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5-0102-03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音樂和文旅的結合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讓音樂文化得到了推廣和傳承,在當代探索音樂文化的發展路徑,結合地方音樂的特點,豐富地方文化內涵,為地方經濟建設探索新的途徑。
一、蘇中地區的音樂特點
蘇中指的是、泰州、南通。有的揚劇、彈詞、廣陵派古琴藝術等,泰州的周莊民歌、靖江民歌等,南通的海門山歌、通州民歌、梅庵派古琴藝術等,蘇中地區不同特色的地方音樂不僅是當地歷史的寫照,還和當地的生活條件和方式密不可分。
(一)蘇中地區的語言具有一定的區域性
地方音樂的發展離不開語言,長江下游一帶的南北岸漢族南北遷移、順勢而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軌跡。語言是時代變遷的驗證,有話、泰州有泰州話、南通有南通話,而且每個縣市區都有著不同的語言。以南通為例,由于我國歷代文人所倡導的耕讀傳家,安土重遷,雖然當地北部地區與南部崇明、海門、啟東等地有著一定聯系,但居民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因此其語言有著共通性與差異性。海門話雖然是由吳語發展而來,但由于歷史背景和移民文化的原因,保持了自身的多樣性,分為海門方言“沙地話”和通東方言“江北話”,但是兩者之間的音韻、詞匯差異較大,蘇中地區音樂基于“一地一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二)蘇中地區音樂的傳承傳播方式單一
由于語言因素的影響,傳承方式采用“口傳心授”家族傳承、師徒傳承,部分當地人對本地音樂不是很了解,傳承范圍比較小,傳播出去就更加困難,通過調研發現,彈奏類型如廣陵琴派的代表作《梅花三弄》《漁歌》等曲子的傳播會比特色的地方語言歌曲傳承度高,群眾了解程度高。海門山歌劇團和通州劇團通過在民間演出,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了解音樂文化的路徑。海門山歌傳承人宋衛香曾說:“海門山歌是傳統音樂,是江海平原上的音樂,有點像山野平原的音樂,創新比較困難,有時候如果改變太多的話就沒有那個味道了,今年舉辦了一個鄉村振興題材的大型校園劇,將現代的元素融入進去,反響效果十分好,對于現有的傳播方式大概分3種,首先是自己工作室又一個公眾號叫海門菊菊,還有就是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的學校宣傳的傳承,還有就是自己家族的傳承?!笨梢钥闯霈F有的地方音樂傳承傳播方式是單一的。
(三)蘇中地區音樂的多樣化和生活化
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個區域,但又地跨長江,跨越了中國地理重要的分界線淮河,在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區域,被稱為蘇中地區,蘇中地區的音樂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音樂發展過程中,民間文化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民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都展現了蘇中地區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具有熱情積極的精神面貌,要想做好地方文旅就要先做好真實的自己,要以蘇中地方民間音樂為著手點,打造好地方音樂,把地方音樂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突破口。
二、蘇中地方音樂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潛力
音樂與文旅的結合發展任重道遠,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聯,以蘇中地區的音樂文化和文化旅游產業為出發點,結合當地的音樂研究蘇中地區的優劣。當地文旅應開發新穎的旅游項自來吸引游客來此處游玩,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融合創新多元的文化產業。在旅游項目中融入創新的地方音樂元素,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給游客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的情感體驗,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一)打造特色音樂城市,實現文旅與音樂的深度融合
蘇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多種多樣,有的揚劇、南通的海門山歌等,蘇中地區有著豐富的音樂資源。人們在豐富自身音樂文化的同時,應滿足前來蘇中地區旅游的人們的需求,加強文化的硬件建設,為音樂文化的建設奠定良好的觀眾基礎。
1.滿足市場需求,完善產業結構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旅游的精神體驗也逐漸提升,不再是單一地看風景拍攝照片,而是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人們越來越追求感官上的極致體驗,建立系統性的產業結構,滿足市場需求。在河南開封,便有在著名景點利用人流量大的優勢,設置北宋民俗風情表演,如《岳飛槍挑小梁王》、4D電影《飛越清明上河圖》,以及晚上的打鐵花活動,深受大家喜愛。在蘇中地區,人們可以通過推出音樂系列節目,結合地方景點,利用地方音樂可塑性、實用性強的特點,將其與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相結合,創新旅游方式以吸引消費者。
2.結合地方音樂特色,提供定制服務
現在人們的消費朝著高品質、高要求的方向發展,更希望提供舒適的旅游體驗,結合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而地方音樂的表演性、可參與性較高,可對某種技藝進行深度了解,對于此種情況,人們可以升級蘇中地區音樂文化體驗館,設計場景,對文化體驗館進行美學設計,為消費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通過服裝供給,為游客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時邀請專業教師進行教學,讓消費者進行精細化的學習。
3.促進產業融合,形成特色模式
通過將當地的特色景點和音樂相結合,打造地方音樂和特色產品的一體化商業模式,在地區,人們可以通過早茶文化拓寬音樂流通渠道,在喝早茶的地方設置音樂表演,通過將地方音樂和早茶相結合,讓來往的游客不僅能體會地方美食帶來的味覺體驗,更能了解地方的音樂文化。在各個景區將音樂文化和特色產品相結合,讓人們來到江南,感受不一樣的江南樂趣,為游客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二)深度挖掘地方音樂,走進大眾生活
音樂形式主要包括號子、山歌、小調。在蘇中地區有著特色的音調特征和方言旋律。而且其發展時間較長,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蘇中地區號子反映了集體勞作時的場景,是人們在農事勞作或漁獵活動中創作的歌曲。大多采用一呼百應、眾聲合唱或齊唱的方式,具有強大的沖擊力,蘇中地區的小調與號子的不同點在于小調一般會與戲曲、曲藝相結合,帶給人啟示。蘇中地區的山歌表現內容較多,有短小、節奏自由的表現田野勞作的抒情歌謠,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變遷,也有反映現代生活環境和時代風尚的歌曲。三種音樂各具特色。但這些音樂大多沒有和新時代形成良好的聯系。人們對音樂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消費系統,大多是在音樂廳、社區進行表演,沒有與新時代的主流傳播方式相結合[2]。
在旅游途中,人們希望用一定的時間,將這個地區的特色全部了解到,而地方音樂是了解地方歷史的途徑之一,現在很多地區將地方音樂創作成音樂劇,將本地區的文化進行濃縮。讓人們在短時間內記住一個城市,了解文化的最快方法就是人們勞累一天后,在舒適的劇場感受城市的魅力。
(三)運用新媒體,打破時空限制
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播方式不再受制于地區,人們了解一個城市不僅能通過詩句“煙花三月下”,還能通過該地區在網絡上塑造的形象,如突然爆火的哈爾濱,抓住了互聯網的紅利,通過對當地一些特色建筑的拍攝,加上北方文化中“熱情好客”等關鍵詞,一瞬間爆火。后續一些博主對其進行宣傳,構建了穩固、完善的消費系統。大多數旅游產品的品質都源于其文化內涵,應將這些文化內涵進行整合。哈爾濱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持續推出各類旅游活動,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了蘇中地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過互聯網平臺,打造城市IP、開展各類活動,將獨特的文化魅力傳遞給更多消費者。同時,地方特色傳承人可通過自己的網絡賬號,發布一些地方音樂的教學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讓人們通過互聯網,感受不一樣的江南魅力。
(四)挖掘當今熱點,開展特色活動
當今音樂節十分火爆,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音樂節,音樂節由不同的嘉賓進行演唱,給人們帶來不同的音樂風格,在現場音樂活動中音樂節的單體規模較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通過音樂節和文旅結合的方式,將市場流量保留下來,如云南麗江舉辦的生活節,該活動集合音樂演出、雪山度假、自然露營、鄉村公益、創意市集、風土美食、非遺展示7大元素,將在雪山、草地、湖畔、星辰等麗江天然美景的環繞下,打造一次自然與人文的沉浸之旅。在這個音樂節中人們在集市中售賣特色的農產品,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通過對地方音樂文化的深入挖掘,采用傳唱度比較高的歌曲,讓人們參與音樂節的時候有參與感、互動感,同時與地方美食相結合,將地方文化轉化成小小的縮影,展現在一場音樂節中,邀請適合參與的音樂嘉賓,通過嘉賓自帶的流量,吸引一大波觀眾前來游玩。舉辦定期的音樂節有利于地區建立品牌形象。
是蘇中地區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中國大運河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梢酝ㄟ^古城的魅力,圍繞著大運河、歷史遺址等產業,打造屬于自己的IP。蘇中地區可以結合地方音樂中的一些特色因素,古琴形狀的冰箱貼,一些在游玩時的照片做成的文創產品,一些地方特色文字的貼紙等,讓游客在游玩過后,能通過文創產品和這個城市產生一些關聯。
(五)政策引導,推動發展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蘇中地區的音樂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3。
1.提高政策保障質量,拓寬“全局化”視野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音樂在市場上的競爭愈發激烈,音樂文旅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城市憑借音樂和互聯網有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扶持,音樂文旅道路將會舉步維艱,提高政策保障質量便是頭等任務,首先,相關部門要制定一系列的文旅政策并進行完善,加強年輕人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有效建設。其次,相關部門要出臺倡導性文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上的一些中小企業進行投資,為音樂文旅注人新鮮的力量。最后,建立健全音樂文旅法律法規,為未來的文旅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2.注重工作人員的培養,儲備人才
音樂文旅要進一步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建立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發布本地高校的人才招聘,制定對特殊人才的培養計劃,為音樂文旅奠定人才基礎。集思廣益,促進音樂文旅的快速發展,應制定專業培養和綜合培養同步進行的人才培養政策,即培養專家型的文旅人才和綜合型的管理人才,專業型人才要在音樂領域掌握較高的技術文化水平,充分把握音樂文化的主旨,可以創作出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作品,而管理人才就是要對本工作領域的知識進行全面掌握,準確剖析如何促進本土音樂與文化更好地交叉融合。兩者相結合,促進本地區文旅與音樂更好地融合。
三、結束語
近年來,文旅與音樂的問題日漸突出,社會對文旅的關注與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地方音樂文旅產業的發展探索很有必要,音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旅游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在這個競爭加劇的社會中,地方音樂與文旅的發展更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精神富足感,要注重音樂文旅發展,讓人們在旅行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在音樂中感受到蘇中地區的美。平衡好地方音樂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在音樂的世界中,促進蘇中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一然.文旅融合背景下促進非遺音樂藝術與當地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4,(19):100-102.
[2]郭炎冰.數字經濟對文旅產業融合效率的影響機制及空間效應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24.
[3]馬蕾.文旅融合視域下泰山區域民間音樂與旅游演藝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齊魯藝苑,2023,(06):35-39.
(責任編輯:趙靜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