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推行預算績效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能夠顯著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源自財政撥款,通過預算績效管理保證每一筆資金用在關鍵之處,達成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能夠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明確績效目標并予以考核,促使單位更注重服務的效果和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求;最后,適應財政改革的要求。在財政體制持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之選,確保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二、問題剖析
1.績效目標設定欠缺科學性目標模糊不清,難以進行量化評估。部分目標與單位實際工作脫離,欠缺針對性,致使在預算執行和績效評價時缺少明確的標準,影響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率。
2.績效監控存在疏漏缺乏有效的動態監控機制,不能及時發現預算執行中的偏差。對績效目標的實現情況掌握不夠,難以及時調整策略,影響預算績效的達成和資金的合理使用。
3.結果應用不夠充分通常只是簡單地進行匯報,未能有效結合預算編制、資源分配等環節。
三、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的優化路徑
1.科學精準設定績效目標明確目標設定的原則。首先,要深人了解單位的戰略規劃和業務需求,確保績效目標與單位使命相一致。明確具體的產出和成果指標,例如服務數量、質量、時效等;其次,要考慮可衡量性,確定量化的指標值或評價標準。在設定過程中,應廣泛征求各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確保目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結合歷史數據和行業標準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論證,績效目標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激勵員工積極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最后,定期對績效目標進行評估和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需求,確保預算績效目標始終具有科學性和精準性,為事業單位的高效運行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目標設定的具體方式。首先,明確單位戰略和業務重點。深入分析單位的長期發展戰略和近期工作規劃,確定關鍵業務領域和重點工作任務;其次,進行項目分類和梳理。將單位的預算項目按照性質和用途進行分類,如人員經費類、公用經費類、專項業務類等;最后,確定績效指標體系,并設定指標值和目標值。從產出、效益和滿意度三個方面構建績效指標體系。產出指標主要反映項目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如完成的工作量、提供的服務數量等;效益指標反映項目實施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如節約的成本、提高的工作效率、改善的社會環境等。
強化績效監控。建立健全監控機制,明確監控重點和流程,加強數據收集與分析,確保監控結果準確可靠。通過強化績效監控,提高預算資金使用效益,推動事業單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構建行之有效的監控機制。首先,明確監控主體與職責。成立專門的績效監控小組,由財務、業務等部門人員組成,負責定期收集數據、分析進展;其次,制定詳細的監控指標體系。涵蓋預算執行進度、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等,如資金支出比率、項目產出數量與質量指標等;最后,強化結果應用。對監控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與績效考核掛鉤,激勵各部門積極參與預算績效管理,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監控的重點內容與方法。監控重點內容主要包括:預算執行進度、績效目標實現程度以及項目實施情況。監控方法: ① 建立動態監控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時跟蹤預算執行和績效數據,及時發現問題。 ② 定期自查與匯報。各部門定期對負責項自進行自查,向單位領導和績效監控小組匯報進展情況。 ③ 數據對比分析。將實際執行數據與預算指標、績效目標進行對比,分析偏差原因。 ④ 現場檢查與調研。對重點項目進行實地檢查,了解項目實施的真實情況,收集相關意見和建議。
案例分析。為強化預算績效事中監管,提高預算執行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某縣財政局向陽財政所組織開展預算績效運行監控工作。該所成立由本單位財務負責人牽頭,項目辦工作人員配合的預算績效運行監控工作小組,按時按質完成2024年預算績效運行監控工作,監控結果報縣財政局審核。對照年初單位預算批復的績效目標和資金預算,圍繞項目實施情況、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預算執行情況等深入分析研究,認真填寫《2024年度項目績效目標執行監控表》,全面掌握項目實施情況、預算執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撰寫預算績效運行監控報告。同時,根據監控結果,結合項目的具體實施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糾偏糾錯、分類處置。對支出進度慢的項目進行督促,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實現預算與績效一體化,確保年度績效目標如期實現。
健全績效評價體系。首先,明確評價指標。根據單位職能和業務特點,設立涵蓋投人、過程、產出、效果等多維度的指標,如資金到位率、預算執行率、項目完成質量、社會效益等;其次,規范評價流程。包括確定評價對象、制定評價方案、收集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評價、撰寫評價報告等環節,確保評價過程科學嚴謹;最后,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人員考核等掛鉤,對績效好的項目給予獎勵和支持,對績效差的項目進行整改或調整,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例如:山西省某縣財政局制定預算績效管理各項規章制度12項,全方位、多層次地將政府及各單位預算收支納入績效管理,使預算編制、執行環節貫穿績整個管理過程。一是事前績效評估。結合項目預算評審、審批等情況,事前績效評估300萬元以上大項目,將評估結果作為申請預算資金的必要條件,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二是不斷做“實”績效監控。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督促預算部門和單位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情況“雙監控”,及時采取措施糾偏止損。三是不斷做“精”重點績效評價。堅持科學選取評價項目,優化評價指標設計,對上一年的22個項目和2家部門進行重點績效評價。四是及時反饋評價結果。
完善評價結果反饋機制,對績效評價發現的問題要求預算單位及時進行整改。財政局績效部門將發現的問題反饋預算部門和單位,督促整改,形成“評價一反饋一整改一提升”的閉環管理機制。
加強結果應用。及時反饋評價結果。財政部門和縣直部門要及時將預算績效管理結果反饋項目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求其針對績效評價結果提出的問題,制定整改方案,按時進行整改,項目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及時反饋整改完成情況。例如:山西某縣委、縣政府把“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作為專項任務納入各鄉鎮和縣級各部門年度工作目標考核指標體系中,督促各部門切實發揮預算績效管理的主體責任作用,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向縱深發展。
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提升單位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健全績效管理制度、明確績效目標、加強績效監控和評價等途徑,事業單位能夠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展望未來,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應當著重加強信息化建設,憑借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增進績效評價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同時,強化績效結果的應用,與單位內部的考核、獎懲機制緊密相融,為社會提供更為優質且高效的公共服務。
(作者單位:襄汾縣國庫支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