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5-0099-03
隨著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聲樂表演經歷著從技術展示向情感傳遞轉型的深刻變革,雖然聲樂表演形式不斷豐富,但核心訴求始終指向情感的精準表達。目前,聲樂表演普遍存在“重技巧輕情感”的問題,沉迷音域跨度等演唱技巧的炫示,未能關注情感語言這一本質屬性,很難和觀眾形成深層次的情感聯結。因此,研究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傳達技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抽象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表演技術指標,幫助演唱者實現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有機融合。
一、聲樂表演中情感表達的本質
從藝術本質上來看,聲樂表演中情感表達不僅是演唱者將內在情感通過聲音轉化為藝術符號的過程,還是連接聲樂作品與觀眾心靈的橋梁。一方面,情感表達是對音樂文本的二次生命賦予。樂譜是一種靜態的符號系統,情感表達將冰冷符號轉化為鮮活的藝術體驗,通過聲樂演唱讓觀眾感受歌曲表達的情感[]。這種轉化不是主觀臆斷的一種情感疊加,而是從作品背景出發考據時代精神、作曲家生平、文學基因等,以此在聲音塑造中形成情感邏輯的閉環。另一方面,情感表達的本質體現為“聲情合一”的技術哲學。聲樂表演中的聲音并非單純的物理聲波,而是情感表達的關鍵載體,演唱者通過元音修正、動態控制、呼吸韻律等方式增強情感表達的生動性,將歌曲情感轉化為可聽的情感波形。這要求演唱者深刻詮釋音樂作品,以情感傳導為載體,在舞臺空間中構建演唱者與觀眾的心靈對話平臺,促使聲樂表演超越單純的發聲技巧展示,成為表達情感的高級藝術形態。

二、聲樂表演中情感表達與傳達的價值
(一)深化歌曲內涵的詮釋力
情感表達與傳達是穿透音樂文本表層的關鍵路徑,讓人們感受藝術內核。聲樂演唱者在解析歌詞語義的情感層級、旋律走向時,可以將平面化的音符轉化為立體化的情感敘事,賦予歌曲超越時代的藝術生命力2。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演唱者通過“大江東去”的豪邁歌詞,結合旋律起伏中的音程走向可以精準捕捉蘇軾詞中的壯闊情懷,深刻感受“人生如夢”的深沉哲思,這樣就能超越單純的聲音演繹,深度詮釋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內涵,精準傳達聲樂作品中的精神氣質。
(二)增強藝術作品的感染力
聲樂表演中情感表達的本質是構建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通道,運用聲音媒介傳達人類情感,可以直擊心靈,給人們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音色的明暗變化、音量的強弱對比、節奏的疾徐轉換等聲音元素能直接激活觀眾大腦的邊緣系統,促使其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正確理解歌曲隱藏的情感。以《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例,演唱者借助氣息控制形成的聲音顫音 + 樂句間的留白處理營造溫婉且含蓄的情感氛圍,以情帶聲的表演方式讓聲樂演唱突破語言界限,逐漸成為情感共鳴的載體。
(三)提升觀眾記憶的留存度
情感表達是觀眾對音樂作品形成記憶點的關鍵,聲樂演唱者通過提供獨特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強化觀眾的記憶,更好地在代際傳遞中發揮情感紐帶的作用。例如,在演唱《故鄉的云》時,演唱者通過“音色的蒼涼感 + 節奏的延緩處理”傳遞鄉愁,可以喚醒觀眾對故鄉的集體記憶,這樣可以讓聲樂作品成為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符號。隨著這種記憶留存度的提升,既能讓觀眾深刻記憶聲樂作品的旋律,又能長期保留聲樂作品中的情感體驗,以此實現聲樂演唱“以情留痕”的藝術價值。
三、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傳達技巧
(一)作品理解與情感激活技巧
1.剖析歌詞背后情感
首先,語義層級解構法。歌詞是具備情感的一項文字載體,蘊含著多層級結構的情感內涵,需要演唱者在突破字面語義基礎上深挖隱喻等情感符號[4]。以《送別》為例,從歌詞中的“長亭外,古道邊”表層語義分析,可以看出這是對場景的描寫,在解構“長亭”“古道”文化意象之后,結合“芳草碧連天”這一視覺延伸感揭示深層離別的哲思,從而形成情感邏輯鏈條。
其次,敘事視角代入法。演唱者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應該關注歌詞的敘事視角,這是因為敘事視角決定情感表達的具體立場,其需要明確“誰在唱”“對誰唱”“唱什么”的敘事三要素,根據敘事視角傳遞情感。例如,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國》等第一人稱敘事歌曲時要帶人“我”的角色,側重通過個人情感記憶激活家國情懷,在聲音中自然流露出溫暖等質感。
最后,語境還原技術。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需要關注歌詞情感與創作背景、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避免主觀臆斷情感表達,保證聲樂表演的準確性。以《黃河大合唱》為例,演唱者應了解“黃河”在抗日戰爭背景下的民族精神象征,從“風在吼,馬在叫”歌詞中注入悲憤的情感張力。
2.領悟旋律情感走向
首先,音高曲線情感映射。在聲樂演唱中傳遞情感,演唱者要關注旋律情感的走向一上行旋律通常對應情緒高漲,下行旋律多數表達舒緩或者憂傷情緒5。通過建立情感映射圖譜,演唱者在音高持續上行時借助增強音色亮度強化情感張力,在音高下行時采用氣息放緩方式匹配情感的松弛感。針對《青藏高原》的高音區旋律,演唱者需要保持長線條的高音以構成遼闊的情感載體,適當模擬高原風聲的音色質感,這樣能更好地傳遞情感。
其次,節奏韻律情感編碼。節奏變化是情感表達的關鍵,十六分音符連奏可以傳遞緊張的情緒,附點音符能夠營造悠遠的氛圍,為觀眾帶來生動的情感體驗。演唱者要掌握節奏轉換技巧,在演繹快節奏音樂作品時通過跳躍發聲方式表達情感,運用氣息強弱波動營造悲涼的情感意境。
最后,和聲色彩情感暗示。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需要關注和聲色彩,運用和聲情感暗示讓情感傳遞更具層次感,從而向觀眾傳遞歌曲情感。以《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例,主歌段落以C大調和弦為核心,在演唱“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時要關注主和弦持續音的穩定閉合,讓聲音更具“扎根大地”的厚重感,在副歌段落進入屬和弦時外化情感的跳躍,通過精準控制情感張力實現歌曲情感的深刻傳遞。
(二)聲音運用的情感表達技巧
1.運用音色變化塑造情感
一方面,發聲位置調控技術。音色的明暗變化本質上由發聲位置前后移動決定,演唱者可通過鏡子觀察喉頭狀態,保證發聲位置和情感色調的精準匹配。具體來說,鼻腔等靠前發聲位置產生明亮、清脆的音色,可以表達喜悅等情感;胸腔共振等靠后發聲位置形成厚重的音色,用來傳遞悲傷等情緒。另一方面,共鳴腔體組合策略。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頭腔共鳴主導產生空靈的音色,通常表達神圣的情感;胸腔共鳴主導形成沉穩的音色,傳達莊嚴等情感;混合共鳴塑造豐富多變的音色,可以表達復雜的情感。所以,演唱者要根據歌曲情感變化音色,生動傳遞歌曲中的情感認知。
2.運用聲音變化強化情感
首先,動態對比技術。聲音強弱對比是演唱者構建情感張力的核心手段,更好地傳遞歌曲情感,給觀眾帶來深刻的情感共鳴。要想提高聲樂演唱情感傳達效果,演唱者可以利用音頻分析軟件將情感強度轉化為具體的分貝數值曲線,通過聲音動態變化同頻傳達情感邏輯。
其次,聲線波動控制。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要關注顫音頻率,把握聲音幅度,傳遞細膩的情感態度,更好地傳達歌曲情感。具體來說,快而小的顫音( 6~7 次/s)能傳遞緊張、激動的情感;慢而大的顫音( 4~5 次/s)可以表達深沉、哀傷的情感;無顫音可以營造純凈的情感氛圍。演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應該精準把握聲音變化,生動傳遞歌曲情感,為觀眾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
最后,氣聲比例調節。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氣息與聲帶震動比例決定聲音的質感屬性,純聲飽滿有力,適合表達堅定情緒與激昂情感;氣聲朦朧,適用于傳遞迷茫的情感;氣聲強化可以產生哭泣聲的演唱效果,通常用于極度悲傷情感的傳遞。
(三)肢體語言的情感傳達技巧
1.姿態控制的情感基調塑造
作為聲樂表演的視覺維度,肢體語言是情感的外在顯現,傳達不同的歌曲情感。可以說,身體姿態是情感表達的“視覺底色”,不同肢體動作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屬性,演唱者需要讓身體姿態成為聲音情感的視覺預演。雙臂舒展等開放式姿態,通過擴大身體空間體積傳遞激昂的情感特質。含胸垂臂等閉合式姿態,通過縮小空間占比表達內斂等情緒。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明確姿態控制的重要性,面對鏡子同步調整演唱姿態,讓聲音更具感染力。在演唱激昂段落時,演唱者將重心放在前腳掌,保持腿部肌肉的適度緊張,從而讓身體保持“前傾發力”的動態勢能,在視覺上更具情感爆發力。在演唱抒情歌曲時,演唱者需要將重心放在腳跟,讓全身肌肉放松,營造出靜態美感。以《一剪梅》為例,演唱者需要將重心后移至雙腳的腳跟,前腳掌保持輕觸地面的虛浮狀態,保持雙腳間距與肩同寬,這種穩定支撐自然帶動身體向后微仰。
2.空間運用的情感場域構建
演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應該關注肢體語言的合理應用及舞臺空間的占據方式,從而塑造更優質的情感表達空間。如果是中心區域的定點表演,演唱者需要通過空間聚焦強化情感的莊重感,讓舞臺下方的觀眾將視覺集中在演唱者身上。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沿著角線移動可以表現情感的敘事性,既能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也能實現情感的表達。演唱者借助邊緣區域的徘徊動作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通過邊緣空間的占據暗示歌曲的情感特質,從而增強情感傳達的層次感。移動速度應該與音樂節奏變化嚴格對應,柔板段落保持 :0.3m/s 的緩移速度,快板部分保持 0.8m/s 的緩移速度,實現空間節奏和歌曲節奏的同頻。
尤其在現代多媒體舞臺中,空間運用應該和燈光、布景形成情感聯動,通過 360° 空間環繞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更好地通過聲樂演唱傳遞情感。
(四)面部表情的情感傳達技巧
面部表情是聲樂演唱中情感傳遞的重要媒介,通過面部表情的細膩變化與聲音形成立體共鳴,促使觀眾從視覺與聽覺雙重維度出發感知藝術內涵。首先,關注面部肌肉的精準控制。演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需要關注面部表情的合理控制,根據旋律起伏調整面部表情,以更好地傳遞歌曲情感。例如,在演唱飽含喜悅情感的歌曲時,演唱者需要自然上提顴大肌,從而帶動蘋果肌的隆起,形成“微笑式”的面部表情;在演唱悲傷情感的歌曲時,演唱者應該協同松弛降眉間肌與口輪匝肌,讓額頭保持微蹙的狀態,向觀眾生動傳遞歌曲情感。其次,關注眉眼神態的靈活運用。演唱者眼晴的聚焦直接決定情感傳遞的穿透力,在演唱深情歌曲時將目光柔和地投放在虛擬情感對象上,通過輕微收縮瞳孔的方式增強凝視感。最后,關注唇齒動態。演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應避免出現唇齒動作的機械化,在咬字間融入具體的情感細節,通過唇形閉合的減緩過程賦予更多的情感層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感表達并非藝術演繹的附屬品,而是聲樂表演的靈魂。通過音色明暗等聲音媒介具象化呈現歌曲的情感,通過旋律解讀引發情感共鳴,有效確立情感表達在聲樂表演中的本體地位。在聲樂演唱實踐中,構建“作品理解一聲音運用一肢體語言一面部表情”四維技巧框架,可以將較為抽象的歌曲情感轉化為可操作的指標,構建從理論分析到聲樂實踐的完整路徑,這樣有利于演唱者運用音樂語言喚醒人們共通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王俊卿.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分析[J].河北畫報,2025.(02):113-115.
[2]柯楓.淺論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運用[J].藝術評鑒,2024,(07):69-74.
[3]陳萌萌.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技巧運用探析[J].藝術評鑒,2024,(21):25-30.
[4]魏福勇.聲樂演唱技巧及情感表達分析—評《聲樂演唱與舞臺表演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01):239.
[5]俞亮.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中國民族博覽,2024,(15):165-167.
[6]邢嵐楓.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探討[J].黃河之聲,2024,(01):128-131.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