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105-03

隨著全球音樂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聽眾對音樂藝術的審美需求愈加多元化,以致傳統單一的音樂風格已難以滿足大眾不斷提升的欣賞需求。美聲唱法是聲樂藝術中的經典流派,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系統、科學的發聲與演唱理論。不過,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美聲唱法面臨著擴大受眾群體、貼近時代審美的挑戰。與此同時,雖然通俗歌曲在流行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藝術深度與表現力存在不足之處。將美聲唱法與通俗歌曲融合,積極運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不僅可以滿足聽眾的審美需求,增強聽眾的藝術體驗,而且可以推動美聲唱法傳承與發展,提高通俗歌曲的藝術水平。因此,應當加強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的實踐,增強聽眾藝術體驗,豐富藝術成果,促進藝術領域健康發展。
一、美聲唱法與通俗歌曲的概述
(一)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意為“美妙的歌唱”,歷經數百年發展形成系統的聲樂體系。其核心在于科學的發聲方法與注重共鳴的運用。一方面,發聲方法。美聲唱法強調氣息的深度與控制,通過橫膈膜與腹部肌肉協同作用,為發聲提供穩定支撐。另一方面,共鳴的運用。美聲唱法將胸腔、口腔、頭腔等腔體有機結合,塑造圓潤、通透且具有穿透力的音色[1]。在演唱風格上,美聲唱法以嚴謹的發聲規范、宏大的藝術表現力著稱。歌劇、藝術歌曲等表演對藝術的表現力具有強烈的需求。通過將美聲唱法應用在這些表演中,能夠加強藝術場景構建,提升藝術表現力[2。所以,美聲唱法常出現在這些表演中。在表演的過程中,歌者需運用美聲唱法詮釋作品的音樂性與戲劇性,并增加情感表達的深度與層次,以強化美聲唱法在藝術表現中的應用效果,豐富表演作品的藝術內涵,提高觀眾對表演作品的滿意度,推動美聲唱法傳播與發展。
(二)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在西方稱為“popular song”,即流行歌曲,該歌曲是一種貼近大眾生活、易于傳唱的音樂體裁。愛情、親情、生活感悟等是通俗歌曲歌詞創作的主題。語言通俗易懂是通俗歌曲的一大特征,能夠使聽眾快速理解歌詞內涵。同時,這種歌曲的情感表現方式比較真摯直白,更容易引發聽眾情感共鳴。例如,很多聽眾在聆聽通俗歌曲的過程中會被其所表達的親情所感動,甚至聯想到自身的情感經歷,從而更加珍視親情。在音樂形式方面,通俗歌曲旋律簡潔流暢、節奏鮮明,常融入流行、搖滾、民謠等多元音樂元素,有助于滿足不同聽眾的審美需求。演唱風格不拘一格,強調自然、真實的情感表達,注重個性化演繹。對于歌手而言,其可以根據自身嗓音特點與對作品的理解,靈活運用氣聲、顫音、滑音等技巧演唱歌曲,賦予歌曲獨特的藝術魅力,擴大歌曲的影響力。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傳媒技術的發展水平日益提升。當前,通俗歌曲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廣泛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通俗歌曲,而且使通俗歌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為鞏固通俗歌曲在流行文化領域中的地位,可以在積極傳播通俗歌曲的過程中創新歌曲的演唱方法,激發其發展活力。
二、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氣息及共鳴腔體的運用
氣息與共鳴腔體的運用是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的基礎3。從氣息的視角分析,任何歌唱方法都離不開氣息的運用。所以,氣息在歌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促進歌唱藝術的發展,我國早在古代就對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進行了研究。例如,唐代提出“氣為音帥”,強調氣息在歌唱中的主導地位。若演唱過程中不注重氣息的運用與控制,那么就難以保證演唱效果。從共鳴腔體的層面來講,頭腔共鳴、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是共鳴腔體的三個共鳴區。在歌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還會使用共鳴腔體。當前,針對傳達愛情、時間與重逢、心靈對話的通俗歌曲,一些演唱者借助歇氣、共鳴腔體等技巧,以美聲唱法更好地傳遞情感。
歇氣是一種特殊的氣息控制方式,指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刻意進行約一拍的停頓,進而形成音樂表達的呼吸間隙。這種非連貫的旋律設計,不僅考驗演唱者的氣息控制能力,還要求其在短暫休止中精準把握情感的延續性。為了提高通俗歌曲的演繹效果,演唱者通常通過巧妙調節氣息流速與壓力,在休止瞬間保持氣息的內在張力,這樣既確保了樂句銜接的流暢性,又賦予歌曲更具層次的情感遞進,使每個音符與休止符共同構建起富有感染力的音樂敘事,極大地增強了音樂的表現與感染力。在胸腔共鳴上,由于胸腔共鳴形成的音色較為暗淡憂郁,它能夠較好地展現愛情、時間與重逢等主題的情感。因此,演唱者在運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時,常大量使用胸腔共鳴的演唱方式,以增強歌曲的情感表達力,使聽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傳達的情感。
(二)聲音音色及力度變化的處理
音色是發聲體獨特的聲音品質,源于材質、結構及振動方式差異[4。在本研究中,音色指的是人聲所發出的具有新穎獨特特征的聲音。對于演唱者而言,如果音色不佳或缺乏個性,便難以在歌唱藝術中獲得長久發展。美聲唱法所形成的音色較為渾厚,質感與穿透力強,同時也比較華麗。將美聲唱法應用在歌唱中,往往能夠產生個性鮮明的音色,賦予歌曲魅力。聲音的力度指的是歌唱時聲音的強弱程度。通過氣息的控制、共鳴腔體的調節以及發聲方式的改變,演唱者能夠控制聲音的力度,可使聲音或輕柔婉轉,或激昂澎湃,從而豐富歌曲的情感色彩。為了發揮美聲唱法在演繹通俗歌曲中的獨特價值,演唱者需要在演繹過程中注重控制歌曲音色與力度。
其一,音色方面。在演繹一首飽含對失去愛人、逝去愛情的遺憾與懷念,直擊人心的經典的流行歌曲時,演唱者通過美聲唱法將情感作為演唱的核心,積極結合歌曲情感對音色進行調整,提升演繹水平,使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歌曲傳達的情感,引發情感共鳴。
其二,力度變化方面。在運用美聲唱法演繹充滿了愛與遺憾交織的情感歌曲時,演唱者需要精確把控力度。比如,在演唱首句的第一個字時,可以采取弱起的方式,將力度控制為“p”。同時,力度可以持續貫穿到A’段的最后一樂句的中后部。在演唱時,演唱者可以用輕柔舒緩的語氣娓娓道來,將共鳴重心集中于口咽部,塑造出清淺細膩的聲線。這種敘述性演唱方式,能夠生動勾勒出在愛情中經歷挫折后的悔恨、自責與無盡帳惘的情感,使整首歌曲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在演唱的過程中,還可以對歌詞中的重要的詞匯進行“sf”處理。這樣就可以將“p”的力度過渡到“sf”,從而為歌曲的高潮做好鋪墊。隨著高潮的來臨,演唱者可以運用美聲唱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對前任愛人的不舍與情感,使聽眾產生共鳴,回憶起自已曾經的愛情經歷,并感受到對失去真摯愛情的惋惜與悔恨。之后,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更為明顯且層次化的力度變化。例如,可以將“f”力度轉為“mf”,再逐漸過渡到“p”。隨著力度的不斷變化,演唱者能夠細膩地呈現歌曲主人公心理蛻變的過程。從開篇的低沉敘事基調,到結尾的成熟內斂表達,歌曲情感的層次由淺入深,情緒逐漸豐富,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體。對于聽眾而言,他們仿佛真實地經歷了主人公的愛情心路歷程。
(三)咬字、吐字及歸韻的處理
在演唱中,咬字、吐字及歸韻的處理是特別重要的技巧4。其中,咬字指的是對字頭聲母的精準發音,通過唇、齒、舌等部位的協調運動清晰呈現字音[5;吐字則是將字腹韻母清晰送出,確保發音飽滿圓潤;歸韻是把字尾的韻尾部分完整歸到相應韻腳,使字音收束自然。以上三者相輔相成。通過科學處理咬字、吐字及歸韻,演唱者不僅能夠提高歌詞的清晰度,讓聽眾理解歌詞的含義,而且能夠提高歌曲情感的表現力與演唱感染力,進而提高歌曲演唱的藝術性與專業性。
當前,演唱者在運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的過程中會積極進行咬字、吐字及歸韻的處理。以某首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為例,“ai”是此首歌曲的主要復韻母。而“該”“來”“愛”“外”“壞”“在”等則是涉及“ai”復韻母歌詞中的字。即便這些字的韻母相同,但聲母不同,導致在發聲過程中對字的歸韻產生影響,形成歸韻差異。本研究從“壞”“在”二字上探究了演唱者咬字、吐字及歸韻的處理方式。
首先,“壞”。“壞”的發音由喉音聲母“h”與復合韻母“uai”構成。在發音時,先以氣流沖擊聲帶,通過喉部送出聲母“h”,順勢過渡到合口呼的“u”。隨后,口腔形態由合口漸變為微笑狀,讓唇形打開,將音腹“a”與音尾“i”連貫發出,完成“uai”的發音過程。通過聆聽歌曲發現,“壞”的整體發音寬厚低沉。在發音的過程中,演唱者也注重聲母與韻母間的銜接流暢性。對于其他歌者來說,其可以在運用美聲處理歌曲中“壞”字時,從中汲取經驗,提高處理水平。
其次,“在”。“z”和“ai”是“在”的齒音。與其他字相比,其發音部位集中于齒間,口腔開合度較小,且缺乏胸腔共鳴的加持,使得音色顯得相對窄薄。為彌補這一特性,演唱者在發音時適度增強了咬字力度,對氣流進行了精準控制。這樣不僅削弱了與前后字音的突兀感,而且使整體咬字歸韻變得和諧統一,保證了發音的情緒度與連貫性,夯實了歌曲演繹的基礎。
三、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的獨特意蘊探究
一方面,全新的聽覺效果。在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的過程中,有的演唱者會將極富音色多變的電鋼琴作為歌曲開頭的樂器。與此同時,還運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并將弦樂、銅管樂、定音鼓和貝斯作為伴奏樂器。通過將這些樂器應用在前奏中,能夠瞬間提升通俗歌曲的格調,使歌曲變得具有藝術氣息。隨著前奏的結束,演唱者會通過訴說式的演唱方式對歌曲進行演繹。為突出演唱者的聲音,增強歌曲的特色,在開始演唱的部分減少了西洋非電子樂器的應用,且僅將電鋼琴、手鼓和貝斯作為伴奏的樂器。盡管伴奏樂器少,但是歌曲的聽覺效果絲毫沒有減弱。在副歌部分,歌曲的情感處于上升的狀態。演唱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將自身情感與美聲唱法、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為強化歌曲情感表達效果,在副歌部分還將小提琴作為主要演奏的樂器,營造憂郁傷感的氛圍,增強歌曲的情感表現力。從聽眾的角度來講,演唱者通過將上述方式應用在通俗歌詞中能夠獲得全新的聽覺效果和良好的聽覺體驗。
另一方面,真切的音樂感受。在演繹對失去愛情表示追悔的通俗歌曲時,部分演唱者會在開篇演唱時采取傾訴的演唱方法,使得情感的表現方式更加真摯,塑造出對失去愛情悔恨的年輕主人公形象。隨著情感故事的展開,還會將各種樂器應用在歌唱中。例如,借助弦樂表達細膩的情感,用銅管樂表達中年主人公在回憶失去愛情的過程中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探尋。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還會在樂器的烘托下增強情感表達的層次性。對于聽眾來說,他們在欣賞用以上方式演繹的關于失去愛情表示追悔的通俗歌曲時,不僅能夠感受到主人公對愛人失去的惋惜與悔恨,而且能夠感受到主人公對新生活、新愛情的渴望。這啟示聽眾,即便失去了熱忱真摯的愛情,也不應該沉淪于過去,而是需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今后的愛情與人生。
四、結束語
通過借助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不僅能夠提升通俗歌曲的藝術品質,拓展情感表達的深度與廣度,而且能夠促進不同音樂風格的融合與創新。為激發聲樂藝術發展活力,滿足聽眾多元化審美需求,有必要分析美聲唱法與通俗歌曲,探索將美聲唱法應用在通俗歌曲中的技巧、要點,以推動聲樂藝術在新時代實現更大的突破與發展,在更廣闊的舞臺綻放光芒。
參考文獻:
[1]李婷婷.美聲唱法藝術表現力的深度解析與提升策略[J].戲劇之家,2025,(05):91-93.
[2]肖黎聲.美聲唱法及其藝術規范的再認識[J].歌唱藝術,2024,(11):22-25.
[3]何穎,張馨月.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演唱相結合的應用探析[J].戲劇之家,2024,(03):44-46.
[4]吳強.美聲唱法在流行歌曲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2,(29):84-86.
[5]李明揚.淺談演唱中通俗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J].戲劇之家,2019,(35):46+48.
[6]曹羽.通俗歌曲賞析教學中的美聲唱法探析[J].當代音樂,2019,(09):58-59.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