有一絲不安:油壓機的電力供應和能源保障不能有任何閃失啊!
他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頸椎,即便是大聲咳嗽一聲都會有斷裂的危險。無奈的醫生給他搞了個支架,從腰到頸椎都護上。就這樣,6月29日下午,“全副武裝”的楊奎烈又回到了生產現場。
12月16日,是他最后一次參加生產會。當天生產會的主要內容是煤氣切換工程安全施工策劃。他首先聽取各單位策劃匯報。聽到一半時,他離開了會議室,好大一會兒沒有回來。趙宏偉有些不放心,在走廊里找了幾個來回,最后在衛生間里發現他一手扶著門框,另一只手攥拳使勁抵著肝部,蹲在墻邊,額頭上全是豆大的汗珠。趙宏偉趕快扶著他說:“楊經理,我必須送你回醫院!”楊奎烈擺擺手說:“挺一會兒就好了,你別緊張,沒事,我還有工作沒安排完。”在趙宏偉的攙扶下,他一步一挪地回到會議室,堅持安排完工作才離開。
這天是大年初十,在中信重工制氧機安裝現場,能源人仍然以高漲的熱情忙碌著。上午10點左右,有人無意間往站房的門外掃了一眼,又看到了那個熟悉的身影。從大年初一到初九的9天時間里,楊奎烈竟背著家人和醫生,先后5次來到能源公司制氧機安裝現場。
今天,從不吸煙的他,從兜里摸出兩盒中華煙。撕膠條時,渾身無力的他已經撕不動了,便把兩盒煙散出去。拿出打火機,他又按不動,只好讓身旁的人給大伙點著。楊奎烈斜靠在一個柱子上,微笑著看大家抽煙。大家心里明白,楊奎烈想用僅存的體力,再看一眼即將竣工的制氧機,再看一眼曾與他一同日夜奮戰的同事們。他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巡視了一圈安裝現場,當確認一切都在收尾、肯定能按時調試時,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在離開廠區時,楊奎烈叮囑司機開得慢些、再慢些。廠區焦裕祿大道兩旁,蒼勁的梧桐莊嚴屹立在天地間,仿佛在默默送別這位英雄。楊奎烈望著這條幾乎每天都要走過的路,淚水潸然。
2012年3月2日晚,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公司董事長趕到醫院看望楊奎烈,輕輕握住他的手問道:“奎烈,你還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董事長知道,他的愛人早已下崗,兒子為照顧他失去了工作,一家三口還住在20世紀60年代建的老樓里。極度虛弱的楊奎烈輕聲說:“我沒有個人的遺憾了,唯一的遺憾就是再也不能和大家一起干了……感謝組織的照顧……”
董事長哭了,楊奎烈的眼淚也溢出了眼眶。
焦主任,此時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您臨終前的一幕——
當您醒轉過來,似有千言萬語,但您只斷斷續續向組織提出:“我死后不要為我多花錢,省下來支援災區……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后希望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主任,焦書記,您是多么舍不得離開蘭考啊!
這是歷史的巧合嗎?都曾在洛礦工作,都身患肝癌,都累倒在崗位上,都為事業奉獻了一切。不,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精神與價值理念的傳承。
2012年3月9日,在與病魔頑強抗爭并堅持工作了287天后,楊奎烈走完了他與國企共守的歲月,年僅58歲。
沿著焦裕祿大道,一條以楊奎烈命名的路,血脈相連的傳承之路——奎烈路,在中信重工靜靜延伸……
三
我把對楊金安的采訪約在了焦裕祿大道。
“我每天都要從這里經過。”楊金安告訴我,他是迎著焦主任的目光走向工位的。
石化加氫鋼,那是高附加值的“鋼鐵明珠”,國內只有少數幾家企業能夠生產,且質量不穩定,絕大多數依靠國外進口。經他的手,冶煉過中國航天鋼、中國航母鋼、中國核電鋼……如今,中國石化加氫鋼這座高山,橫亙在他的面前,他能翻越過去嗎?
楊金安又一次在焦裕祿銅像前駐足。
一道灼熱的目光投向他,他熱情地迎上去,深達眼底的笑意和濃濃的希冀交織在焦裕祿眼中,仿佛正用目光為他加油:“你是好樣的,加油!”
為煉出石化加氫用鋼,楊金安帶領團隊不分晝夜,連續在生產現場跟蹤了3個多月。有一天回到家時,他已累得站不起來了,坐在沙發上對愛人說:“給我煮碗面條吧。”愛人把煮好的面條遞給他,他還沒吃幾口就睡著了,嘴角還耷拉著沒有吃進去的面條。
楊金安沒日沒夜地研究優化操作流程,形成了穩定的操作規范,使首批加氫鋼錠一次交檢合格。
“同時,我和我的團隊干出了中國最大直徑的加氫鋼筒體鍛件,能并行3輛小轎車,也干出了中國直徑有3層樓高的整鍛加氫鋼管板,不僅滿足了國內石化企業的需求,還把石化加氫產品出口到了國外高端市場。當時那種感覺真是得勁兒!”楊金安至今仍滿是幸福感和獲得感。
有著“天下第一門”美譽的廣西桂平市大藤峽水利樞紐船閘工程,是國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這個超級工程中的關鍵部件——門軸“蘑菇頭”,直徑1.2米,是三峽閘門的1.2倍,為世界之最。它采用高碳高鉻不銹鋼材質鑄鍛,在國內乃至國際都是首次。
大藤峽公司把這塊難啃的骨頭委托給中信重工。打造這個“蘑菇頭”,關鍵是要一次性煉出一爐35噸的特種鋼水。此前全球只有兩家冶煉廠嘗試過,但都沒有成功。
這個神圣而莊嚴的使命,最終落在了中信重工冶煉系統唯一的大工匠楊金安肩上。
以前沒有干過,世界上也沒有能借鑒的手段。楊金安頭頂上的壓力,照他的話說,跟天天頂兩塊磚一樣。
行進在焦裕祿走過的路上,楊金安停住了腳步。
他迎著焦裕祿的目光走去。焦裕祿深邃的目光中,充滿著堅定與自信。一瞬間,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的目光了,一種神奇的熱流在周身涌動。
那目光仿佛穿越了時空,直抵他的心底。每當他遇到困難時,他都會想起那個堅定而自信的目光。
楊金安選用了鉻、鉬作為原料進行冶煉。
2小時后,鋼水的含磷率降到了0.001%以下。這是鉻鉬原料冶煉中所能達到的極限值。
而這時,大家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們取完樣品后,偏析度比較大,鋼水過于稠密,鋼水夾雜物無法剔除!
如果不立即解決這一問題,將前功盡棄。
當時留給楊金安的決策時間不超過10分鐘。
楊金安果斷決定,使用氬氣攪拌鋼水來解決問題。
但這又會產生新的難題,氬氣流量少了,達不到效果,流量多了,則會造成鋼水的二次氧化。
楊金安的決定,事關這一爐35噸貴重鋼水的成敗。
楊金安大手一揮:“把氬氣流量給我調上來!每分鐘調高40升!”
沸騰的鋼水頓時翻江倒海。攪拌過后,98%的雜質浮出鋼水表面。
6小時后,40噸原料剔除了5噸雜質,剩下的35噸特種鋼水噴涌而出,直入澆口,歡騰的火龍在型腔中飛奔、融合、升騰……
將承受1295噸閘門壓力的底樞曲扭“蘑菇頭”順利出產。
走在焦裕祿大道上,楊金安一臉幸福。
2020年11月14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十大人物”發布活動現場,揭曉了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河南省首位獲此殊榮的大工匠代表楊金安闊步走上舞臺。
“當我站到‘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舞臺上,從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手里接過獎杯和榮譽證書的一剎那,我流淚了。我知道,從這一刻起,我肩負著傳承焦裕祿精神的重任,站在了為國家建設煉好鋼的新起點上。”談起那次獲獎,楊金安仍倍感榮幸,更覺責任重大。
面對著焦裕祿銅像,楊金安莊嚴地舉起右手,向引領他不斷前行的時代楷模致敬!
他久久地迎著焦裕祿的凝視。
那深邃、清澈、灼熱、溫暖的目光,引領他從青澀走向成熟,從懵懂走向專業,從優秀走向卓越,從焦裕祿大道走向中國產業工人的榮譽殿堂……
眼前的一切讓我心潮澎湃。
我久久地佇立著、凝望著,然后立正、挺胸,舉起右臂,一個標準的軍禮敬向焦裕祿,敬向散發著無窮魅力和偉力的“焦裕祿精神”。
我繼續在焦裕祿大道行走……
焦裕祿大道并不長,作為物質的大道是有限的,可以走完;焦裕祿大道又很長,因為作為精神的大道是無限的,永遠也走不盡……
一隊紅色的風帆向焦裕祿大道奔來。
哦,是紅領巾的隊伍。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
習近平總書記詞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在童聲中飛揚。
如林的手臂高高舉起。
銅像上的焦裕祿深情地凝望著祖國的未來。
孩子們清澈純真的目光,與焦裕祿炯炯的、暖暖的目光交織,匯聚成希望的曙光……
作者簡介:
駱自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信重工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兼黨務工作部主任、黨委宣傳部部長。先后在報刊發表新聞、文學作品80多萬字,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傳承》《兵媽媽》《長風破浪》分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其報告文學作品獲第二屆、第三屆中國工業文學獎。
責任編輯 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