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部隊戰斗力,驅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不斷向前。這些高科技裝備一步步投入使用,為保衛國家主權和地區和平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98年來,人民軍隊在科技強軍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開新圖強,從初期探索,到航母下水、新型戰機翱翔藍天、國產航母破浪前行,再到洲際導彈和無人裝備的進步,每一項成就都彰顯了我們國防科技的強大和戰略執行力,每一步跨越都印證了自主創新的非凡力量。
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部隊戰斗力,驅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不斷向前。這些高科技裝備一步步投入使用,為保衛國家主權和地區和平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驚艷世界的大國重器
202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即將迎來一場震撼世界的盛大閱兵式,這將是一場舉世矚目的國防科技盛宴。這次參閱的所有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向世界展示從跟跑到領跑的軍事工業跨越式發展。
通過此次閱兵,能夠清晰展示我國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該結構布局涵蓋中央軍委領導指揮下的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軍種,以及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兵種。同時,這也將彰顯我國國防與軍隊改革的成果,體現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軍事專家張軍社表示,這意味著信息支援部隊,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等兵種將首次亮相閱兵場。
閱兵的另一大亮點則是展示我軍裝備體系建設最新成果的裝備方隊。閱兵將通過新的編組方式,體現我軍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的力量運用新模式。參加閱兵的新型作戰力量,包括無人智能裝備、水下作戰裝備、網絡攻防裝備、高超聲速武器等。“這些武器裝備體現出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打贏未來戰爭的能力,充分展現我國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張軍社表示。
可以說,這場閱兵不僅是武器的檢閱,更是一部立體呈現中國軍工自主創新的史詩級教科書。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這些深重的苦難,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斗志,推動了中國軍隊從弱旅到強軍的蛻變之路。進入新時代,中國軍隊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通過改革強軍、科技興軍等一系列舉措,已發展成為一支具備強大戰斗力和現代化水平的軍隊。
近年來,大國重器捷報頻傳,長征18號艇、大連艦、海南艦入列,3個梯隊殲-20飛過天安門廣場;福建艦下水、運油-20投入練兵備戰……
“這是我們自己的航母!”2025年7月3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和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抵達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
這是繼2017年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訪港后,香港再掀“航母熱”。香港市民熱情高漲,爭睹國產航母風采,不少香港市民登上海軍山東艦、湛江艦、運城艦參觀,與“國之重器”合影。
作為中國首艘完全自主研發的航空母艦,山東艦標志著中國軍事科技水平的飛躍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青少年學生與教師代表登上山東艦甲板,與官兵合力展開一面巨幅國旗。
山東艦服役5年多來,首次開放參觀即選擇在香港,意義不凡。在每個展示區都有講解員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讓香港民眾能夠更直觀更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和軍隊建設的發展成就。網上預約參觀票剛上線就被搶光,在山東艦航母編隊入港的各個“網紅打卡點”,大批香港市民及游客早早等候,民族自豪感拉滿。
2025年6月,在第五十五屆巴黎航展上,70余家中國展商攜創新產品參展,業務覆蓋整機制造、核心部件、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等全產業鏈環節,立體呈現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水平和創新實力。
其中,連續38年亮相巴黎航展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攜8個大類30項重點產品參展。在軍用航空裝備板塊,集中展示了戰斗機、運輸機、教練機、直升機、無人機及制導武器等裝備,其中殲-35A首次亮相境外航展,“翼龍”-6、“翼龍”-10B、“旋戈”-2000等高端無人裝備亦首次登上巴黎航展舞臺。
“從最初幾平方米的展臺到如今獨立展區的全譜系呈現,巴黎航展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跟跑者到并跑者的跨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4年11月,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大國利器穿云破霧、長空勁舞,一批代表前沿科技的“大國重器”紛紛亮相。
中國空軍殲-35A、紅旗-19等新型裝備首次展出,殲-10C、殲-16D等戰機整齊列陣。運-20首次向公眾開放,中國陸軍、海軍也分別派出裝備參展,包括直-10武裝直升機、殲-15D艦載戰斗機等。其中最大的亮點和看點之一,就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兩型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20S與殲-35A首次公開并同臺亮相,使中國同時擁有了兩型隱身作戰飛機。
新域新質這一戰斗力新增長點成為本屆航展的一大看點。無人協同作戰、反無人機作戰、反巡航導彈系統等領域的最新成果也紛紛亮相。在展臺上,一款智能無人戰車上面搭載了多種無人機、小型無人車、光電、機器狗、巡飛彈等各型載荷,“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未來城市安全、邊境巡防等場景下的新質作戰力量。
本次航展展品覆蓋海、陸、空、天4大領域,嫦娥六號任務取回的月球背面樣品首次向國內公眾展出,成為另一大亮點。
中國商飛攜7架飛機參展,其中C909、C919、C929基本型和多款衍生型飛機模型齊聚室內展區。商飛C909客機、公務機、醫療機、應急救援指揮機,以及商飛C919客機在室外展區同臺亮相。
中國航天科技攜嫦娥六號探測器、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等近200項高科技成果展出,新展品比例高達75%。中國航天科工則展出全域攻防裝備六大體系,以HQ-9BE遠程防空武器系統、WJ-700“獵鷹”無人機、FK-4000防空武器系統等為代表的裝備悉數亮相。
此外,航展還首次構建了“空、海、陸”一體化的動態演示新格局。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等帶來精彩的飛行表演,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則組織了地面動態演示,展現中國兵器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
新時代以來,中國國防科技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高光時刻,不斷驚艷世界,大國重器的頻頻“上新”,挺起了中國裝備制造的“脊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國防事業由弱到強的輝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國走向科技強軍的堅定自信。
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
2017年“八一”前,習近平主席向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授軍旗、致訓詞,出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指出:“把我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必須有一流軍事人才、一流軍事理論、一流軍事科技。科技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斗力。”
在過去的戰爭歲月中,人數優勢往往在戰場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規模的兵力集結,能形成強大的沖擊力和持久的戰斗力,在陣地戰、消耗戰等傳統戰爭模式下,為取得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然而,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戰爭的面貌已煥然一新。我們要贏得軍事競爭主動,必須下更大氣力推進科技興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這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也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速科技向戰斗力轉化。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科技與戰斗力增長的內在規律,清晰指明了軍隊戰斗力生成的發力方向,為搶占世界軍事競爭制高點,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迅猛發展。新興領域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人類活動范圍拓展而出現的新型戰略空間和關鍵技術領域,已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主賽場。科學技術是生成和提高戰斗力的重要基礎。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許多國家和軍隊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成為攸關成敗興衰的關鍵變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與時俱進創新軍事戰略指導,科學回答“打什么仗、怎么打仗”這一重大問題。
視察陸軍機關,習近平主席要求“把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作為突破口,著力提高精確感知、精確指揮、精確打擊、精確評估、精確保障能力,提高立體突擊、快速反應、遠程機動能力,提高特種作戰、拔點奪要、戰略破襲能力”。
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閱兵,習近平主席強調“加快發展新型作戰力量,著力構建現代海上作戰體系,努力增強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和水平”。
號角催征,時不我待。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我軍建設發展。無論是搶占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還是提升打贏現代化戰爭能力,都要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
科學技術是核心戰斗力,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回望人民軍隊篳路藍縷、開新圖強的征程,從第一架殲擊機研制、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到殲-20、運-20等一批大國重器近些年相繼問世,充分證明科技創新是驅動發展的強大引擎,是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不竭動力。
2024年4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這是人民軍隊改革強軍偉大征程上的一個重要時刻。新組建的信息支援部隊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指揮,同時撤銷戰略支援部隊番號,相應調整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領導管理關系。習近平主席向信息支援部隊授予軍旗并致訓詞,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向信息支援部隊全體官兵致以熱烈祝賀。
習近平主席指出,調整組建信息支援部隊,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從強軍事業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戰略舉措,對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有效履行新時代人民軍隊使命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出席全國兩會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把新興領域改革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點突出出來,構建自主自強、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更好推進新興領域戰略能力建設。
統帥號令所指,全軍聽令景從。一次次演訓中,過去相對獨立的不同軍兵種部隊,在戰區的調度下常態化開展聯演聯訓;過去難以共享的數據信息,如今在戰區諸軍兵種部隊間高效流轉;偵察不再“各自為戰”,指揮不再“各唱各調”,火力不再“各打各的”,一個個聯合鐵拳淬火而生……
陸軍占全軍總員額比例下降到50%以下;全軍非戰斗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軍官數量減少30%;合成旅、空中突擊旅、航母編隊、空降兵軍、信息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新名詞”不斷出現……改革創新推動人民軍隊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如今,我們正處在世界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迅猛發展、強軍興軍事業深入推進的歷史交匯期。隨著人民軍隊防空反導、特種作戰、信息對抗、水下攻防等新型作戰力量的不斷建設發展,新型作戰力量逐步實現由“助戰”向“主戰”、“配角”向“主角”轉變,部隊戰斗力隨著新型作戰力量的大批量投入、高頻率使用而進一步提升。面對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新質戰斗力正成為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關鍵發力點。
產業迎變革
從隱身戰機到深海聲吶,從無人機蜂群到衛星互聯網,隨著國產裝備性能直追世界頂尖水平,甚至在部分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軍工裝備行業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
軍工行業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的堅實后盾,在國家戰略層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關鍵力量,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象征,從航空航天到船舶制造,從兵器工業到電子信息,軍工行業涵蓋的領域極為廣泛,每一個領域都與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息息相關。
軍工產業鏈結構復雜且精細,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及電子元器件。其中,新材料作為軍工產品的基石,像無機非金屬材料憑借其耐高溫、高強度等特性,在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等關鍵部位發揮著關鍵作用;先進金屬材料如鈦合金,以其低密度、高強度、耐腐蝕等優勢,廣泛應用于飛機結構件、發動機部件等;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則在飛行器蒙皮、雷達罩等部件上展現出獨特性能。電子元器件中的集成電路、傳感器、連接器等,如同人體的神經和血管,實現著軍工裝備信號的傳輸、處理與控制。
中游主要是分系統及配套設備,通信設備保障著軍事信息的實時傳遞,雷達用于目標探測與跟蹤,紅外設備則在夜間或復雜環境下發揮著重要作用;下游主要是負責軍工產品設計和總裝的企業,它們將各個零部件和分系統進行整合,最終打造出完整的武器裝備,如戰機、艦艇、導彈等。
近年來,中國軍工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中研普華《2025-2030年中國軍工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軍工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約1.1萬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了近40%。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2萬億元,未來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保持在10%以上。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軍工行業站在技術變革的風口浪尖,智能化、信息化、無人化技術的應用前景愈發廣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新質戰斗力”“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這一政策導向為軍工裝備行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加快發展新質戰斗力將成為戰略核心,推動軍工裝備向智能化、信息化、高效費比方向發展。同時,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將為軍工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中國軍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拓展機遇。特別是在無人裝備、軍事智能化、衛星互聯網、電子對抗等新質新域,中國軍工企業正在積極向國際市場邁進。在無人裝備領域,中國的無人機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翼龍”“彩虹”等系列無人機在國際市場上備受青睞,廣泛應用于偵察、監視、打擊等軍事任務,以及測繪、救援、農業等民用領域。在軍事智能化領域,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為作戰指揮、情報分析、武器裝備控制等提供了智能化解決方案,受到了國際市場的關注。
未來,軍工行業將在技術變革的引領下,朝著智能化、信息化、無人化方向加速發展,衛星互聯網建設也將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軍民融合的深化和國際市場的拓展,將進一步提升軍工行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行業前景,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