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66-03
歌劇是以融合音樂、戲劇及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呈現,承載著人類深刻繁雜的情感體悟與思想傳達。出自法國作曲家查理·古諾之手的《浮士德》,自1859年首演以降,憑借其極為精練的音樂語言與強烈的戲劇沖突,奠定了其在西方歌劇史上的經典地位。劇中對人物形象刻畫細膩,瑪格麗特這一形象憑借其命運的悲劇轉折及情感的豐富層級,成為揭示女性角色心理轉變的典范,她的純真與幻滅、愛戀與痛苦,在古諾精細構建的音樂脈絡中層層展現,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與情感共鳴。音樂表演能夠在聲樂技巧、情緒表達與舞臺呈現的恰當融匯中,實現人物形象的二次創造,演唱者借助聲音控制、表情管理及演繹策略的融合運用,可賦予角色靈動的生命,增進觀眾對戲劇沖突與情感轉換的把握,因此伴隨表演藝術研究的漸次推進以及觀眾審美品位的不斷升級,以經典歌劇中人物形象為核心的音樂表演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分析古諾歌劇《浮士德》的瑪格麗特的劇情線《浮士德》為法國作曲家查理·古諾所創作的五幕大歌劇。故事時空設定為15、16世紀的德國,瑪格麗特的哥哥華倫丁是名軍官,出征前,他在市中心廣場請求眾人照顧妹妹瑪格麗特,同時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受浮士德召喚現身,浮士德以靈魂為代價,換取了青春與愛情,搖身變為俊美男子[人物為男高音老年的浮士德,男中音為瑪格麗特的哥哥華倫丁,男低音是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次女高音是瑪格麗特的鄰居瑪塔,女高音是瑪格麗特和暗戀瑪格麗特的男孩,以及由女高音反串的席貝爾。
浮士德初見瑪格麗特便傾心不已,但端莊的瑪格麗特卻拒絕了這個陌生男子,歌劇第三幕瑪格麗特家的花園中,暗戀她的席貝爾留下鮮花后離開,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帶著浮士德潛入并帶來一盒珠寶放在門口?,敻覃愄卦诩徿嚺运寄罡∈康聲r發現了這些,她試戴珠寶,唱起《珠寶之歌》(Ah!jerisdemevoirsibelleencemiroir),沉醉其中。鄰居瑪塔來訪,梅菲斯托菲勒斯趁機帶著浮士德出現,并引開瑪塔,讓浮士德引誘瑪格麗特,而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在窗外竊笑。
第四幕在瑪格麗特的房間?,敻覃愄貞蚜烁∈康碌暮⒆?,可浮士德卻消失不見,生下孩子后被世人唾棄,席貝爾前來安慰,還想教訓浮士德,卻被瑪格麗特阻止。華倫丁出征歸來,得知妹妹遭遇,決心為其復仇。梅菲斯托菲勒斯帶著浮士德出現,浮士德在梅菲斯托菲勒斯的協助下刺中華倫丁,隨后逃走;華倫丁臨死前痛責妹妹,瑪格麗特陷入無盡哀痛,遭受刺激的瑪格麗特精神失常,失手殺死自己與浮士德的孩子,之后被關進地牢(第五幕),最終瑪格麗特高呼上帝圣名后氣絕身亡,但天上傳來她被赦免的歌聲,其靈魂升入天堂,悲劇落下帷幕。
二、《浮士德》中瑪格麗特形象塑造的基礎音樂元素
(一)音樂主題旋律動機
音樂主題旋律動機是歌劇音樂的核心要素[2,古諾所寫歌劇《浮士德》中音樂對于瑪格麗特形象塑造而言起到了關鍵作用,瑪格麗特主題旋律的音高走向主要是平穩、流暢的線條樣式,沒有采用大幅度的音高跳躍,平緩的音高設計如同少女溫柔的默默傾訴,貼合瑪格麗特純真質樸的性格基調;就旋律節奏而言,多采用整齊規整的節拍與舒緩的節奏形態,營造出一種安靜、怡然的氛圍,清晰地展現出瑪格麗特身為普通少女的寧靜與安閑[3]
從和聲角度來看,瑪格麗特主題旋律采用的和聲大多是和諧、穩定的和弦配置,鮮少出現不協和的和弦,該和聲配置進一步突出了其形象的純凈與美好特質,在歌劇的起始階段,在瑪格麗特未和浮士德相遇時,日常生活平淡,其主題旋律清新、淡雅,為觀眾塑造出一個未歷世事打磨的純真少女形象。隨著劇情一步步推進,不同的情境,瑪格麗特的主題旋律會有細微的變動,當她深陷愛情甜蜜的旋渦時,旋律會增添一些靈動的裝飾音,節奏會略微提速,展現出她內心的喜悅與戰栗;當遭遇悲劇命運的猛烈沖擊時,音高也許會在旋律中降低,節奏漸趨緩慢且沉重,和聲漸漸朝著不穩定態勢演變,以此體現她所承受的痛苦與絕望。
(二)唱段分析
古諾歌劇《浮士德》中,唱段是塑造瑪格麗特形象的關鍵載體,各唱段皆如經過精心雕琢的寶石,鑲嵌在角色形象的畫卷中。比如,《珠寶之歌》極具代表性,該唱段在瑪格麗特發現那神秘珠寶后試戴的場景中展現,旋律悠揚華麗,節奏活潑俏皮?,敻覃愄亟栎p盈且明亮的音色,發出對珠寶的驚嘆,旋律線條起伏十分靈動,如珠寶受陽光照射的閃爍之光。伴隨演唱的持續推進,旋律漸次上揚,音域持續擴展,展現出她內心對奢華與愛情的向往與期待,歌詞對珠寶的一番贊美,順著音樂的悅耳旋律,將瑪格麗特少女階段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純真虛榮展現得十分到位[4]
第四幕中瑪格麗特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呈現出迥異風格,隨著紡車單調的伴奏音,瑪格麗特伴著舒緩、深情的旋律,傾吐出對浮士德的思念,旋律多采用簡單音符的重復與級進手法,營造出靜謐又略帶憂傷的氛圍,歌詞飽含著對愛情的渴盼和對未來的迷茫,同音樂旋律彼此契合?,敻覃愄匮莩獣r,音色漸趨柔和,還隱隱透著傷感,力度也相對輕柔,仿若在喃喃訴說著自己內心的秘密。伴隨情感逐步深化,旋律偶爾會出現幾處微小的起伏,反映出她內心的潮涌,然而整體仍維持著一種溫柔且內斂的風格,這一唱段將瑪格麗特陷入愛情之后那溫柔、細膩又略帶憂郁的形象表現得極為真切,令觀眾深刻體驗到她在愛情中的執著深情?,敻覃愄叵萑氡瘎〉牡谖迥?,其唱段的風格旋律充滿了痛苦絕望的色彩,節奏也變得凌亂且滯重,生動地凸顯出她在歷經愛情背叛、親人離世、孩子夭折等一系列打擊后的悲慘光景[5]
三、音樂表演視角下《浮士德》中瑪格麗特形象塑造分析
(一)通過音色層次變化,展現性格與情感轉變
古諾歌劇《浮士德》的敘事中,音色是展現瑪格麗特性格與情感變化、塑造其形象的關鍵要素?,敻覃愄厥翘煺鏍€漫的少女,演唱者通常采用明亮、清澈又帶有光澤的音色,與她未歷世事的天真性格十分相符。
伴隨劇情的推進,瑪格麗特深陷愛情的甜蜜旋渦,此刻音色會增添一分溫潤與柔和,傳達出對浮士德的愛憐時演唱者會通過調整共鳴腔體,使聲音呈現包裹質感,似將心底的柔情蜜意盡數融入此間,展現出她沉浸愛情的幸福模樣。在這一階段,演唱者會酌情增添胸腔共鳴,使聲音愈發醇厚綿柔,且在氣息把控上愈發綿長而柔和,令音色帶有一抹慵懶與繾綣之感,將處于戀愛中的少女嬌憨與幸福表達得十分透徹。
瑪格麗特遭遇了愛情背叛、親人離世以及孩子夭折等一系列悲慘事件后,其音色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演唱者會采用暗沉、沙啞還略帶哽咽感的音色,音色的這種轉變直觀地表現出她內心的傷痛與絕望,就如她被鎖進地牢的情境。在她精神失常的那一場景,沙啞音色如同她那破碎心靈的聲聲吶喊,令觀眾切實感受到她命運的慘痛,也可見其性格從純真年少到絕望中年的顯著變化。
(二)運用精準的力度控制,凸顯情緒的起伏波動
對于音樂表演而言,力度控制對塑造瑪格麗特形象、突出她情緒的起伏波動有著關鍵意義。如果瑪格麗特處于平靜、愉悅的狀態,演唱者一般會通過輕柔、舒緩的力度去完成演唱,在她同浮士德在花園互訴情思的情景中,恰似微風拂面般的輕柔力度,細膩地體現出她心底的羞澀與甜潤,營造出充滿浪漫的情境,令觀眾也能體悟愛情的美好。
如果瑪格麗特的情緒出現變化,諸如憤怒、悲傷、激動的情緒涌起時,力度會跟著增強。當她的兄長華倫丁為她復仇,與浮士德展開決斗身亡后,瑪格麗特悲痛得肝腸寸斷,此時演唱者會增加氣息使用,用極具力度的聲音張力表達她的悲憤與絕望,強勁的力量恰似澎湃的波濤,把她內心的痛苦毫無遮攔地宣泄出來,令觀眾深刻地體驗到她所經受的巨大打擊。
瑪格麗特的祈禱場景,力度再度變化,輕柔地展現了她虔誠又敬畏的心境;伴隨情感的不斷遞進,力度逐步增加,如同她在向上帝訴說內心的傷痛與訴求,最后再度歸于輕柔,呈現出她內心的寧靜與釋然。在這一進程中,演唱者依靠對氣息強弱的精準掌控,以及發聲位置的變化,實現了力度的自然過渡。
(三)借助節奏處理,強化不同階段的人物特質
音樂表演的節奏處理能有效強化瑪格麗特各階段的特性。在她的少女階段,生活自在無愁,此時的音樂節奏輕快、活潑,還十分規整,仿若她與同伴玩耍嬉鬧的情景;輕快的節奏恰似歡躍的音符,展現出她青春洋溢的活力與天真,使觀眾體悟到她純真爛漫的性格特質,此刻節奏大多采用相對簡單的節拍,節奏型多為短小音符的組合形式。
當瑪格麗特陷入愛情的旋渦,節奏會出現細微的變奏。當表達出對浮士德的思念時,節奏會稍微降速,且存在節奏的自由延展,這一處理手段細膩地呈現出她內心的柔情與掛念,也有對愛情的渴求與期冀,體現了她對待愛情的深情與專一。在這一階段,節奏不像少女時那樣規整一致,會出現一些切分節奏與延長音,打破既有的節奏規律,用以凸顯她內心的不寧與對愛人的相思之苦。以她獨自坐在紡車旁思念浮士德的唱段為例,漸慢的節奏搭配悠長的旋律,將她思念的氛圍渲染得十分醇厚,節奏的自由伸縮仿佛她思緒的飄游,令觀眾切實領悟到她在愛情里的深情與柔纏。
當悲劇命運降臨,節奏會漸趨緩慢、沉重,甚或出現節奏的錯亂情形;當她被宣判死刑,被關進地牢中時,那遲緩又紊亂的節奏,恰似她沉重的呼吸與雜亂的思緒,生動地刻畫了她迷茫、無助又絕望的形象,再度強化了她帶有悲劇屬性的人物特質。
(四)合理應用演唱裝飾音,豐富音樂形象
合理運用演唱裝飾音為瑪格麗特音樂形象增添了豐富色彩。常見裝飾音包括顫音、滑音、波音等。在瑪格麗特演唱中,顫音的運用能細膩地表現她內心的激動、緊張以及情感的波動。以她發現神秘珠寶的情節為例,當她因興奮而忘乎所以時,恰當地加入顫音,使聲音表現力更加豐富,仿佛她那顆因激動而跳動的心隨著歌聲傳達給觀眾,形象地展現了她此刻的情緒。
滑音的運用賦予瑪格麗特的演唱靈動與俏皮感。在她與浮士德互動輕松愉快的場景中,滑音能從一個音符順暢過渡到另一個音符,猶如俏皮的精靈在音符間跳躍。此時,滑音的頻繁運用使旋律更加順暢、活潑,同時也表現了她在愛情中的愉悅與少女的俏皮模樣。
采用波音等裝飾音,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為瑪格麗特的演唱添獨特的韻味,提升她音樂形象的飽滿度和立體感,使觀眾在欣賞音樂時,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魅力與情感的內涵。波音通過相鄰音符的快速交替,引發一種波瀾的效果。在瑪格麗特演唱中,這種效果有助于體現她情緒的起伏與內心的細微波動。
四、結束語
本文以音樂表演視角切入探討,全面梳理并分析了古諾歌劇《浮士德》中的瑪格麗特形象構建方式。通過劇情的演進線索、音樂主題、經典唱段特點及表演技巧等多個方面,驗證了音樂表演在角色塑造中的重構能力。同時,文章也探討了演唱者如何通過聲樂表現手段實現對瑪格麗特復雜心理及命運軌跡的藝術詮釋。
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的關鍵在于,既要堅守傳統根基,又要不斷拓展表現維度和技法手段。未來應更深入地探索人物的內在情感與戲劇邏輯,充分挖掘音樂表演對人物建構的創造潛力,并積極實現多元化表演形式與跨學科資源的融合,從而為豐富當代表演實踐內容、拓展歌劇藝術表達的能力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宇辰.從音樂表演角度探究古諾歌劇《浮士德》中瑪格麗特的人物塑造[J].中國民族博覽,2025,(01):160-162.
[2]謝騰飛.情境敘事、欲望象征以及“浮士德難題”—論莫言《鱷魚》的戲劇張力與思想深度[J].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2025,(01):98-104.
[3]豐大雙,王曉暉.詩劇《浮士德》中的愚智觀及其當代教育反思[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40(04):51-54.
[4]閆燕.柏遼茲《浮士德的責罰》中瑪格麗特的角色塑造與演唱分析[J].藝術評鑒,2022,(24):81-85.
[5]姜林靜.飛絮游絲間的愛與哀—解讀“你黃金般秀發的瑪格麗特”[J].書城,2022,(06):95-100.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