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探索的不斷深入,生態文明教育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幼兒園作為兒童接觸世界的起點,在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生態觀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可結合園本“石”特色,利用本土“石”資源,以自然教育思想為指導,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探索過程并尋找答案,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生態文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開展幼兒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豐富幼兒生態文明認知,培養幼兒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幼兒生態行為能力的過程。培養個體的環保意識,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
通過探究石頭的組成,幼兒能了解地球演化的歷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通過探究石頭的分類,幼兒能了解自然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通過探究石頭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幼兒能理解每一塊石頭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更加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這種多維度的探究,不僅有助于豐富幼兒園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使幼兒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還能提升教育的實效性,讓幼兒在探索中不斷成長。
生態文明主題活動的實踐探索
石頭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它不僅是構成地球表面的基本物質,還是幼兒接觸和認識自然界的重要載體。教師通過講述石頭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如作為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水分循環的影響等,能讓幼兒意識到石頭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幼兒形成對生態系統的整體認識,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種植區保護行動。為了讓幼兒親身感受大自然,我園將后門的綠化帶改造成種植區,并要求每個班級在種植區種植了投票選出來的果蔬,幼兒每天午餐結束都要去種植區觀察果蔬的生長狀況。一場大雨后,幼兒發現,雨水把泥土沖到了石板路上,有的果蔬因泥土流失而倒下。看到這樣的狀況,幼兒急忙向教師報告:“老師,我們種的香瓜被雨沖倒了,泥土也被沖跑了好多。”其他幼兒聽到后也著急起來。教師及時捕捉教育契機,沒有直接介入,而是用詢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那我們用什么辦法能保護泥土和果蔬呢?”聽了教師的提問,幼兒紛紛討論起來。
雪兒說:“我們做一個柵欄,把果蔬圍起來。”
一一說:“我們給種植區蓋一個房子,每天澆水,這樣就淋不到雨了。”
兮兮說:“我看到外婆用很長的棍子把蔬菜綁起來了。”
萱萱說:“我們把泥土擋起來,讓它流不出去。”
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經驗,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法。教師將這些方法記錄下來后,又和幼兒討論所需要的材料。
小雨說:“可以用木棍和繩子做柵欄。”
小熙說:“蓋房子要好多水泥和磚頭,但是我們不會蓋。”
果果說:“我們可以做圍墻,把種植區圍起來。”
可可說:“我知道把植物綁起來的棍子是竹竿。”
云云說:“我看過門衛爺爺用石磚做小水池的圍墻,我們可以用石磚。”
幼兒從材料區找來了竹竿、繩子、木棍、石磚和鵝卵石。材料準備好了,種植區保護行動正式開始。首先,制作木棍柵欄。幼兒分組合作,經過兩天的制作,柵欄完成了。教師提問:“你們制作的木棍柵欄可以阻止泥土的流失嗎?”小為說:“我感覺不行,柵欄的木棍一根一根的,有很大的縫隙,泥土會從縫隙里流走。”于是,教師提來了一桶水,讓幼兒試試。當幼兒用小水桶把水潑進被柵欄圍起來的種植區后,泥土被水沖出了柵欄。看著流出來的泥土,幼兒有些失望。教師立即安慰他們說:“柵欄的縫隙比較大,可以阻止較大一點的物體,如小貓、小狗等小動物。除了柵欄,你們之前想到的還有什么辦法?”“圍墻。”幼兒異口同聲地回答。于是,幼兒興致勃勃地開始第二次種植區保護行動。有的將之前制作的柵欄去除,有的整理種植區的泥土,有的用滑板車運石磚和鵝卵石,有的將倒掉的向日葵和番茄用麻繩和竹竿綁了起來,還有的用石磚和鵝卵石壘起了圍墻。
種植區的改造。在壘圍墻的過程中,新的問題產生了:“圍墻要壘多高?”“圍墻會不會倒?”針對這些問題,幼兒很快討論出了解決辦法:“我們可以搭矮一點,種植區的泥土比石板路高一點點,我們可以搭三層。”“我們用膠帶把石磚和鵝卵石粘牢固一點。”討論好解決方法后,小果和萱萱回教室找來了透明膠和雙面膠。但是在固定石磚和鵝卵石時,又出現了新問題:“石磚不平整,鵝卵石滑滑的,透明膠粘不住。”“雙面膠太細了,不夠用。”圍墻工程卡在了如何固定石磚的問題上。
觀察到幼兒沒有想到很好的解決方法后,教師及時進行了引導:“小朋友們,好好想一想,建筑工人在蓋房子時,用什么材料讓石磚既能黏在一起,又能包得更好看一點?”阿瑾大聲回答道:“我知道,是水泥。門衛爺爺做水池時我看到了。”和門衛爺爺溝通后,水泥的問題解決了。幼兒穿上了罩衣,戴上了手套,拿著小鏟子,熱火朝天地行動起來。有了前期壘高搭建的經驗和門衛爺爺的幫助,圍墻完成得非常快。過了一天,水泥凝固后,幼兒又進行了泥土流失的實驗。他們把水潑進種植區后,泥土沒有流出來,種植區保護行動成功啦!
從種植區保護行動到生態環保的延伸活動。自然生態教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的實踐活動使幼兒了解到泥土對植物生長的重要影響,而作為自然資源的石頭經過加工可以防止泥土的流失。基于此,教師又延伸了石頭對自然生態保護作用的教學活動,通過視頻和圖片的方式使幼兒了解到石頭和其他自然或人工材料可以保護河流,減緩水流速度,降低水流對河岸的沖刷力,防止河岸侵蝕和塌陷。在山坡、河岸等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區域,石頭能穩固土壤,減少土壤的流失,增強地質結構的穩定性。此次實踐教學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心,還提高了他們的環保意識,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生態文明主題實踐活動中,幼兒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培養了環保責任感。在觀察過程中,幼兒通過比較不同石頭的特征,提出問題并嘗試解答,鍛煉了自身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石頭作為一種本土資源,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教師還可利用石頭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活動,使幼兒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和本土文化,從而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