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的小河,靜靜的山崗,依偎著小村莊……”每次聽這首歌眼前便會浮現沙灘村的景致,每次親臨沙灘,這首歌也會涌上心尖。
沙灘,系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境內的一個村莊,距市中心47公里,位于美麗的樂安江畔,因一片四面環水的沙灘而得名。這里草木豐茂、田疇肥沃,氣候溫潤,適于農耕,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從明末至清朝后期,這里出現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其中,晚清文化名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人最有代表性,被稱為“清三儒”。他們崇尚“漁樵耕讀”,重視教育著述,其學術成就影響深遠,由此形成的地域文化——沙灘文化,不僅是貴州文化發展史上的奇跡,在全國文化發展史中亦十分罕見。因此,沙灘被稱為貴州文化的發祥地,有“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的美譽。
沙灘山靈水秀,田園牧歌的詩情畫意以及人文的厚重,總是吸引著人們前往。
沙灘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830米,年平均氣溫15.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黔北小江南之稱,無論哪個季節走近,都是美的。樂安江是烏江的一條支流,四季不竭,碧水如帶,環繞著村莊。層巒環秀,綠水瀠洄之間時有白鷺掠過,兩岸垂柳依依,隨風應和著沙灘的柔美與秀麗。綠色的田野,蔥郁的禹門山,悠然的筆架山,修竹掩映的農舍,構成了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畫卷……還有沙灘橋頭那棵枝干蒼勁的水紅樹,以及禪宗圣地禹門寺,亦增添了村莊的古樸與安然。
沙灘景致之美,在清代便有黎愷寫下的《樂安江八景》贊之,后人習慣將此八景稱之為“沙灘八景”,即“南屏晚翠、月浦漁歌、大嶺歸云、梔岡紅葉、石頭禪塔、琴洲夜月、禹門曉鐘、江橋春柳”。這八景每一景都是一幅畫卷,唯有親自游覽體驗方可感受,不過單是這八景的名稱都已讓人心生向往而喜之。“沙灘八景”曾讓文人學者絡繹不絕,也讓沙灘耕讀之古風延綿不斷。
夏日傍晚的沙灘是最迷人的時刻。落日余暉中,走進沙灘,青蛙和蟋蟀沐浴日月的交替,輕紗漫舞登臺奏鳴。那些不知名的昆蟲也應和著,構成寂靜鄉村特有的旋律,人在其間,一份久違的輕松撫過心靈,便少了幾許的疲憊與浮躁。
一群嬉戲的孩童,洋溢著笑臉,撒出的那份歡樂,在水里蕩漾出幸福的漣漪……看著這一切,兒時的記憶瞬間清晰,仿似回到從前的自己,也如這些孩子一樣的頑皮,一樣無憂無慮,奔跑、追逐、嬉戲。或尋著聲音去尋找那只最大的蛐蛐,或在大人的罵聲中傻傻地做著令童真興奮不已的事情。
這鄉村,總能讓好奇的孩子們找到豐富的樂趣,總能讓來過這里的人尋得一份恬淡的心情。
在這樣的寧靜空曠之間,人也不由得讓心靈置于世外,閉目凝思,與天地一同呼吸,隨青草與泥土的芳香和恬淡,沐浴“清詩王氣”的書卷里流淌出的詩情畫意……
“記溯東溪路,幽庭自此開。前山蒼翠色,欲過石橋來”。一百七十多年前,“清三儒”中的莫友芝便在《鎖江橋》一詩中一詠三嘆著樂安江之美。
沙灘延續著古樸的自然村落之美,坐落在此的“欽使第”又定格著人文沙灘的厚重。
“欽使第”是黎庶昌的故居。黎庶昌是晚清外交家、散文家、學者,曾出使西洋和東瀛,是清朝打開國門的第一任外交使者,也是貴州放眼世界的第一人。
“欽使第”建于清代,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青磚白墻,黔北民居風格,木質結構高架瓦房,一樓一底,三重天井,三進院落。
走進欽使第,便走入了沙灘文化的幽深庭院與人文勝境。走過每一間屋子,每一件物品都在靜靜地述說著久遠的故事,令人似乎看見那日出日落中,在書香彌漫里的夜讀晨誦;似乎看見腳踩堅實大地,胸懷鴻鵠之志的癝貢生黎庶昌進京大膽揮毫給帝王寫下治國方略見解“萬言書”的壯志豪情;還有那挑燈編撰《遵義府志》的鄭珍與莫友芝,歷時三年,成書四十八卷,八十余萬字,被梁啟超稱為“天下府志第一”。
舉目環顧,沙灘方圓不過2.5平方公里。就在這樣一個小村莊,地偏人稀處,卻人才輩出。學人們著書達二百余萬字,涉及多個文化領域,獨領西南文化之風騷,使云貴高原在漢文化領域擁有了為世人仰視的理由,并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藝術遺產。
抗戰時期浙江大學西遷到遵義,是浙大學者們發現并肯定了這一重要文化現象,并在他們編寫的《遵義新志》中,第一次把鄭、莫、黎三個家族共同創造的豐碩文化成果及所體現的人文精神統稱為“沙灘文化”。從清中期開始, 沙灘文化興盛達一百余年,流風余韻,深受國內外學人景仰。其源流,可追溯至嘉慶年間黎安理任山東長山知縣時,他隨身帶著其子黎恂、黎愷離家赴任,讓二子開闊視野。黎恂中進士后,在任浙江桐鄉知縣期間,搜籍訪書,購回遵義,根植起了沙灘的學脈。鄭、莫、黎三家互結姻親,互為師友,砥礪學術,交游唱和,漸而形成獨特的學人群體,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鄭珍、莫友芝和黎庶昌,又被后世稱為“沙灘三賢”“西南三儒”。
人文沙灘鐘靈毓秀。沙灘學人識通古今,著述宏富,義理深醇,在清代的著作界占有極重要位置,涉及經學、文學、詩詞學、音韻學、金石目錄學、方志學、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
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曾在沙灘作畫多幅,配以詩文,匯刻成《子午山紀游冊》。趙愷作詩贊沙灘:“年作橋上仙,名成學業似。高如山可仰,深似茲流始。斯人不復見,山水縱情侈。倘作汗漫游,靈奇寧止此。”
鄭珍、莫友芝所纂《遵義府志》,被梁啟超譽為“天下第一府志”。著名國學大師錢仲聯在其編著的《清詩紀事》中高度評價鄭珍的詩,并在《論近代詩四十家》中寫道:“清詩三百年,王氣在夜郎。經訓一菑畬,破此南天荒。”
晚清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亦為沙灘留下諸多墨寶。莫友芝去世后,曾國藩親筆為之書寫挽聯:“京華一見便傾心,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早欽宿學;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淚,來吊詩魂。”
在《清史稿》中有傳記的沙灘文人學者、政治家達六人,其中儒林一人、文苑三人、其他二人。黃萬機在《貴州沙灘文化》中列舉了七十余人,他們的行跡和撰述都有值得介紹之處。除鄭珍、莫有芝、黎庶昌外,還包括王青蓮、趙延璜、宦懋庸、祝彥和等。由此可見,沙灘文化對中國文化、貴州文化影響深遠,在晚清文化中獨占一席。
在這片璀璨的文化天幕中,黎庶昌格外奪目。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其《上穆宗毅皇帝書》(即萬言書)痛陳時弊,盡言改良主張,朝廷降旨以知縣補用,交曾國藩的江南大營差遣。因其學養深厚,文采斐然,深得曾信任,是“曾門四弟子”之一,其妙筆成為“桐城派”散文最后的榮光。
黎庶昌曾出使歐洲,游歷十國,考察了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寫成《西洋雜志》一書,是清代貴州走出國門“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兩次出使日本,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保護在日華僑正當權益,為促進中日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亦格外留心自唐、宋、元、明以來,在中國失傳而流落到日本的舊籍,不惜以重金求購,不愿售者則付資影印,共收書二十六種二百余冊,匯輯刻印成《古逸叢書》,許多為國內久已絕跡的古代逸書殘本。該書共二百卷,評校嚴謹,刻印極精,后收藏于故地沙灘。
駐日期間,黎庶昌廣交日本朝野文士,論文酒會,領首詩詞酬唱,酬唱詩作數百首。其德行文章,深得日本人士敬慕,他亦為外交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光緒十六年,黎庶昌任滿歸國后任川東道員兼重慶海關監督,隨即出資創建云貴會館,舉辦洋務學堂,培養出國留學人才,為沙灘文化精神內涵的擴充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黎庶昌奏請東渡排難,未能如愿,遂率先捐廉俸萬金,支持前方戰事。家鄉兩次大旱,黎庶昌匯集在渝同鄉捐款白銀萬兩賑災,并電請云貴總督得援銀二萬兩給遵義救災。黎庶昌這種愛國愛家鄉的精神,一直作為沙灘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后人傳承著。黎庶昌故居也成為了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著一代又一代沙灘人,一代又一代遵義人,一代又一代貴州人。由此可見,黎庶昌為存續中華文脈瀝盡了心血,其愛國愛家的精神,當為萬世垂范。
凡熟知沙灘文化的學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教育和著書。當年的鋤經堂、巢經巢、影山草堂、銅井文房、拙尊園等五座藏書樓集于一處,那是怎樣一種叫人神往的氣象?在云貴高原崇山峻嶺中的僻靜處。但現在,唯有拙尊園,滄桑而又孤單在欽使第之內。園內的樓上樓下曾有藏書七萬余卷,多少人曾在這里手不釋卷,深鉆苦讀,孜孜以求。這七萬書籍,早在動蕩的年代被付之一炬,足足燒了三天三夜,燒掉的只是紙墨,而沙灘的人文精神卻會光耀千秋。
對沙灘文化的研究與弘揚,我們從未停止。我曾在新舟鎮工作十年,多次參加沙灘文化的學術研討會,聽取專家學者的論述,見證了文人墨客對沙灘的熱愛和對沙灘精神的追逐,專家學者們亦無一不對沙灘文化贊不絕口。著名詩人李發模曾寫過散文《寄語沙灘》,“……在沙灘,迎面吹來的風都含著文字的墨香,拾幾枚松果也拾到正氣……”
我們許多在新舟和新蒲新區工作的同事,以及熱愛沙灘文化的人們,為沙灘文化的傳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對黎庶昌故居進行修繕布展的同時,設立了文保單位,由專人負責維護、解說;成立了沙灘文學社,組建了文學編輯部,并多次組織名人名家采風活動,為沙灘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
文人競相往來沙灘,每每去到“欽使第”不帶走黃萬機老先生的幾本書,似乎總缺點什么。
黃萬機是貴州遵義人,當代著名學者,畢生研究沙灘文化,著有《鄭珍評傳》《莫有芝評傳》《黎庶昌評傳》《沙灘文化志》《貴州漢文學發展史》等五十篇學術論文,合著專著二十多部。貴州省文藝界前輩陳福桐先生在其《研究沙灘文化的三本專著》一文中稱“萬機用筆巧妙,能把評傳寫得流暢、簡明,堪稱妙手”。因工作原因,我與黃萬機老先生多次接觸,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對沙灘文化的執著和熱情,令人尊重與感動。很遺憾,黃萬機老先生已于2022年2月6日去世。他對傳承沙灘文化的貢獻和影響,構成了沙灘文化峻峭挺拔的另一座奇峰。
繼黃萬機之后,遵義師院教授黎鐸老師,作為黎氏后人,也致力于沙灘文化的傳播和研究,完成了《黎庶昌年譜》《沙灘教育初探》《貴州文化注說:詩志禪》《貴州文化發展概觀》等書籍。退休后他開設“圍爐話沙灘”文化講堂,堅持不懈地傳播沙灘文化,并帶領一群熱愛沙灘文化的人,每年組織舉辦沙灘文化活動,特別是“九·九沙灘曬詩會”,已經成了非遺文化的一大亮點吸引著青年一代。
十年新舟工作的情結,讓我深愛著沙灘這片土地。在李發模老師的鼓勵下,2017年,我與詩友王興偉創作出版了長詩集《文人相重于沙灘》,全詩以敘述的方式,用山水、人文、家園、古今四個篇章呈現了沙灘文化的厚重和精神的雄渾。
因工作需要離開新蒲新區之后,我對沙灘一直心心念念,總想為之做點什么。在遵義市政協的組織下,我又多次到沙灘調研,并在市政協2023年六屆二次全會上提出《關于沙灘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建議》的提案,得到了遵義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并簽批意見,沙灘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在遵義,沒有人能自外于“沙灘文化”的影響,其愛國愛家,尊師重教,勇于進取,開拓創新,事必求是,言必求誠,不倦探索,經邦濟世(“求是求誠,鋤經興邦”)的思想精髓,洗禮著一代代遵義文人學子。而今,“人到沙灘品自高”也成為了人文沙灘的精神向度。
沙灘作為歷史文化名村,保留了鄉村的古樸,沉淀著人文歷史。這里屋宇層疊,翠柏如屏,田疇井然,漁樵耕讀的傳統沿兩岸鄉村振興的炊煙裊裊升騰,共同富裕下的鄉村如詩如畫……
人文與自然在這里交融互進,這樣的不染鉛華之地,是心靈回歸自然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時常去沙灘,它的靜謐與安詳讓人總能作別繁瑣,遠離喧囂,在青山綠水的簇擁里,尋一份久遠的平靜,油然而生的,是一種淡泊從容的空曠心境。
這樣的鄉村,它的空靈屬于清新與自然,帶著濃郁的鄉愁和厚重的人文,讓人留戀。
對于人生的境地而言,今生注定有個地方在等待我們朝拜凈土,安放心靈,輕松釋然……
夜風自對岸吹來。要尋一處風景,安置心靈,那就是沙灘這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