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93-03
北疆地區地域廣闊,居住著多個不同的民族,在這樣的環境下孕育出了特色鮮明的北疆文化。該文化包含種類繁多的民俗、獨具一格的藝術形式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極為耀眼的一部分。鋼琴室內樂作為西方音樂藝術中的一種關鍵形式,傳人中國后持續與本土文化進行交流融合并實現創新。當北疆文化與鋼琴室內樂相遇時,兩者便產生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出現了一批具有獨特魅力的作品。對北疆文化視角下的鋼琴室內樂作品展開研究,可拓寬鋼琴室內樂的研究范圍,豐富文化內涵,也能為演奏者理解和詮釋作品提供更好的方法1]
一、北疆文化概述
(一)北疆文化的內涵
北疆的范圍大致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北疆部分區域2,此地居住著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達斡爾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各民族于長期的生產生活進程中,塑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就物質文化層面而言,北疆傳統建筑風格豐富多樣,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其擁有獨特的圓形結構,方便拆卸與搬運,契合了游牧生活的需要;哈薩克族的木屋,大多運用原木搭建,堅固耐用并且能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精神文化領域,北疆各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以及宗教信仰,這也成為藝術創作的關鍵源頭,對北疆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北疆文化的藝術特征
北疆文化所呈現出的藝術特征主要集中呈現于以下幾個要點。它有十分鮮明的地域性特質,內蒙古區域有著廣袤無垠的草原、郁郁蔥蔥的森林以及荒無人煙的荒漠等多種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這些環境為北疆文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以及別具一格的靈感源頭,比如,草原文化作為北疆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藝術形式如蒙古族的長調、呼麥以及馬頭琴演奏等,均蘊含著對草原自然環境的深切感悟以及獨特表達方式。北疆文化的藝術特征同樣體現在其多元性方面,北疆地區屬于多民族聚居的區域,各個民族在長時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塑造出了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比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以及達斡爾族的歌舞等,這些藝術形式各自擁有獨特的風格,同時又彼此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北疆文化多元的藝術景象。另外,北疆文化的藝術特征還體現為強烈的民族性,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藝術風格。
二、鋼琴室內樂作品中的北疆文化元素
(一)旋律中的北疆音樂元素
在鋼琴室內樂作品中,北疆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以蒙古族音樂為靈感的作品《馬可·波羅草原行》中,作曲家李末巧妙地將具有蒙古族民歌和意大利民歌色彩的音樂元素融合到一起。首先引子部分,鋼琴運用的是具有蒙古族民歌特色的四度音程疊加,馬頭琴運用空弦四度疊加,后加入二度疊加,更增添蒙古族民歌的色彩。雖然小提琴使用的是意大利民歌風格,但是利用時間的交錯,使兩種樂器的不同民族音響和諧地呈現出來。在呈示段中,小提琴對主題的描述運用了降B宮系統的六聲音階,即使加入變音但民族色彩濃郁;而在之后的段落馬頭琴依舊保持民族調式,小提琴的旋律保持在自然大調,鋼琴暫時作和聲支撐,在聽覺上依舊保持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作品的音樂語言,也體現了北疆地區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共生。通過《馬可·波羅草原行》這部作品,可以看到北疆文化元素在鋼琴室內樂中的巧妙運用,既保留了傳統音樂的核心特征,又通過現代作曲技法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
(二)節奏中的北疆韻律體現
在鋼琴室內樂作品中,北疆文化的韻律特性在節奏層面有著鮮明的呈現。陰山山脈位于中國的內蒙古中部地區,古時這里居住著許多北方游牧民族,屬多民族聚居地[3],陰山巖畫就是陰山先民創造的杰出代表。在由作曲家王瑞林、張新化老師創作的手風琴交響作品《陰山巖畫印象一狩獵》中(后由馬文輝將管弦樂隊聲部改編為鋼琴聲部形成手風琴鋼琴二重奏)就是用音樂語言描述陰山地區各民族狩獵的場景。在樂曲開頭引子部分,音樂情緒標注“空曠地”,所以旋律節奏的長時值音符會多一些,基本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以及全音符為主,這樣的節奏設計是為了將聽眾帶入巖畫產生的時代,利用長時值的音符渲染樂曲的神秘氛圍。進入呈示段主題的陳述,旋律的節奏更具有舞蹈性,鋼琴低音聲部的節奏利用空拍和跳音使得旋律更具靈活性,感覺到巖畫中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聽眾面前。在第54小節之后,情緒改為“戲劇性地”,所以在旋律中加入不規則的三連音、五連音還有六連音;在120小節之后,手風琴的低音聲部不僅改變重音位置,還打破2/4拍律動,暗示節奏有三拍子的特點,并且鋼琴聲部改變和弦重音位置,也意為打破2/4拍的強弱位置。這種節拍的交替不僅增加了音樂的復雜性,還為作品增添了強烈的動感,仿佛讓聽眾能夠感受到古代狩獵場景中的緊張與激烈。第223小節情緒變為“狂熱地”,樂曲的節奏設計加入大量的震音和三連音,將狩獵的氣氛推向高潮。再現部分情緒改變為“平靜地”,保留前面呈示段的節奏,使樂曲趨于平穩的狀態與引子部分相呼應。這部作品通過不同節奏的運用,不僅體現了北疆音樂韻律的特點,還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聽眾能夠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熱情與活力。
(三)和聲中的北疆色彩融合
在鋼琴室內樂作品中,北疆文化的和聲色彩融合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對傳統和聲的創新,更體現在對北疆地區音樂元素的巧妙運用上。北疆地區的音樂文化以其豐富的旋律和獨特的節奏韻律著稱,這些元素在和聲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北疆音樂的旋律通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音程跳動較大,節奏自由而富有彈性。這些旋律特點在和聲中可以通過特定的和弦進行和和聲進行模式來體現。此外,北疆音樂的節奏特點也在和聲中得到了體現。北疆音樂中豐富的節奏型和復雜的節拍變化,如混合拍子和切分節奏,為和聲的節奏韻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節奏型在和聲中可以通過和弦的節奏安排和和聲的進行速度來體現,從而增強了作品的動感和韻律變化。作曲家在保留傳統和聲基本框架的同時,融入了北疆音樂的元素,創造出獨特的和聲語言。
三、基于北疆文化的鋼琴室內樂作品風格解析
(一)地域風格特色
《馬可·波羅草原行》是一部融合了北疆蒙古族音樂風格和西方音樂風格的鋼琴室內樂作品,作曲家在創作中利用小提琴塑造“馬可·波羅”外國人的形象,而“草原行”利用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馬頭琴,其中的鋼琴是作為兩種形象的關系紐帶,也是樂曲整體氛圍的營造者。引子由鋼琴先進入,依次加入馬頭琴、小提琴,這樣不僅營造出全曲具有北疆草原地域的風格特色還烘托出馬可·波羅的駝隊由遠到近的景象;鋼琴開始的旋律中,左手的音程緊縮也有一種烘托這一隊人慢慢靠近的畫面,后利用馬頭琴奏出的音響特色—一空弦來營造草原的氛圍,而小提琴演奏出具有意大利民歌風情的旋律,并且利用空拍防止兩種風格的不協和。在對比段中,保持兩種樂器的北疆草原地域風格特色和意大利西方民歌的創作特點,如馬頭琴演奏時旋律以五聲調式為主,而小提琴旋律更突出異國的自然大小調,并為保留蒙古族的音樂風格在樂曲中加入馬步節奏,而且在兩個風格的旋律進行碰撞時,作曲家設計使用極協和音程;鋼琴的織體在不停變化,也從側面烘托出馬可·波羅的駝隊在游歷北疆草原的過程中發生的不同故事。在結尾處,作者依舊利用引子的素材,來描繪出這一隊人又慢慢走遠的畫面。這首作品將西方音樂風格與蒙古族民間音樂風格有機融合,充分體現了北疆文化的地域風格,是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
(二)民族風格特質
阿拉騰奧勒先生創作的《布爾特其諾瓦的故鄉》是一部充滿蒙古族民族風格特質的鋼琴室內樂作品。這部作品通過獨特的旋律、節奏和樂器編配,生動地展現了蒙古族音樂的鮮明特色。作品的旋律具有濃郁的蒙古族風格,例如,這首樂曲是g角調式,在引子開頭前六小節主要以c徵和g角調式為主,在蒙古族民歌中徵調式比較常見,并且運用完整的五聲音階,在引子第二個小節中利用了雙四度音程的疊加,這里也引出了蒙古族民歌的特征音程一—純四度。在進入主題時,主題旋律呈弧形走向,并且在鋼琴聲部的旋律中加入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暗示蒙古族民歌的特色。再者,樂曲是一首重奏作品,小提琴、馬頭琴配合時盡可能使用協和音程并且在樂曲中加入適當的休止,鋼琴的加入時而為兩種樂器悠揚深沉的音色做和聲上的鋪墊,時而作為舞蹈節奏律動為樂曲提供音樂上的動感。這樣的創作手法展現了作曲家對故鄉不同生活場景的回憶和思念。
(三)文化內涵表達
“布爾特其諾瓦”在蒙語中被譯為“蒼狼”,在蒙古族人的眼中,狼不僅是偉大的精靈,更是他們民族的圖騰作曲家阿拉騰奧勒先生以蒙古族傳統音樂為藍本,運用了典型的蒙古族音樂元素,如長調旋律和獨特的節奏型,傳達出蒙古族人民對故鄉的眷戀與熱愛。這種情感的表達不僅體現在旋律的悠揚與寬廣上,還通過和聲與節奏的巧妙運用,營造出一種深沉而質樸的情感氛圍。作品還通過樂器編配體現了蒙古族文化的獨特性。以馬頭琴和小提琴作為主奏樂器,馬頭琴音色深情而略帶憂傷,能夠很好地表達蒙古族人民的情感,而小提琴悠揚高亢的音響效果體現了草原的遼闊。鋼琴則作為伴奏樂器,通過豐富的和聲和靈活的節奏變化,為馬頭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襯托。這種樂器編配不僅豐富了作品的音色層次,還通過中西樂器的結合,展現了蒙古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完美融合。另外,作曲家在創作中融人了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元素,如馬頭琴聲部模仿蒙古族長調的創作手法,鋼琴聲部中模仿蒙古族民歌中的孤形旋律以及四五度音程的運用,這些元素不僅是音樂創作的技法,更是對蒙古族文化認同的象征。
四、北疆文化視角下鋼琴室內樂作品的演奏實踐
(一)技巧運用與風格呈現
北疆文化視角下開展鋼琴室內樂作品演奏實踐,技巧運用及風格呈現乃是極為關鍵的兩個要點。演奏者要憑借精湛技巧精準詮釋作品中的北疆文化內涵,還要借助音樂風格呈現使聽眾領略作品的獨特魅力。比如,演奏受蒙古族音樂啟發的作品時,鋼琴家需運用寬廣的音域與豐富的和聲營造草原遼闊之感。在技巧方面,囊括了大量的四五度音程、和弦運用以及對踏板的精確控制,以此來提高音樂的共鳴與深度。在音樂風格呈現上,演奏者要借由音樂流動性傳遞蒙古族音樂的自然韻律,同時在節奏上保有一定的靈活性,來彰顯蒙古族音樂中的自由奔放。
(二)情感表達與文化理解
北疆地區音樂文化有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演奏者要借音樂傳達出這些獨特情感與文化價值。比如,演奏蒙古族風格的鋼琴室內樂作品時,演奏者需理解蒙古族音樂中蘊含著對自然的敬重、對自由的憧憬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蒙古族音樂常用寬廣悠揚的旋律呈現草原的廣袤與寧靜,演奏者要憑借細膩的觸鍵和豐富的踏板運用,將這種情感融入每個音符,讓聽眾感受到蒙古族音樂中質樸又深沉的情感。在演奏蒙古族舞蹈性節奏時,要把蒙古舞中矯健的舞步節拍律動演奏出來,使聽眾感受到蒙古族人熱情豪邁的性格特點。只有演奏者對北疆音樂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使聽眾身臨其境,感受到北疆文化音樂中的魅力與熱情。
(三)演奏合作與團隊默契
鋼琴室內樂作品演奏大多涉及多種樂器,每種樂器都有其獨特的音色及表現力,而要將這些音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詮釋出北疆文化獨特的魅力,演奏者之間需要高度的配合與默契。比如,在演奏蒙古族音樂作品時,鋼琴大多要與其他弦樂器或者木管樂器展開合作。鋼琴的和聲及旋律線條需要和弦樂器悠揚的旋律及木管樂器細膩的音色相呼應,在這樣的合作演奏中,鋼琴家需要精確地控制音量和音色,在不掩蓋其他器樂聲部的前提下,還可為其提供堅實的和聲基礎4。弦樂器的演奏者則需要借助細膩的弓法與揉弦,與鋼琴的旋律及和聲緊密配合,共同營造出蒙古族音樂的遼闊和深沉之感。團隊默契的建立不僅需要演奏者之間相互傾聽與理解,還需要經過大量的排練來磨合,在排練過程中,演奏者需不斷調整演奏方式,以適應其他樂器的特點及作品的整體風格。通過反復的排練與溝通,演奏者可逐漸建立起一種無形的音樂默契,使得每個樂句可在合奏中得到完美呈現。
五、結束語
對北疆文化視角下的鋼琴室內樂作品展開研究,領略到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感受到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蘊。北疆文化元素在旋律、節奏以及和聲的創作方面,為鋼琴室內樂作品注入了新活力。于演奏實踐中,技巧的運用、情感的表達和團隊合作的默契,共同賦予了作品鮮活的生命力。期望未來有更多的室內樂作品將北疆文化與現代音樂完美融合,使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獲得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肖安平.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新思維[J].鋼琴藝術,2002,(01):20-21.
[2]李大龍,劉壯壯.試論北疆文化的范疇,內涵與價值[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44(05):33-39.
[3]馬寧,武嵐.“北疆文化”的時代價值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5,(02):161-164.
[4]黃伊珣.論室內樂作品中合作鋼琴的演繹分析[D].上海音樂學院,2024.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