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芳躅記

2025-08-18 00:00:00謝枚瓊
山花 2025年8期
關鍵詞:書院學校

千年孤獨

寫下這個題目后,得鄭重地聲明一下,筆者委實無意模仿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世界名著《百年孤獨》的書名,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是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我接下來要在這篇小文中寫的卻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書院。

這個書院的名字叫“漣濱書院”, 始建于1009年,屈指算來,迄今已千年有余。湘鄉書院的歷史可溯源至南宋,至清代有史可考者五所,謂漣濱書院、東皋書院、東山書院、雙峰書院、連璧書院。在這五所書院中,赫赫標于青史的自然當屬東山書院了,因為這里曾是一代偉人毛澤東求學的地方,偉人走出韶山沖后,在此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這里還走出了陳賡、譚政等共和國的英才,可謂人才輩出。領袖、將軍、詩人、學者砥礪學業,指點江山的豪邁情懷,在東山書院的史冊里彪炳千秋,東山書院由此足以讓人仰視,并心生敬佩。

而有著千年歷史的漣濱書院呢?它似乎已被流逝的時光與塵世的喧囂漸漸湮沒。沒有令人目眩的光輝,沒有讓人景仰的光環,甚至于已沒有了完整保存下來的原狀原貌。不似東山書院,雖經世紀風雨,依舊能那么幸運地把一座幽靜雅致的百年學府,幾乎完好如初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漣濱書院,時至今日,留給后人的卻只是些碎磚破瓦般的記憶。漣濱書院的孤獨又有誰人能懂?

筆者試圖在零亂紛紜的記憶里,厘清漣濱書院前世今生的頭緒,廓清籠罩和飄蕩在漣濱書院上空的迷霧。

新的漣濱書院并不難找。它位于湘鄉一中南校區內,正對著漣水,遠遠就能看見一塊石頭標牌。門楣上方那一塊高懸的黑漆牌匾上書“漣濱書院”四個綠色大字,字體剛健醒目。只不過如今的漣濱書院,搖身一變成了曾國藩生平研究館,屬于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漣濱書院的身世卻是擺在我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

漣濱書院的前址是“湘鄉學宮”,也叫“文廟”,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湘鄉的這座文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廟,最初叫學宮。它既是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筑群,又是當時學子們的讀書之所,這是湘鄉開辦官學的標志。據史料記載,“學宮與孔廟并建,治廟之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屬之子弟肄業焉”。 湖湘學派創始人之一胡安國提舉湖南學事時,將書院改建于漣水西岸(今湘鄉一中南院)。宋代的學宮屬于官辦的“兩庠”之一。文廟因兵火與風雨侵蝕,在宋、元、明、清四朝,先后修復、重建、擴建達七次之多。乾隆四年(1739年),湘鄉文廟遷往黃甲嶺(現一中北院),邑人蕭衍守申議將舊學改為書院,知縣徐錫仁給書院取名“漣濱”。乾隆三十五年,知縣朱鑒昌作《漣濱書院記》:“上湘有書院舊矣。宋,鄉賢周受業南軒張子,歸與邑人講學昆侖橋,光大朱張理學。張栻為其題詞‘漣濱書院’。”“其后,真西山先生,特建學舍,嗣為‘漣濱書院’,以居漣水之陽而名之也。” 漣濱書院建在原學宮舊址上,以儒家“求道”“傳道”之宗旨與“兼濟天下”的政治道路相連,“中為春風堂,旁列學舍三齋,前為龍門,左立學舍門,右為考棚。”講堂、齋舍、書樓,這個建筑群從每個殿堂廳房所居的位置、裝飾到總體格局都遵循綱常禮教的嚴謹秩序,使書院師生置身于一種濃厚的政治倫常的觀念和秩序之中。右邊考棚規模宏大,茶陵、攸縣、安化三縣因距省城較遠,每屆縣試后若守候府試,等的時間較長,若往返兩次,則耗資又大;因此,嘉慶九年,省府準予上述三縣的考生就近在湘鄉參加縣試。這樣,湘鄉每年縣試,來考棚應試的考生便多達二千余人。

大規模的考生集會,更增添了漣濱書院的盎然的生氣。唐宋時湖南唯一的狀元王蓉即出于此,漣濱書院因之聲名遠播于四海,湘鄉文風也因此而昌盛至極。

從上述這一段讀起來有些乏味的文字看來,漣濱書院其實是有著很正統的血脈的,其悠遠的歷史、不俗的規格、廣受的關注,從中亦可窺知一二。曾經熱鬧非凡,其后的孑然而立,似乎又把它的孤獨反襯得愈加突出,不禁讓人唏噓,扼腕慨嘆。

話說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國藩來到了漣濱書院。在此之前,曾國藩連續參加了四次院試,都名落孫山。于是,他來到漣濱書院,在這里度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里,曾國藩深受山長劉元堂的影響。書院山長往往是山林隱士或地方飽學之士,而非朝廷任命的官員。出任山長的儒者,自命是以道義為社會服務的人,為了推行他們的政治主張,這些人不僅需要夙夜強學,精通治道,而且要身體力行,具有很高的修養。是時的山長劉元堂,即是這樣一位飽學之士。在這里學習一年后,曾國藩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赴長沙參加第五次院試,順利考取了生員。用時下的話來講,說曾國藩是漣濱書院的“學霸”誠不為過。在漣濱書院的一年時間,不僅是曾國藩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其思想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轉變。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回憶道,“憶自辛卯年,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他由此邁上了一條令天下矚目的人生軌道。“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從《清史》里對他的這一評價中,可見曾氏的成就和地位非同一般。毛澤東亦說過“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一語之中,這是否又可視作是一份穿越時空的惺惺相惜呢?

漣濱書院所有的建筑于1956年被徹底拆掉,眼前的這座書院便是在原址上重建和把教學樓改建的。一對造型漂亮的石墩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底座是方形,往上是規則的八邊形,再往上是呈蓮花狀的圓形。這對石墩取自漣濱書院原來的建筑,算是一個見證者吧。其余陳列的石碑則是原漣濱書院的碑刻。歷經多少年的滄桑磨難,這些舊有的事物得以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已屬不易,至少它們能多多少少地喚醒某些關于書院的記憶吧,這些記憶的碎片是彌足珍貴的。

現在,且讓我們一道去歷史記憶的碎片中,尋找并拼湊一張漣濱書院較為完整的圖景吧。隨著我們慢慢走進那一段煙雨濛濛的歲月,我們不禁會為漣濱書院的孤獨和落寞而沉默無語。世人皆知東山書院,卻忽略了同樣出自湘鄉這方神奇的土地上的另一座高峰——漣濱書院。是的,在這里,我要用“高峰”一詞來形容它。這樣的一座書院,甚至可以媲美以“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而聞名于世的岳麓書院。也許讀者諸君肯定認為這是筆者的信口開河,但我想說的是,造化弄物的事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悄無聲息地綻放與凋謝的浪花而已。

雖說歷史不容假設,歷史也從來沒有假設,在此,還是不妨允許我來一番假設吧。假如沒有漣濱書院,就不會出現“立德、立言、立功,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當然也不會有羅澤南、曾國荃、劉蓉、李續宜、李續賓等一眾湘軍名將,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會有同治年間“十八省總督、八十六知府、二百八十一知縣、一百八十提督皆為湘鄉人”的湖湘盛象,中國的文學史上,自然也不會出現與“桐城文派”并雄的“湘鄉文派”。正是由于漣濱書院可視為湘軍將帥崛起的“搖籃”,才會有之后東山書院、湘鄉駐省中學的應運而生,致力興學,則完全可以說是湘軍將領功成名就后的“杰作”。

漣濱書院在培材育材上究竟有何秘訣,才致人才輩出呢?《同治刊湘鄉縣志》上記載了其辦學宗旨:“致知而務博,力行之基也;修身而不怠,致用之本也。二三子抑思如是以學,其學專,則造乎圣人之室不難矣。若徒記誦章句,馳騁筆墨,唯功名利祿是務,而無補于道。”可見書院的教學并不是讓學生只背誦四書五經,一味地提高寫作八股文章的水平,而是以“道”為最高標準,致知、力行、修身、致用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如果僅僅以功名利祿為讀書的目的,那是對“道”沒有任何增益的,是不能成為棟梁之材的。從縣志上另一段記載,我們可知漣濱書院雖也重視科舉,但并不以科舉為唯一的目的。“今學者幸生當文教昌明之會,有師儒以董勸之,有齋舍以息游之。其思何以制心,何以植品,何以應科舉而不為科舉之累,予以仰企前賢,遠紹遺緒,則異日之升斯堂,入斯室,我湘人其必有鐘鼎王國。”參加科舉,但不被科舉所累。在漣濱書院看來,科舉雖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制心、植品,仍是儒家文化中講求的修身養性。書院教學育人的確是徹底地體現了經世致用這一湖湘文化的精華,而曾國藩儼然已成為經世致用的標桿式人物,成為集湖湘文化之大成者。

而漣濱書院偏偏躲在歷史的角落里沉寂著,沉寂到鮮有人知的地步,個中緣由誠然是一言難盡的,眾說紛紜,各色猜疑的議論泛起,卻大抵與曾國藩這個備受臧否的人物脫不了太大的干系。按今天辦學者們愛說的話,本應該是“今天我以校為榮,明天校以我為榮”這樣皆大歡喜的結局,世事浮沉,饒是曾國藩那般智者,也是絕沒預料得到的。

于右任先生有詩曰“不容青史盡成灰”,風卷雨擊里,好在歷史的眼睛其實總是睜開的,歷盡滄海桑田,唯愿更多的心靈來解讀漣濱書院的千年孤獨。

淹沒不了的陶龕

1

一提起七十多年前就讀過的陶龕學校,平常話語不多的老父親便成了一個“話簍子”。他十一二歲時入讀學校,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有關學校的記憶卻依然那么清晰:那里有三十周年紀念堂,有愛迪生院,有螺旋式的樓梯,有黃櫟樹、桑樹和各種花花草草,甚至還有豬欄、菜畦……同樣在陶龕有過求學經歷的母親,則對在學校過“六一”兒童節記憶至深。她說,這一天老師會分給學生們許多果實,如校園里采摘的櫻桃、李子等等,吃在嘴里,真甜。如果說百草園是魯迅先生兒時的樂園,那么陶龕學校就可謂是他們兒時的樂園了。父親忘不了的當然還有那些老師,教語文的,教歷史的,教地理的,教美術的……都有誰誰誰,父親娓娓道來,像時刻也不曾淡忘過的名字,一生都珍藏在他人生的記憶里。父親末了幽幽地嘆了一聲:“可惜他們現在都不在了。”母親在一旁搶白道:“你自己都八十多了呢,過去幾十年了,還能在啊?”

我以往其實也多次聽父親提起過陶龕的事情,只不過沒有放上心過。前些時日回老家竹園村,路過一處破敗不堪的校址,校門上隱約可辨“陶龕學校”的牌匾,顯然學校已經廢棄多時了,心里不覺有些惋惜之感。此陶龕當然非父母曾經就讀過的舊陶龕,系20世紀80年代末期重建的,記得奠基的那一天我還去現場看過,車水馬龍,來了不少人,連時任副省長都來講了話。我當時在臺下跟著人們起勁地鼓掌,把手板都拍紅了。那天的陣勢把一個偏僻的竹園村攪得歡騰熱鬧,比平常過年還不知要熱鬧多少倍呢。未料想只不過三十年的光景,好不容易重建的學校竟成了一片廢墟。好在毗鄰的漣水河邊的,另一所由婁底地區重建的陶龕學校仍然存在,這多少讓人心下有了些慰藉。兩所學校幾乎在同時重建,關閉的這所系初中,那一所則為小學。其時如此相鄰著辦兩所“陶龕學校”,在社會上當時引起了人們的非議,無非是由于分屬不同的地域,而又想爭相要證明自己都是嫡系罷了。

2

漣水河畔的竹園與白鷺灣,其實就是緊鄰的兩個小村莊,因為1952年設立漣源縣,白鷺灣從湘鄉劃歸漣源,因此各有所屬。

清咸豐、同治年間,白鷺灣有個叫羅信南的先生,他鐘愛陶淵明的詩集,讀后常將書擱于神龕之上,自號陶龕居士。他見居處附近有一小洲將漣水一分為二,便根據前人詩句“二水中分白鷺洲”,將居住地一帶取名為白鷺灣,并賦詩道:“白鷺灣頭白鷺飛,一溪清水照毛衣。自吾與子交如水,寂寞溪堂甘息機。” 羅信南曾隨清代重臣曾國藩、羅澤南等率領湘軍轉戰江西等地,后告歸奉母,以賦詩講學為業,欲開學授業卻未遂心愿。晚清時期的湘軍集團形成了“督撫半天下,提督遍全國”的局面,可謂盛極一時,眾多湘軍將領在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之后,傳承耕讀遺風,捐資助學,大興教育,最典型者如今天的東山學校,一開始即是由當時的新疆巡撫劉錦棠首推興建的。對羅信南的求學精神和治學方法,晚清直隸總督譚鍾麟在文章中記載,羅信南曾賣掉田地去買書苦讀,并常與朋友互相切磋學問。滿腹才華的羅信南一直想辦一座學堂授徒養親,但因家里清貧而無力達成心愿,遂把其志向交付兒孫,赍志而終。

1901年,羅信南之子羅長裿官至駐藏左參贊,為繼父志,以歷年游宦薪奉創辦“陶龕義學”,校址設于自家的“畫竹園”。

筆者老家即在竹園村,在當地語言中,“下”與“畫”同音,少時,即聽老人們說過,竹園分上、下竹園段,所以對于一些文章里說的“畫竹園”,筆者是心存疑慮的,這里且不細論。1906年,廢科舉,辦新學,“陶龕義學”改稱“陶龕兩等小學堂”。當代學者趙慶云所撰《書生謬許習戎韜,萬里籌邊敢憚勞——羅長裿其人其事》中評價道:“羅長裿是清末中層官吏中不多見的干練之材,他以傳統士子而投筆從戎,體現了時局對傳統讀書人價值取向的影響。他不圖安逸,勇于任事,堅持安民和眾的治邊方略,在當時無疑具有高出同儕的眼光。”只可惜,在1912年,時任西藏督練公署兵備處總辦的羅長裿被叛將鐘穎謀殺,讓人扼腕嘆息。鄉間甚至傳言他還是被五馬分尸車裂而死的,那可是死得極其慘烈了。

1914年, 羅長裿次子羅辀重為報父仇并懲國賊,咬指血書赴京告狀,終于為父昭雪。翌年,北京政府處死鐘穎,將羅長裿生平事跡宣付史館立傳。此后不久,羅辀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1920年學成回國后,他毅然放棄了政府對歸國留學生諸多的優厚待遇,又一口回絕了湖南省意欲委任他為教育廳長和國會議員的安排,只身回到了故鄉——湘中的白鷺灣這個偏僻小村,主持其父留下來的陶龕學校。

從此他改變了羅氏家族辦學僅為義舉的初衷,致力于平民教育,走上了當時中國少有的素質教育之路。

3

吸引學生們的顯然不僅僅是教學條件的優越,最主要的還是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群、德、體、智、美”五育并重的育人方式。陶龕學校于20世紀30年代正式實施“愉快教學,教學愉快”的“無分數教學”,提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對學生的考試、考核形式,有開卷、閉卷和實踐操作等。考試、考核成績一般不打分,教師閱卷、評議,只肯定正確,指出錯誤,指明努力方向。每期末,學校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求學情況時也沒有分數,30年代按“性行”“學業”“身體”三大方面報告;40年代則按“群育”“德育”“體育”“智育”“美育”五大方面幾十個項目報告。在陶龕學校,師生們一天到晚都“像很忙而實閑,又像很閑而實忙”,他們玩是教學,教學也是玩,從未有過沉重負擔的感覺。

每到母親節,陶龕師生都要隆重慶祝。這一天,學生們回家,要向母親贈送自己制作的禮品;母親們停做家務,休息一天,一切家庭事務由子女代勞;晚上全家聚餐,子女要向母親敬菜,祝母親節日愉快,健康長壽。

奈國綱所著的《教育之神羅辀重》中提到,陶龕學校結合慶祝母親節還自編有“公訓教材”《孝?不孝?廉?不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教材首先講了兩則故事,一則是三國陸績在舅舅家偷了兩個橘子準備孝敬母親,被舅舅發現;另一則是晉朝陶侃在潯陽縣令任上貯藏咸魚送給母親下飯,被母親退回。教材最后說:“小朋友,我們要孝敬母親,是對的;但用‘無禮’‘不廉’的方法去取得一些東西孝敬父母,這就大大不對……陸績想要把橘子給母親吃,盡可光明正大地向舅舅說明,何必偷偷摸摸?陶侃想要安慰母親,只要為國建立大功就好了,何能把公家的東西作私用?”陶龕的母親節,還經常邀請導師或名人演講。

羅辀重先生創辦了兩年制特科班,下設農業科、養殖科、紡織科、應化科、木工科、文書科、社會科、地方自治人員訓練科、人民團體書記訓練科、圖書管理訓練科等;學生結業后,學校向社會有關部門推薦錄用。學校重視學生自治,成立有陶龕學生服務團、陶龕生產合作社,開辟了兩個農場、幾處工藝園地,作為特科班與中學實驗班見習場所。學校設有三十余種課外專業活動小組,打破班界,學生可自由報名參加,發揮各自的愛好與專長,直至掌握某門技術學懂某門知識為止。一輩子都在教育界工作的父親深有感觸地說:“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素質教育啊。”

羅辀重以教育為己任,加捐田租百擔,毀家辦學,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學校幾經新建、擴建,發展成為占地八十多畝,房屋十一棟八十七間,包括二十三間教室及食堂、禮堂、辦公、宿舍、圖書、儀器、醫藥、音樂、美術、縫紉、印刷、商店等專門場地室,建筑面積達九千四百二十平方米,還有球場、游藝、農場、工廠、豬舍、魚塘、假山、噴池等設施,鼎盛時學生人數逾千人,生源遍及東南各省。

而陶龕學校更是以“血性”教育享譽天下。

“血性”成為了學校一張閃光的名片。

羅辀重以 “救中國良藥”的“血性”作為校訓。“血性”就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信義”。所謂“信”就是要“誠而愚”,“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實,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為正大,絕不虛偽,絕不扯謊,絕不欺詐,絕不取巧,絕不搞陰謀;做錯了事,能自己承認,絕不嫁禍于人;答應人家的事,絕不失信,絕不失約。”所謂“義”,就是要“為他而不為己”,“血性的人,富于犧牲精神,見義恐后,見利恐先,能刻苦,肯負責;對公家的事,能盡心竭力去做,他人有危難時,能盡力去救助;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無前,赴湯蹈火,百折不撓,絕不畏難,絕不退縮,也絕不怕失敗。”

一遍又一遍在心底默念這些文字,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血性,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宋明理學總結者王船山、近代學風開拓者魏源、洋務運動首領左宗棠、“燒車御史”謝振定、“中興名臣”曾國藩、革命先驅蔡和森、女俠秋瑾、一代偉人毛澤東,無一不是以血性鑄造其杰出的人格。但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世俗里,血性,似乎又總會被人們一點一點地遺忘掉。歸去來兮!血性羅辀重。這是永不湮沒的呼聲。

先生說:千教萬教,要教人“求真”;千學萬學,要學做“真人”。在“血性”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陶龕無處不表現“血性”,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血性”學子。正如著名教育家周邦道所言:“學風蔚變,影響所及,鄉邑風俗,為之轉移。” 陶龕學校在當時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龕”之盛譽,羅辀重的“素養教育”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晏陽初的“鄉村教育”,雷沛鴻的“國民教育”均在教育史上彪炳千秋。專家、學者及外地師生來校參觀訪問者不絕于道,陶龕成為了一所獨樹特色、譽滿海內外的鄉村小學。

由此,羅辀重被譽為“一代宗師”也就是實至名歸的事了。

4

風云百年的陶龕學校培養出的仁人志士如天上繁星,璀璨耀目。

陶龕學校曾是抗日名將宋希濂將軍從小在此立下報國志誓言的母校;是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張天翼先生潛心撰寫抗戰文學的地方;是愛國仁人志士常常集聚的地方;是為國家培養輸送無數棟梁的圣地。

1937年9月18日,《陶龕旬報》在發刊詞《前奏》中寫道:“就是要把我們工作的園地,變成一小小的號筒,愿從這里吹奏起:民族的自由解放的頌歌,吹遍在怒吼中的中華民族人人的耳朵里”。發刊詞六年后,《陶龕旬報》又寫道:“血的‘九·一八’又到了,這戰爭是要全民族團結一致奮斗,前方的戰士正英勇地狂呼,在疾進,浴血,死亡——而后方的我們也應該動員起來,準備作他們的后援隊”;“我們是小學,但我們卻養育在血性里。在超非常時期中,我們的血也隨著國人的血沸騰起,我們愿滴盡最后一滴血,為我們怒吼的民族盡力。”

《陶龕旬報》以她獨特而又鼓舞的方式,激勵國人的抗戰熱情,發行省內外,并遠銷印度,日本,歐美,在那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實屬難得;又揭露社會黑暗,抨擊國民黨暗殺聞一多、李公樸,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陶龕學校不僅是這樣寫的,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們不僅組織了抗日宣傳演出隊、募捐隊、婦女慰勞團、聯防自衛隊,而且在八年全面抗戰中,先后三十多次在社會上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大力開展獻金、獻鞋、獻棉衣以及“湘鄉號”“兒童號”飛機募捐活動,全力支援抗戰前線。陶龕學校遵循血性校訓(磨血,嘔血,耗盡心血)培養學生精神,而且還廣收抗日將士子女。鑒于此,宋希濂將軍曾捐建一棟三層教學樓——“造血樓”。

宋希濂幼年隨父讀古文,7歲入讀陶龕學校,接受陶龕“血性”教養,“血性”即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信義”。年幼的宋希濂背上行囊,從溪口出發,來到漣水河邊的陶龕學校求學,手不釋卷。宋希濂讀了五年的小學后,14歲那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也許是因小學時期培養的文學功底與至高無上的愛國品德,他在中學時代便與同年級同學曾三創辦了《雷聲》校報,宣傳救國救民。抗戰時期,宋希濂任71軍軍長時,曾帶衛隊回到童年記憶中的陶龕校園,見到師生用木棍作抗戰演習,當即安排衛隊長借給陶龕學校10支步槍,讓學生有機會實彈演習。

抗戰勝利后,他捐款為陶龕母校建了一棟三層的教學樓,名為“造血樓”,也是建校40周年紀念堂。后來,陶龕學校決定將此樓以宋希濂父親之名命名為“樾山學舍”。可惜的是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修筑溪口水庫,陶龕學校的校舍被淹沒于一片汪洋中。1987年,旅居美國的宋希濂聽到陶龕學校重建的消息,非常高興,并手書了“樾山學舍”的橫幅,贈送給母校。

血性根源繼往來。那個年代在陶龕就讀過的學子中,有許多人受“血性”的鼓舞與激勵,后來犧牲于抗日戰爭中,這些英雄,他們大都沒有留下名字。

因此,社會廣泛傳頌,“北有行知,南有陶龕”。這一說法不脛而走,縣、鄉、省各界名流均來考察光顧。1936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給陶龕學校題贈了“教澤世延”匾額。

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周邦道先生視察陶龕學校,盛贊羅辀重先生倡導的“血性”,“救國良藥”,表示“希望全國都采用”,并題贈:“以陶龕精神,救中國。”

張天翼先生曾稱:陶龕與從前的曉莊鄉師一樣,都是他所知道的最好的學校。

1943年,參加過平型關大戰的山東抗戰英雄王長喜也慕名而來,說:“我由重慶出發,經大,中,小學不下千所,其中使我感奮不忘者,唯有陶龕學校師生愛國熱心,教育完美創全國之冠!”

5

令人痛惜的是,陶龕這顆鑲嵌在湘中大地上的明珠卻最終淹沒在滔滔洪水中。

土改時期,羅辀重先生蹈水自沉,永遠消失在河水里,驚鴻一瞥,如漣水河上空一掠而過的白鷺。我詫異于自古以來,總不乏有德劭高潔的文人選擇那種了結自己生命的方式,也許他們正是為了洗清自我的清白吧,質本潔來還去,什么都不帶走,干干凈凈、身無掛礙,翩然沓去。留給后人幾多嘆息,幾多懷念,和幾多的敬仰,而這些,卻是時間的潮水怎么也淹沒不了的!

1961年,因修建溪口水庫,陶龕學校全部建筑物被拆除,搬遷合并至犁頭學校,稱“白鷺完小”。陶龕學校輝煌的歷史由此謝幕。

在一個春天的黃昏,我漫步于漣水河畔,有鄉人向我指點陶龕原校址的位置。在他們的描述里,我能想那曾是多么宏偉的一個建筑群落,而今,卻只能在記憶里去一點點地復原,只能在漣水河不息的濤聲里去慢慢搜尋了。

一群白鷺從岸邊的蒿草里騰空而起,它們在半空中久久地盤旋著,然后沖天而去。對岸的青山靜靜佇立著,山的倒影映在清清的河中,像一幅凝重的油畫。

猜你喜歡
書院學校
群眾文化創新實踐探析
參花(上)(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欲一鄉興起為善之心焉
名人傳記(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學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學校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网站| 亚洲啪啪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精品久久777|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欧美黄网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高清视频一区|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com| 久久综合婷婷|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色网站|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aaa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男人天堂2018|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成人免费| 日韩av资源在线|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伊人蕉久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亚洲欧美天堂网| 免费一极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1免费在线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8090成人午夜精品|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一级福利视频| 久久九九热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99热最新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