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化浪潮與互聯網技術的雙重推動下,圖書館服務模式正經歷著從傳統自動化向智能化乃至智慧化方向的漸進式轉型,正走在由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的轉變之路。智慧圖書館建設是以讀者服務為根本宗旨,在結合智慧圖書館的特點、應用技術的基礎上,對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創新進行研究,旨在推動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創新服務。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 "技術革新 "服務模式 "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G25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y and 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Mode
WU Lingling
Guangze County Library,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Fujian Province, 3541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impetus of digital wav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Drive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the library service mode is undergoing a gradual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has gradually realized automation to, intelligence and even intelligentce direction, and is walking on the road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library to a smart library.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rt library is fundamentally aimed at serving reader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of smart libraries,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models for smart libraries,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ies and achieving innovative services.
Key Wwords: Smart lLibrary; Technological iInnovation; Service mModel; Internet of Things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和信息服務的重要場所,正面臨著從傳統模式向智慧模式的轉型。智慧圖書館建設不僅是對圖書館物理空間的升級改造,更是對圖書館服務理念與方式的深度革新。只有將智慧圖書館的新技術與讀者服務有效結合,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才能將智慧圖書館的價值全面發揮,從而促進我國圖書館事業穩定發展。
1 "智慧圖書館的特點
1.1 "知識共享性
智慧圖書館作為以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現代信息服務機構,其顯著特征體現在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的技術集成。該體系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了多維互聯機制,不僅實現了離散文獻信息資源與讀者群體與管理人員的有機連接,更通過智能化數據串聯技術建立了前臺服務與后臺管理的高效協同系統。這種架構設計有效促進了知識資源的共享與傳播,在解決讀者多樣化需求的同時,顯著提升了文獻借閱流程的時間效率。
1.2 "服務高效性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傳統紙質圖書館在服務效能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難以適應當代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基于智能技術構建的智慧圖書館系統,通過整合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與管理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圖書館的運營效率,更在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等關鍵環節展現出獨特的優勢。相較于傳統管理模式,智慧圖書館憑借其智能化的信息處理系統、靈活的管理機制以及優化的服務體系,能夠為用戶提供更為全面、高效的信息資源服務。
1.3 "使用便捷性
智慧圖書館作為現代信息服務的創新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貫徹以人為本的公益惠民原則,通過整合圖書館傳統服務與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平臺及智能化設備等先進技術手段,不僅顯著提升了館員的管理效能,更為讀者群體構建了多元化的閱讀環境,同時實現了包括信息檢索、文獻閱覽及資源下載在內的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體驗[1]。
2 "智慧圖書館建設應用的技術
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實質上是一個多維度、系統化的工程,其核心要素包括硬件基礎設施部署、軟件系統集成、服務平臺架構、大規模異構數據處理能力建設以及專業化智慧館員團隊培養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當立足于現有理論基礎、硬件條件及軟件應用實踐,采取漸進式發展策略。這一轉型過程涉及若干關鍵性技術支撐體系,主要包括物聯網架構、大數據分析平臺、云計算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
2.1 "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基礎。慧聯網的愿景在于實現萬物的互聯互通,而物聯網則是這一宏偉藍圖得以實現的堅實基礎。物聯網運用多樣化的傳感技術,精準地識別并區分各類物件,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物體與物體之間、人與物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從而構建起一個緊密相連的智能網絡。基于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紅外傳感器以及激光掃描儀等傳感裝置,物聯網系統依據特定通信協議將各類物理對象接入互聯網網絡,通過設備間的數據交互與信息傳輸,最終實現物體的智能識別、實時追蹤、精確定位、高效管理與遠程監控等綜合功能[2]。
2.2 "大數據分析技術
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大數據技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作為一種整合了專業化軟件與技術架構的綜合解決方案,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有效解決數據傳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計算任務瓶頸問題。當遇到數據規模過于龐大導致遷移困難的情形時,采用特定的軟件技術手段能夠顯著減少不必要的數據傳輸操作,這正是大數據技術得以實際應用的重要場景。從數據類型來看,大數據涵蓋了結構化、半結構化以及非結構化數據三大類別,其中非結構化數據在整體數據構成中的占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3]。得益于計算機硬件性能與軟件架構的突飛猛進,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這也促使“數據即未來”這一理念在主流媒體中廣泛傳播。
2.3 "云計算技術
作為支撐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技術架構,云計算體系通過分布式計算模式顯著提升了數據處理效能與存儲容量[4]。該技術的核心運行機制在于將復雜的計算任務分解為若干子程序模塊,并依托由多節點服務器構成的集群系統完成并行計算與結果反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云計算平臺憑借其卓越的運算性能,已成為支撐人工智能算法訓練與物聯網海量數據處理的關鍵基礎設施。在技術實現層面,虛擬化技術構成了云計算的重要基礎,該技術通過將物理服務器資源抽象為邏輯資源池,不僅實現了硬件資源的動態調配與高效利用,更使終端用戶能夠突破時空限制,通過各類聯網設備隨時隨地獲取計算服務。
2.4 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標在于使機器系統展現出與人類智能行為相仿的功能特性,其中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構成了該領域的兩個重要分支。作為實現機器智能化的關鍵技術,機器學習通過解析數據中的潛在規律,使系統能夠自主獲取知識并形成類人的決策能力。深度學習則通過模擬人腦的多層神經網絡結構及其信息處理機制,使機器系統具備視覺、聽覺及思維模擬等高級認知功能,其強大的自適應與自主學習特性使其成為當前最接近人類認知模式的計算方法。在圖書館應用場景中,機器人系統憑借其感知、決策與執行三位一體的功能特性,不僅能夠有效替代人類完成高危、繁重及復雜的作業任務,更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效能與服務品質。
2.5 "5G技術
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系統在設計上致力于實現多重性能優化目標,包括提升數據傳輸速率、降低網絡時延、優化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運營成本、增強系統容量以及支持海量終端設備的并發接入[5]。該技術憑借其顯著的高速傳輸能力和超低延遲特性,為智慧圖書館場景下大規模數據的高效傳輸與實時處理提供了理想的技術支撐。
3 "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創新
基于對空間環境、用戶需求及館藏資源的多維智能感知與響應機制,智慧圖書館構建了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主動式智慧服務體系。該服務體系通過智能化算法實現服務時空的精準匹配,在用戶尚未顯性表達需求時即能預判其信息需求,并以個性化、交互式的方式主動推送相關資源與服務,體現了服務供給的自動化與人性化特征[3]。
3.1 "移動圖書館
移動圖書館服務是智慧圖書館的重要服務模式之一,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基于移動終端設備的便攜性特征,用戶得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圖書館各類數字化資源與服務的即時獲取,具體涵蓋文獻檢索、電子資源訪問、借閱信息查詢、數字閱讀以及線上咨詢服務等多元化功能模塊。在移動圖書館中對接OPAC,將“我的圖書館” 嵌入其中以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
3.2 "個性化推薦
智慧圖書館的個性化推薦系統依托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通過整合用戶的借閱歷史、行為軌跡及興趣偏好等多維度數據,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模型,進而實現定制化的文獻資源推送。具體而言,系統通過實時采集并解析用戶的瀏覽記錄、借閱行為及滿意度反饋等動態數據,不斷修正推薦算法,從而確保所推送的圖書資源與用戶需求保持高度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該系統具備自適應調節功能,能夠根據用戶的閱讀進度和反饋信息進行實時策略調整,最終達成推薦精準度的持續提升。
3.3 "智能座席
在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基礎之上,對圖書館的座位進行實時監控、預約管理、數據分析來提高座位的利用率和讀者的滿意度。讀者可以通過手機App、小程序或圖書館網站等渠道進行座位預約;讀者進入圖書館后,可以借助智能座位導航系統迅速定位預約座位,就座后系統將通過自動感應裝置啟動計時功能。該裝置不僅能夠根據實際使用時長發出護眼提醒,建議用戶適時進行眼部放松活動,還能在檢測到閱讀距離過近時及時發出警示信號[6]。
3.4 "自助化服務
本研究采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為館藏文獻資源構建唯一身份標識系統,通過該技術可以顯著提升圖書及多媒體資料的檢索效率。基于智能導航系統的空間定位功能與可視化界面設計,實現了文獻資源的精準區域定位與圖形化路徑指引,從而為讀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文獻獲取途徑[7]。讀者可以通過自助借還書機、移動還書箱、自助查詢機、自助打印復印等設備,自主完成圖書的借閱、歸還、查詢、打印等操作。同時,自助化服務還可以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精確、可靠的全自動圖書盤點,進一步提高圖書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3.5 "智慧空間
本研究通過整合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創新性地構建了多媒體智能交互閱讀艙等沉浸式閱讀場景,顯著提升了讀者的學習體驗質量。基于高保真全息影像攝錄與實時傳輸技術的應用,使讀者在實體服務空間內即可獲得與線下活動同等效能的遠程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進一步依托空間資源優勢,系統性地探索了創客空間的建設模式,該模式不僅有效拓展了空間服務功能的邊界,更實現了社區、學習型組織、商業團體、家庭等多維主體的有機聯結[8]。
3.6 "機器人服務
本研究通過整合語音識別與圖形識別技術,并關聯圖書館FAQ數據庫系統,構建了一套智能化服務系統,旨在為讀者提供全面的圖書館導覽服務。該系統能夠以人機交互方式向用戶介紹圖書館的建筑結構、資源分布及空間布局等關鍵信息,從而有效替代傳統人工接待功能。在交互過程中,系統不僅支持基于語音和屏幕顯示的雙向對話,還能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建議,實現疑問解答與信息咨詢的智能化服務。
4 "結語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圖書館將實現更多先進技術的深度集成,完成與高校、企業等更大范圍的資源互通,為讀者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進一步實現空間管理智能化。同時,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加強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參考文獻
[1] 王金.智慧圖書館建設[J].經濟師,2021(5):219-220,223.
[2] 李丹.高校智慧圖書館特色化服務探析[J].科技資訊,2023,21(22):215-218.
[3] 陳麗莉.大數據時代中小企業管理模式創新路徑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4(9):90-93.
[4] 劉笑含.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第二課堂在線互動平臺設計[J].軟件,2024,45(8):139-141.
[5] 周長春,楊永生,張園庚余,等.AR/MR+5G技術將深刻改變MRO產業[J].航空維修與工程,2023(4):25-28.
[6] 張昕,劉潔.智慧圖書館建設誤區與建設策略[J].智能城市,2019,5(8):12-13.
[7] 高建輝,杜佳敏.欠發達地區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方案研究[J].蘭臺世界,2021(11):104-108.
[8] 沈奎林.智慧圖書館建設思考與實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4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