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培養幼兒的各項能力已經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目標,觀察能力便是幼兒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有利于幼兒感知精彩的世界,促進幼兒知識積累,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應抓住幼兒的興趣和特點,設定觀察內容,并教會幼兒觀察的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趣味導入為前提,讓幼兒樂于觀察
有些幼兒的觀察意識較差,倘若教師直接導入一些事物讓幼兒進行觀察,幼兒就很難產生主動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做好興趣導入,設置一些趣味性元素,調動幼兒的觀察興趣,引領幼兒主動觀察。
基于個性,投其所好。幼兒的興趣各不相同,如果教師設置統一的內容讓幼兒進行觀察,容易導致部分幼兒喪失興趣。為有效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投其所好,引導幼兒展開趣味性觀察,從而迅速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
比如,在自然課堂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并從中獲取知識。自然界中的事物種類多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從幼兒的個性特點出發,為幼兒呈現對應的事物,鼓勵幼兒主動觀察。例如,有的幼兒對花草有濃厚的興趣,被其美麗的外表吸引,教師可為幼兒展示一些常見的花,如牡丹花、菊花、玫瑰花等,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有的幼兒喜歡一些自然現象,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為其呈現打雷、下雪等自然現象,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以有效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
融入活動,趣味觀察。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很難接受抽象且枯燥的課堂學習。基于此,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教學中,教師應融入課堂活動,為幼兒營造有趣的學習氛圍,鼓勵幼兒展開趣味性觀察,以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例如,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借助教學設備,開展多樣化的游戲,以提升幼兒的觀察主動性。游戲背景為游樂園,教師先播放了一段小朋友在游樂園開心做游戲的視頻,并設置游戲競答,回答正確的幼兒將會得到獎勵。這樣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幼兒的觀察積極性,讓幼兒主動展開觀察和分析,以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
方法傳授為重點,讓幼兒精準觀察
觀察強調的是方法和技巧,唯有掌握高質量的觀察方法,才能精準展開觀察。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教學中,教師要重點開展方法講解的教學工作,以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對照外在表現,觀察事物特征。自然界由各種各樣的事物組成,這些事物都具備一定的特征,倘若幼兒能抓住這些特征,便可對事物產生深刻認知。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教學中,教師應對幼兒進行方法指導,引導幼兒認真觀察事物的外在表現,并概括其基本特征。
同樣以自然課程為例,教師可為幼兒呈現一些自然界中的事物,要求幼兒對這些事物進行觀察。為了確保幼兒精準觀察,教師可引導幼兒抓住事物的特性,對其進行描述。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對事物進行了特征觀察。比如,一名幼兒對玫瑰花進行觀察,了解到玫瑰花的顏色是紅色的,玫瑰花的形狀就像是一盞臺燈,玫瑰花的氣味很好聞,玫瑰花身上有刺等。同理,幼兒也可對其他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觀察,捕捉這些事物的特征,以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探究奠定基礎。
結合現實生活,觀察應用價值。物品本身存在著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夠幫助人們完成特定的工作。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教學中,教師可傳授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引導幼兒著重觀察事物的應用價值,從而提升幼兒觀察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助力幼兒高效學習。
以“認識常見的事物”的教學為例,教師為幼兒導入各種常見的事物作為觀察對象,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這些事物。為了提升幼兒的觀察效果,教師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觀察探究事物的應用價值。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對事物進行了觀察和簡單分析。例如,一名幼兒觀察了書包,并結合自己的經歷,說出“書包的作用是用來放書的,書包也可以用來裝零食,書包還很漂亮,好看的書包可以讓自己感到開心”等。由此,幼兒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應用價值,鍛煉了個人的觀察能力。
進行交流討論,提升觀察質量。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之間通過互動交流來傳遞知識,建立友誼。為了有效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教師可傳授幼兒討論交流的方法,引導幼兒針對觀察結果進行討論,從同伴身上獲得啟發,歸納出更有效的觀察策略,切實提升觀察質量。
以“天氣現象的觀察”活動為例,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給幼兒留下了深刻印象,幼兒也希望將自己的觀察結果分享給同伴。教師可積極引導幼兒進行交流討論,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并相互交流觀察的要點和方法。在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幼兒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比如,有的幼兒分享了自己看到的現象:“在雷雨天,我們會先看到閃電后再聽到雷聲。一般情況下,春天和夏天會打雷,秋天和冬天不會打雷。”有的幼兒簡單分享了自己的觀察方式:“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這些現象,我主要通過看電視的方式來觀察,電視上的畫面更清楚。”通過討論交流,幼兒主動分享了自己的觀察成果,不僅迅速提升了自身的觀察能力,還有效鍛煉了個人的語言溝通技能。
習慣養成為保障,讓幼兒時刻觀察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還應做好習慣養成的教育工作,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養成記錄習慣。主動記錄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不僅對幼兒的觀察能力提升有著重要促進作用,還能幫助幼兒積累觀察經驗,鍛煉幼兒的觀察技能。在培養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幼兒進行潛在引導,鼓勵幼兒運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個人的觀察經歷,并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以“觀察自然界中的花朵”活動為例,為了幫助幼兒高效完成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重點放在培養幼兒記錄習慣的層面上,建議幼兒用自己手中的筆或身邊的電子設備記錄這些事物。按照教師提出的建議,幼兒開始了嘗試。有的幼兒擅長繪畫,用彩色鉛筆畫出了自己看到的花朵,著重描繪了花朵的顏色和形狀,從而增加了自身的知識積累。有的幼兒利用手機、相機等設備,拍下了身邊盛開的花朵。此外,幼兒還對身邊其他事物進行了記錄,不斷增加自身各方面的認知積累,有效提升了整體學習效果,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養成思考習慣。觀察并非簡單地用肉眼看,而是需要頭腦配合。唯有養成思考的習慣,幼兒才能有更多發現,取得突出的觀察成果。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培養他們的思考習慣,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出發,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思考與研究,切實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
以“身邊的事物觀察”活動為例,倘若缺乏思考,幼兒就只能觀察到外在信息,無法對事物產生深刻理解。基于此,教師應著重對幼兒進行思維指導,幫助幼兒把握思考方向,養成思考習慣。比如,教師要求幼兒觀察桌子。幼兒通過外表觀察了解到桌子的顏色、形狀和大小,但觀察效果有限。為此,教師引領幼兒從以下角度出發,進行創新思考:第一,觀察桌子的構成。幼兒通過觀察了解到桌子由木材制成,師傅先將木頭加工成特殊的形狀,然后拼接成一張桌子,蘊含著工匠們的深邃智慧。第二,思考為什么要將桌子放在教室。幼兒聯系桌子的功能,得到桌子是我們學習的必需品的結論。
觀察能力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有積極作用。為順應教育改革形勢,教師應重點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素養,鼓勵幼兒主動獲取知識、探索世界,踏上全面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