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社會畫卷中,有在多個領域不斷探索的“跨界者”,但更多的是用畢生精力深耕某一領域的“守界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欣喜于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跨界”的勇氣,然而更應鼓勵人人培育“守界”之精神,以沉潛之姿,為飛躍蓄力。
當下,“跨界者”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這得益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無數機遇。如今社會環境愈發包容,國家也給予大力支持,大大降低了人們的試錯成本,讓人們有勇氣涉足不同領域。鐘揚跨越無線電與植物學的界限,以跨學科的廣闊視野、想象力與領悟力,為科研助力;“斜杠青年”群體的出現,更彰顯著社會多樣性的提升。“跨界者”群體的壯大,無疑是令人欣喜的積極變化。
然而,并非每個人都有“跨界”的契機。我們更應充分肯定“守界者”的價值,呼喚專注于一件事、不斷拓展生命深度的“守界精神”。守界并非閉目塞聽、目光短淺,而是秉持專注本職的自覺,懷揣求深求精的決心。跨界雖然令人欣喜,但大多數人都是勤懇耕耘的“界中人”。從“界中人”成長為“守界者”,需要沉潛的毅力與扎根的決心。胡曉春作為黃山第十九任“守松人”,日復一日守護著責任之界;張桂梅一生都在為大山女孩的教育事業奔走,以實際行動守護著教育之界……這些“守界者”的執著與堅守,同樣值得我們敬仰與贊美。
當今中國正跨越發展的重重險阻,基礎學科建設亟需人才,冷門專業更面臨沒有學生的困境,要想讓“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就需要更多“守界者”勇擔使命。新時代青年受益于國家的發展,擁有“跨界”的自由,更應勇擔責任使命,以“守界”之態為后來者開辟更多可能。
我們肯定跨界的勇氣,但更需要守界的精神。讓我們以守界者的赤誠之心,為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在歲月的長河中,縱使前路漫漫、挑戰重重,我們也當兀兀窮年、默默堅守。因為我們知道,每一份堅守都將匯聚成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每一次扎根都將為國家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川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指導教師:張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