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日本文學的朋友,大概都會發現夏目漱石作品的一件小趣事,那就是作品的明治年份,與夏目漱石的年齡總是一樣的。例如夏目漱石于38歲那年寫下了厭戰小說《我是貓》,那一年就是明治三十八年。
出現這個“巧合”的原因非常簡單,原名夏目金之助的夏目漱石,出生在明治元年的前一年,即慶應三年(1867年),因此年齡與明治年份同步增長。但大家不可不知的是:這個小巧合,成了夏目漱石悲劇人生的起點。
與明治年號同步,意味著夏目漱石的一生處在時代劇變之中。夏目漱石出生于名主家庭,家族本應該是蠻有權力地位的,卻在變更中的大時代下,成了漸漸被淘汰的。家道中落,加上母親高齡產子而遭人白眼,夏目漱石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別的家庭寄養了。
當時,夏目漱石被送到一個賣破爛舊家具的農村家庭。養父母每晚都會到四谷大街的夜市擺攤,而只有一兩歲的夏目漱石,就這樣被放在一個竹籃里,和一堆破銅爛鐵堆在一起。他在這家一住就是4年。
故事的發展帶一點戲劇性。有一天,夏目漱石的親生姐姐經過市集,遇到了夏目漱石,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相認的。總之,姐姐將夏目漱石帶回了老家。這是夏目漱石對原生家庭的第一個有意識的畫面:當時,夏目漱石的父親責罵女兒居然將夏目漱石帶回家來。
5歲時,夏目漱石又被送到另一個寄養家庭。夏目漱石的第二任養父,跟他的生父有著相似的背景,同樣是因為明治維新而變得落魄的人。據說,這對養父母平常生活非常吝嗇,卻特別寵愛夏目漱石,用盡物質與心力滿足他,也漸漸將夏目漱石從那可憐的“人球”,寵成任性的少爺。
在夏目漱石的回憶里,這對養父母對他唯一的為難,就是每天晚飯時都會問夏目漱石:“誰是你最愛的父親母親呢?你是誰的小孩呢?”
其后,這對養父母出現在夏目漱石的半自傳小說《路邊草》里,成為夏目漱石的讀者最討厭的角色之二。不少人批評這對養父母虛偽,一心只想長大后的夏目漱石知恩圖報。但我想,或許,他們也不過是可憐的一對父母。在時代劇變中,缺乏愛的人,不只是小孩,還有大人。
愛,好像總是不能與夏目漱石結下更長的緣分。1875年4月,養父母正式離婚。經過一番轉折,9歲的夏目漱石又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當時,夏目漱石的親生父親已經58歲,親生母親49歲,夏目漱石一直以為這對比養父母大得多的人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夏目漱石稱他們爺爺奶奶,他們也不否認,直至一陣子以后,夏目漱石才從一個女仆口中得知事實,也明白父母根本無意認他為兒子。
成年后的夏目漱石,通過照片相親結識了鏡子,并且與其成婚。二人的新婚生活尚算融洽,夏目漱石總算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家”。但在33歲那年,夏目漱石被政府派往英國倫敦留學,研習英語,這次留學再一次打斷了夏目漱石建立幸福人生的旅程。
倫敦之行讓夏目漱石帶回了知識與學養,但也帶回了他敵不過現實的絕望、胃病,以及神經衰弱。據說,在英國時,夏目漱石幾乎將所有錢都花在了買書上,因為整天將自己鎖在斗室里埋頭苦讀,缺乏與人相處和溝通,最終患上神經衰弱官能癥,甚至有人說是躁郁癥。
3年之后,夏目漱石完成學業回國,而與其他奉命留學的知識分子(例如同樣是作家,后來成為陸軍軍醫總監的森鷗外)相比,夏目漱石的回歸沒有促成他的功成名就。哪怕是他的成名作《我是貓》,也不過是當時一位編輯好友極力游說他以寫作治療抑郁的意外之作,寫作的動機是緩解心情,而非成名。
可以說,夏目漱石的“一事無成”大概源于他“沒有追求”的性格。
留學回來后,夏目漱石的精神狀態跌到谷底。神經衰弱,加上脾氣變得暴躁,夏目漱石與鏡子的關系變差,也漸漸變得暴力。外界(尤其是夏目漱石的學生)一般都說鏡子是“惡妻”,但從夏目漱石女兒的口述,以及《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的蛛絲馬跡中可見,事實大概是夏目漱石不時會對鏡子動粗,反而是鏡子為了顧全先生的名聲,從來沒有對子女與孫兒說過這些事情。
1916年,夏目漱石因為胃病去世,享年49歲,一代文豪英年早逝。夏目漱石如此波折的人生,究竟可以教導我們什么呢?
面對不可逆轉的明治維新,以及所帶來的家道中落,經歷了成為“人球”而得不到父母愛護的童年,挨過只身遠赴英國的窮困艱難,帶著神經衰弱與胃病的虛弱身體回歸,夏目漱石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經歷逆境,卻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寫作。
在寫作中,夏目漱石將所有不幸化成材料;在生活中,夏目漱石珍惜每一段相遇。晚年,夏目漱石跟鏡子說:“如果沒有你,那就沒有現在的我。”這個“你”是夏目漱石的鏡子,也是每個人一生遭遇的種種,包括幸與不幸。
(摘自中信出版社《昨天喝了河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