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87-03
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作為呼倫貝爾地區獨特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歷史與精神內涵。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傳承面臨巨大挑戰。數字化技術的引入為民歌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借助各類文化機構與科研單位的力量,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保存和傳播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克服傳統方式的局限性。同時,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民歌的表現形式得到拓展,展演場景和沉浸體驗更加豐富,從而增強其對當代觀眾的吸引力,進一步促進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在現代社會語境中的延續與活化。
一、數字化技術助力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傳承的意義
(一)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播
數字化技術對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呼倫貝爾地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承載著深厚的民族記憶[]。然而,口頭傳承方式易導致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遺失與變異,且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節奏。數字化技術能高效保存音視頻、歌詞等資料,提升傳播質量與廣度。同時,相關研究單位借助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沉浸式技術,使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進年輕群體視野,激發民族認同與文化興趣。這不僅契合當下文化傳承的現實需求,也為民族音樂注入新的生命力,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民歌傳播的便捷性與廣泛性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傳播的便捷性與廣泛性。在傳統口耳相傳和現場演出的局限下,民歌難以突破地域與時間的障礙。數字化技術打破這一限制,使音視頻資料可借助社交媒體、流媒體等平臺實現跨地域、跨文化的快速傳播,拓寬了受眾面,增強了影響力。同時,虛擬演出和沉浸式體驗等多樣化傳播形式,提升了文化的表現力與參與感,有效激發公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興趣。數字平臺的普及降低了傳播門檻,為布里亞特民歌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的可持續傳承提供了堅實支撐[2]
(三)促進民歌傳承方式的創新與發展
數字化技術為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傳承方式的創新注入新動能。傳統口傳心授雖具情感溫度,卻難以滿足當代多元化、快節奏的文化需求。數字化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借助虛擬現實、多媒體課程等形式,使民歌的學習更靈活、互動性更強,拓展了傳承的深度與廣度3]。同時,它推動民歌與現代音樂、影視等藝術融合,創造出富有時代感的新表現形式,激發年輕一代的文化興趣。這種跨界融合不僅革新了傳承機制,也為民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呼倫貝爾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傳承與保護現狀
(一)傳統記錄方式單一,民歌資源流失嚴重
當前,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記錄方式依然以手抄和磁帶錄音為主,缺乏系統化與標準化,導致大量原生態曲目未被有效保存。演唱者多為高齡傳承人,缺乏現代采編能力,加劇了文化流失風險。傳統記錄忽略語調、節奏等細節,使文本資料片面且易誤讀,難以反映民歌的真實風貌4。磁帶與VCD等老舊介質壽命短、易損壞,錄音質量差,不利于學術研究與傳播。同時,布里亞特蒙古語的非通用性與翻譯標準不統一,限制了資料的通識化解讀。文化項目在學校與社區層面缺乏規范記錄機制,演唱多停留于現場表演,未形成可復制的傳承文本。現有資料分散、缺乏共享數據庫,使系統保護與研究困難重重。
(二)傳承群體斷層,傳播范圍受限
呼倫貝爾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面臨嚴峻的傳承斷層,尤以代際脫節最為突出。當前能夠系統演唱并熟稔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傳承者多數年逾花甲,部分重要民歌藝人已不再參與教學傳播,導致傳承實踐明顯弱化。同時,受現代流行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數字媒介的多重沖擊,年輕一代對民族民歌的接觸與興趣日漸淡薄,主動學習者稀少,形成了鮮明的傳承空檔。教育體系對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傳承的支持亦顯薄弱,當地中小學鮮有設置系統性的民歌課程,青少年在正式教育階段幾乎難以接觸傳統音樂[5。此外,民歌活動雖在民間節慶中持續開展,但多為臨時性、自發性的文化展示,缺乏制度性教學體系支撐,年輕群體難以通過這些活動獲得系統學習機會。基層文藝組織因受制于財政資源和專業師資的短缺,缺乏培養新一代傳承人的能力,進一步加劇人才流失。在傳播空間方面,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影響仍局限于本族聚居區,多借助社區節日、婚慶儀式等場合傳唱,難以突破地緣和文化邊界。受限于小眾語言身份,相關民歌歌詞與曲目尚未完成系統翻譯與整理,跨族群的傳播障礙顯著,使得文化輸出的半徑被嚴重壓縮,難以形成有效的跨區域或跨文化傳播網絡。
(三)數字化采集設備落后,技術應用不足
當前,呼倫貝爾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資源在數字化采集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尤其是設備落后和技術應用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多數地方文化機構與民間團體仍通過老舊的錄音機與錄像設備進行采集,其音頻清晰度與畫面質量遠低于當代數字標準,難以滿足長期存檔和后續研究的基本要求。部分基層組織甚至以手機等非專業工具完成錄制,采集效果嚴重影響資料的保存價值。與此同時,文化工作人員普遍缺乏系統培訓,采集過程缺少規范化與專業化意識,導致素材中常見背景噪聲大、音色失真、影像模糊等質量問題,極大削弱了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在數字介質中的藝術還原度。此外,采集人員往往難以準確捕捉演唱中的旋律變化與語調細節,使得記錄結果無法完整體現民歌的藝術風貌。由于財政投人不足,相關設備長期得不到更新與維護,現有采集系統老化嚴重,功能有限,進一步阻礙了數字化工作的系統推進。加之文化館、學校及社區單位在數字化建設方面響應遲緩,技術儲備機制尚未建立,整體采集流程缺乏協同保障,已成為制約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數字化保護的核心障礙。
(四)數字化平臺建設滯后,資源共享度低
呼倫貝爾地區在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數字化平臺建設方面整體滯后,資源整合與共享體系未形成統一架構。民歌資料長期分散存放于各縣區文化館、民間藝人及個人手中,基層單位數字化操作各自為政,數據標準不一,彼此之間缺乏聯通,造成信息孤島現象普遍。當前尚無完善的數據庫系統支撐,大多數民歌資源依靠U盤、光盤或本地硬盤零散保存,缺乏系統的數字歸檔與元數據標注機制,致使資料整理混亂、檢索效率低下。各文化機構間溝通渠道不暢,資源流通主要依靠線下或個體交流,難以實現區域間有效共享。同時,現代化技術如云存儲、流媒體和互動展示手段尚未廣泛應用,導致數字資源傳播方式單一,用戶觸達范圍受限。少數已上線的民歌平臺功能簡單,僅支持基礎的瀏覽與下載,缺乏交互設計,難以吸引年輕用戶主動參與。
三、數字化技術助力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傳承創新路徑
(一)構建數字化采集系統,建立民歌資源數據庫
目前,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數字采集工作缺乏系統化支持,亟須建立集采集、歸檔、整理與標注于一體的數字化系統。采集工作尚未形成標準化流程,地區內對演唱者、曲目與場景的基礎數據尚未全面梳理,采錄目標模糊,影響資料系統性整合。多數文化機構仍未配備高保真音頻、高清視頻及降噪設備,現場采錄質量難以滿足高清數字保存的要求。同時,在音視頻采集過程中,歌譜、歌詞、語言注釋及非語言特征等信息未能同步記錄,文本、音頻與圖像視頻之間缺乏多模態關聯。現有數據錄入缺少統一模板,節奏、語調、語種等字段無標準,導致后續數據庫構建缺乏一致性。語言術語和內容校審多由采錄人員單獨完成,缺乏語言學、音樂學與信息技術等領域專家的協同參與,嚴重影響數據的規范性與學術有效性。資源平臺端,尚未形成具備分權限管理、遠程調用及加密存儲功能的數據庫架構,檢索效率低、界面功能單一,多語種支持及智能檢索工具仍未引入,整體數字資源的存儲與調用能力嚴重不足,難以支撐后續傳播、研究及教育推廣的系統性需求。
(二)培育專業傳承人才,擴大傳播覆蓋面
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在傳承人才體系上存在明顯薄弱環節,缺乏系統化、多層次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尚未建立面向該類民歌特質的課程設置與實踐平臺,傳承教育多以零散的個體經驗傳授為主,缺乏跨學科、系統化教學支撐。老一代民歌藝人未能與年輕學員形成穩定的“師徒制”傳承關系,演唱技藝面臨斷裂風險。同時,新一代傳承人普遍不具備音視頻采集、剪輯、資源標注等數字化技能,限制了其在現代傳播環境中的參與能力。區域間演出機制不健全,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活動集中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外延傳播途徑狹窄,缺乏與更廣泛公眾的交流場景。數字平臺雖已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傳播環節,但缺乏規范的遠程教學體系與高效的互動傳播手段,導致覆蓋人群有限、傳播深度不足。
(三)升級數字化設備配置,增加技術應用深度
民歌數字化推進工作必須以全面升級設備配置和深化技術應用為基礎支撐,構建高質量的資源采集與處理能力。數字化建設部門應針對當前設備陳舊、技術薄弱的狀況,制定涵蓋硬件更新與軟件集成的升級方案。數字化建設部門應引入具備超高音頻采樣率、高清視頻穩定拍攝、動態降噪與三維建模功能的采錄設備,提升民歌現場采集的原始質量,確保聲音與影像細節完整保留。數字化建設部門應同步配備便攜式遠程傳輸模塊與數據備份單元,實現邊采集邊上傳、實時備份的作業流程,避免資料因突發情況丟失。
數字化建設部門應統一部署具備AI智能標注、語音轉寫、圖像識別與多語言同步翻譯功能的數字化處理平臺,提高后期處理的效率與自動化水平。數字化建設部門應定期組織設備操作與技術應用專項培訓,由軟硬件供應商、高校信息技術專家共同實施課程,強化基層工作人員的技術應用能力。數字化建設部門應推動建立設備更新周期開支制度,通過文化財政專項撥款或地方文化基金渠道保障設備維護與更新的連續性。民歌數字化平臺運營單位應開發集資源采集、標注、剪輯、歸檔和發布為一體的一站式技術體系,減少中間環節,提升技術應用深度。
(四)打造數字化共享平臺,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民歌數字化平臺建設應圍繞高效整合、協同共享與智能服務三大核心功能展開,著力解決當前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數字資源分散、使用效率低與傳播影響力弱的問題。數字化平臺建設單位應由自治區文化主管機構牽頭,聯合地方文化館、高校研究機構及網絡平臺運營方,共建統一的民歌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平臺應采用模塊化架構,設立資源上傳、元數據管理、檢索服務、多語言切換與交互傳播等子系統,全面涵蓋民歌資源的整合、管理與再利用流程。平臺技術棧應以云服務為基礎,部署在分布式數據中心,支持高并發訪問與動態資源調配。建設單位需建立數據接入標準與元數據統一規范,組織專家團隊對接人資源開展統一編目、語言注釋與內容審核,保障數據內容的學術準確性與可傳播性。
平臺運營機構應開發可視化展示接口,支持基于演唱者、曲目類型、語種與演出場景的多維檢索,提升資源調取效率。同時,應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實現音頻智能識別、視頻語義標注與文本語義匹配,賦能資源精準推送與個性化傳播。面向用戶交互層,平臺應開放移動端與PC端訪問入口,融合直播、虛擬展演與數字博物館功能,增強民眾參與度與文化體驗感。平臺應通過API接口向教育平臺、研究機構與文旅企業開放數據調用權限,實現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數字資源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與文創轉化中的高效協同應用。
四、結束語
數字化技術為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全新的路徑。借助數字化采集、存儲和傳播手段,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能夠在廣泛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傳播,尤其是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民歌的表現形式得以創新。未來,隨著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和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布里亞特蒙古族民歌的傳承將更為系統化和全球化。加強技術設備更新、推動資源共享,將進一步推動民歌在現代社會的持續傳承與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娟,方元.數字技術驅動下中國民歌變革及應對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5,45(01):80-85.
[2]郭秀娟,陳建明.數字化時代裕固族民歌對外傳播多模態路徑研究[J].新楚文化,2024,(27):72-75.
[3]侍曉童.阿拉善蒙古族長調民歌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D].云南大學,2020.
[4]董懷巖.淺談互聯網 + 思維下黎族民歌的數字化建設[J].北方音樂,2018,38(11):25.
[5]張海坤.蒙族民歌探析[J].北方音樂,2015,35(03):20+24.
[6]楊柳.蒙族歌曲的形成及風格特征[J].大舞臺,2013,(11):235-236.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