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4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及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采取分畫種、分展區的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展出,充分展現了當代美術創作的多元化格局和階段性發展特征。本文基于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以下簡稱全國美展),選取部分云南參展作品作為分析樣本,旨在通過對其藝術表現內容的系統研究,揭示當代美術創作的整體發展態勢。
二、全國美展概述
全國美展是一個展示我國美術創作成果、交流美術創作經驗、推動美術創新發展的重要窗口,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水彩畫、漆畫、連環畫、年畫、宣傳畫、插圖、漫畫等主要美術門類,每五年舉辦一次,每屆展覽均涌現大量優秀作品,專家評審在作品評選環節從藝術價值、創新程度、技術難度等多個維度對參展作品進行綜合評估,成為觀測五年周期內我國美術創作發展趨勢與藝術水準的重要標尺。展覽所引發的業界討論不僅集中反映了對美展機制的評價,對當代美術創作水平的判斷,以及對我國繪畫發展現狀的認知,還充分展現了我國美術創作的多元面貌與豐富內涵。
(一)作品質量上乘
作為我國美術領域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重要展覽平臺,全國美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當代美術創作的發展水平。參展作品通常在技法運用和創作理念方面呈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這既要求藝術創作者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也要求其對畫面構成、空間關系和色彩表現等關鍵藝術元素進行系統性探索與創新性表達。
(二)作品尺幅要求嚴格
全國美展的各展區主要設在省級美術館等專業展覽場所,其展廳規模相較于私人畫廊或普通展廳具有顯著優勢,需要統籌規劃展覽墻面和展廳布局,為保持展覽整體的視覺協調性,對參展作品提出了特定的尺幅要求。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作品尺幅并非評判藝術水準的絕對標準,但在全國美展這樣的專業展覽中,較大尺幅的作品能夠提升觀者的觀賞體驗,有利于觀者深入理解畫面內容,直觀感受作品的藝術理念、材料運用和技法特征。
(三)作品題材豐富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在題材選擇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特征,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大類型:其一,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著重表現勞動者日常生活、歷史故事以及社會變遷等。其二,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題材作品,主要展現祖國壯麗河山、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團結景象以及地方特色文化風貌。其三,城市建設與科技發展題材作品,重點展現現代化都市景觀、人工智能技術、工業信息化建設成果以及太空探索實踐。其四,實驗性與抽象性藝術創作,通過繪畫本體語言如色彩構成、線條表現、畫面結構等傳達藝術觀念。
三、舉辦全國美展的現實意義
中國美展作為我國美術界最權威、規模最大的美術展覽,代表著當代社會的主流審美觀念,對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提供展示窗口
作為國家級專業展覽平臺,全國美展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展示創作成果的重要窗口,有效激發了其創作活力與創新意識,通過展覽觀摩與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創作理念與技法的相互借鑒與共同提升。
(二)樹立行業標桿
全國美展建立了嚴格的評審體系,從題材內涵、技法創新、風格特征等多維度設定高標準,確保入選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審美品質,為美術創作樹立了專業標桿。
(三)促進藝術交流
該展覽機制超越了單純的展示功能,構建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平臺,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得以深入對話,這不僅增進了藝術理解與交流,更有力推動了我國美術事業的多元發展。
四、全國美展云南參展作品分析
云南具有獨特的文化地緣背景,其一,云南東與貴州、廣西相鄰,北與四川隔江相望,與中原地區相距較遠,受地理環境影響,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相對有限。其二,云南與多國接壤,境外文化的持續傳播對當地藝術創作產生了顯著影響。其三,省內多元民族分布的格局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總之,這種特殊的地緣文化背景使云南美術創作既保持了鮮明的本土特征,又借鑒了多元的外來文化元素,相較于其他省份呈現出更為典型的多元化特質。基于此,筆者選取全國美展云南部分美術作品作為分析樣本,其多元文化特征恰與全國美展題材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相契合。
(一)參展作品入選情況
通過對云南美術作品在全國美展的歷屆入選情況進行系統梳理,可以發現其在數量上呈增長趨勢:首屆全國美展中,云南僅有山水畫家李晨嵐創作的《邊疆風情》一件作品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入選作品數量顯著增加,包括雕塑家廖新學的《彝族少女》《傣族姑娘》,李晨嵐的《版納風情》,軍旅畫家林聆、梅肖青的版畫與水彩作品;在第三屆至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云南相繼有許敦谷、劉自鳴、王晉元、張建中、袁曉岑等一批云南畫家的作品獲得參展資格。值得關注的是,在2024年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云南美術作品入選數量實現歷史性突破,共有85件作品入圍。
(二)入選作品風格特色
1.地域特色顯著
在題材選擇方面,云南參展作品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涵蓋描繪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厚重深邃的風景畫,又包括深刻反映民族風情獨特韻味與當代生活多彩圖景的主題作品。這些作品借助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展現了云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還反映了當地民眾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以何阿平、白海媛共同創作的《雨林春早——生生不息》為例,該作品巧妙選取熱帶雨林作為創作題材,通過創作者精湛的筆墨技法和別具一格的色彩表現,描繪了雨林生態的盎然生機,既體現了云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彰顯了創作者對自然生態深切的人文關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在全國美展的創作實踐中,藝術創作者秉持著開拓進取的精神,致力于技法創新與風格突破,不僅深入挖掘并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如筆墨韻味、意境營造等要素,還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融合了當代藝術元素,進而呈現出一種既蘊含高雅藝術美感又緊扣時代特征的多元創作面貌。藝術創作者注重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力求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其中綜合材料繪畫創作最具代表性。例如,沐曉熔的作品《西部之光 萬家燈火》,通過極具創新性的材料運用與精湛獨特的技法表現,將云南獨特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人文景觀生動地展現在觀者眼前,該作品既體現了創作者對傳統藝術語言的精準把握與深刻理解,又彰顯了當代社會的審美意趣與價值追求,體現了創作者獨具個人風格與時代特色的藝術表達方式。
3.時代特征鮮明
全國美展中的云南參展作品大都具備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作品著重強調對當下時代精神的精準捕捉與深刻表達。創作者或運用宏大的敘事手法展現國家的輝煌成就,彰顯國家實力與民族自信;或憑借細膩入微、飽含深情的筆觸生動描繪民眾的生活變遷,反映社會風貌與民眾意趣。這充分體現了藝術創作者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基于專業素養與人生閱歷所形成的獨特見解,為時代留下了鮮活的藝術印記。
五、全國美展對當代美術創作的啟示
(一)傳統藝術精髓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中國美術創作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的豐厚土壤,因此,藝術創作者應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順應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創造性繼承傳統藝術精髓的基礎上,有機融入時代精神與當代審美理念,創作出既體現民族美學特質又彰顯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統一,既是藝術發展的歷史規律,也是我國美術事業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科技發展與藝術創作的融合
當代藝術創作者應積極把握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從以下兩個維度推動藝術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在創作媒介方面,藝術創作者可嘗試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來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擴大作品的傳播范圍;在題材選擇上,藝術創作者可將科技主題納入創作視野,以反映時代特征。這不僅是實現個體藝術語言創新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藝術大眾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藝術觀念的創新性轉變
當代藝術創作者應通過以下路徑實現藝術觀念的創新性轉變:在文化認知維度上,應建立開放包容的全球視野,既要深入理解國際當代藝術的發展動態,又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傳統,實現跨文化資源的創造性整合。在形式語言層面,應突破單一的表現形式,積極探索傳統美學元素與當代藝術觀念的對話方式,構建多元融合的藝術表達體系。在創作主體性方面,必須強化個性意識,通過獨特的視覺語匯確立藝術創作的識別特征。具體而言,當代藝術創作者可系統研究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理論成果與表現技法,同時保持對傳統美術特征的深刻把握,在創作中嘗試將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藝術元素進行分解與重組,創作具有文化包容性的藝術作品。
(四)民眾審美與個人藝術追求的平衡
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美術已深度融入當代人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類藝術衍生品如雨后春筍般進入市場,豐富了民眾的文化消費選擇。基于此,藝術創作者應在滿足民眾審美需求與保持個人藝術風格之間尋求平衡,讓作品既能貼近民眾、具有通俗性,又能堅持藝術追求、不失藝術高度。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生活與藝術的有機融合,創作出既符合主流審美、又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進而實現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完美統一。
(五)多元化材料的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藝術觀念的持續革新,美術創作早已突破紙筆等傳統材料的限制,沙子、紙箱、樹枝、書本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紛紛成為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媒介,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藝術創作者要突破傳統媒介的局限,積極發掘創作材料的藝術表現力,將創作材料與觀念表達有機結合,讓材料不僅是創作工具,更成為藝術理念的載體,承載創作者獨特的創意與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創新運用必須服務于藝術本體的表達,藝術創作者要在材料實驗與觀念表達之間精準尋求平衡,如此才能實現個人藝術觀念的精準傳達和美術創作的持續創新,推動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六、結語
在全國美展視域下,中國當代美術創作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美展在推動我國美術創新發展、提升美術創作水準、促進美術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未來,隨著全國美展的持續舉辦與不斷發展,我國當代美術將收獲更豐碩的藝術成果。當下,我國當代美術發展生機勃勃、活力四射,呈現出多元化、創新化、時代化、多維度的顯著特點。在當代中國美術的發展進程中,美術創作思想持續豐富,藝術創作水平穩步提升。對于中國當代美術的研究而言,既要深入挖掘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也要積極借鑒各國優秀的思想文化和理念,取其精華,如此方能更好地推動當代中國美術發展。
(作者簡介:張仁鵬,男,碩士研究生,云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