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5-0013-03
一、宋代時代背景
(一)宋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宋代文化豐富多元,士大夫文化鼎盛,呈現出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士大夫和市民文化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宋代文化,其影響著宋代的文學、建筑、家具。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宋代家具形成簡潔、雅致、空靈的新風格,為中國古典家具的巔峰之作——明式家具奠定基礎[1]。錢鐘書先生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是相提并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一都得數到宋代。[2”直至宋朝,坊市制消失,宋政府允許面向大街開店,與民居混雜毗鄰。英國歷史學家伊懋可評價,“這時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會”[3]。宋代科技發展顯著,其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具體體現在家具制造上。
(二)南北宋時期家具發展背景
北宋時期國人的起居方式處在席地而坐與高坐并存的時期。清袁枚《梅園隨筆》卷二十七寫道:“金漆椅,朱髹金漆椅今民間皆用之而宋時極貴,惟皇后用之。”佐證了北宋時期席地而坐較為普遍和椅子類高坐家具使用程度有限[4。南宋是佛教向世俗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在世間的普及程度遠遠超過前朝。在宋代高坐家具普及的過程中,家具類型多樣化,多種家具構件以及結合方式的出現,為滿足不斷擴大的家具規模而更新。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目的
本文聚焦宋代家具的精準還原與復刻研究,旨在依托歷史圖片資料,結合宋代的時代背景、建筑風格及美學特征,構建貼近歷史原貌的宋代家具形制體系,通過器物復刻實現對宋代社會文化圖景的立體呈現,為古代家具研究與文化遺產活化提供新的方法論范式。
(二)研究意義
宋代家具復刻的研究意義融入當時的文化精神與閑淡雅致生活態度,在文化自信提升、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當下,其價值不僅在于保存歷史,更應該以宋代家具復刻為媒介,深入挖掘和理解宋代家具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含義。
三、宋代家具與建筑的關系
宋代家具與建筑聯系緊密,建筑為家具提供結構范式與空間依托,家具借助細節適配強化建筑人文意蘊。
(一)技術體系的同源性
1.框架結構
宋代家具框架構造繼承隋唐工藝而突破,其核心建構理念源自建筑大木作體系。宋代建筑木構技術臻于成熟,以立柱、梁枋、矮柱疊層組合的營造法式,為家具形制革新提供技術支撐。木作技藝深度互滲,匠師轉化建筑構造邏輯,促成家具結構體系革新蛻變。
2.收分側腳
宋代家具形制演進吸納建筑收分、側腳工藝,其轉譯基于北宋建筑標準化成果。李誡《營造法式·總例》構建柱式規范,借“柱徑三分”“柱殺八分”等數學模式,量化立柱視覺張力與結構效能。書中蜀柱營造法以三分法分段,剛柔并濟,形成立體造型范式。
3.束腰造型
宋代家具束腰、高束腰形制是建筑臺基技藝在家具領域的精妙轉譯。以《營造法式》須彌座體系為參照,建筑臺基遵循“疊澀出檐一束腰分層一壺門間柱”三段式邏輯,融結構與裝飾于一體,構建模數體系。束腰層為視覺核心,高度達臺基三分之一,間柱劃分壺門單元,形成富有韻律的視覺美感。
(二)空間布局的統一性
1.建筑空間的家具化
宋代建筑通過“界畫”技法,構建嚴謹的空間秩序體系。宮廷建筑中的“御座”與家具中的“寶座”通過抬高坐面、增加靠背高度來強化等級差異,兩者呈現出同構性設計思維《宋太祖像》中的寶座寬度達110cm,遠超普通座椅,其比例與宮殿開間形成呼應。
2.家具的建筑化表達
宋代建筑中常見的“一明兩暗”的標準化空間構成,使家具類型和擺放方式更加多樣化,催生出基于功能適配性原則的家具配置體系,這種系統性設計思維彰顯宋代建筑與家具在模數化營造體系中的深度耦合。
(三)審美范式的共通性
1.文人意趣的投射
建筑中的“借景”手法與家具的“可移動性”共同打造出“處處皆景”的空間體驗。文人將圈椅置于園林亭榭中,其圓弧形椅背與建筑的月洞門形成虛實相生的視覺效果;竹制家具的廣泛使用則呼應文人對“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追求。
2.色彩與材質的節制
宋代建筑多采用“雅白”“黛青”等素色,家具亦以黑漆、朱漆為主,如南宋《西園雅集圖》中的黑漆畫桌,其色澤與建筑的白墻灰瓦形成雅致對比。這種色彩體系與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哲學思想深度契合。這種從物質顯色到精神象征的系統轉譯,完整呈現理學“格物致知”思想在空間營造中的色譜實踐。
四、宋代家具的美學風格
宋代家具是“以簡為雅、以理為美”的造物哲學,成為中國古典家具從“禮器時代”轉向“用器時代”的關鍵樞紐,這種美學風格的形成既受到宋代理學的影響又與當時的結構工藝和建筑風格有很大關系。
(一)理性美
理學是宋代的顯學,它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吸收且融合佛家、道家的精華,將中國傳統哲思所推崇的“理性”推到頂點。宋代家具的造型和結構從具體的使用需求出發,有節制地使用裝飾構件,呈現出素雅、淡泊的理性美。
(二)情境美
宋代建筑技術高超,建筑樣式多樣,亭臺樓閣和疊山理水共同營造出充滿儒雅意境和自然之趣的空間氛圍。這種情境美是多元而具互動性的,生動有感染力,彰顯宋人“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審美追求。
(三)自然美
宋人追求器物的自然為之,宋代家具用材天然,以木材為主,包括楊木、松木、柏木等軟木,這些木材的紋理、質感和光澤都賦予家具天然之美。宋代還常用藤、竹、石、草等天然材質制作家具,頗有雅趣。
五、宋代家具分類
(一)臥具
宋代的臥具主要包括床和榻。
我國早期的床具有兩層含義,既是坐具,又是臥具。宋代床具延續“專用于睡眠”的功能屬性,其常設圍欄、床柱及帳架,形成獨立寢臥區域。當時的實物床可以在山西大同金代閻德源墓出土的圍子床、小榻床等中找到具體信息。
西漢后期出現“榻”,核心功能是“坐臥兩便”,適用于待客、雅集、讀書等公共或半公共場景,榻的臨時性與開放性使其成為廳堂、書齋中的“多用家具”。榻主要分為箱形結構與框架結構,框架結構又分為圍子榻、板榻和榻屏。
(二)坐具
宋代坐具主要有椅、凳等。
椅作為高坐家具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靠背椅、交椅等,其核心特征為“有靠背且多帶扶手”,既體現人體工程學又融人禮制等級。靠背椅簡潔實用,為宋代常用椅具。交椅常用于宋代詩詞書畫中,既是文人生活寫照,也體現其在宋代物質與精神文化中的雙重價值。
凳是一種無靠背的有足坐具,既可作日常坐具也可置物,凳子的簡約形制反映宋代“重實用輕裝飾”的造物觀,體現社會生活的世俗化傾向。其可分為長凳、方凳、圓凳和月牙凳等。
(三)承具
宋代承具主要有桌、案等。
宋代桌子以多元的類型、精湛的工藝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構建中國古典家具的基本范式,其影響延續至今。宋代桌子可分為框架結構、折疊結構兩種類型。
宋代案具秉持“少即是多”的原理,融功能美學于一體,堪稱家具典范,其案具主要分為箱型結構的承具、足離承面四角較遠的承具、有織物自承面垂至地面或有矮足、近于托盤的承具、供給文人士大夫繪畫與書寫之用的畫案。
(四)皮具
皮具是專門用于儲存物品的家具,包括柜、櫥、箱、匣等形制。其核心功能為收納,同時兼具展示與裝飾功能。由于地域差異,北方多稱“柜”,南方則稱“櫥”,而“箱”與“匣”的區別在于開合方式—箱為上開蓋,匣多為橫拉門或抽屜式。宋代的櫥柜比唐代更簡潔適用,抽屜是新增的重要功能部件。
六、宋代家具復刻
(一)臥具類復刻
《槐蔭消夏圖》描繪了當時文人閑適的日常生活。此涼榻整體采用榫卯結構,光潔而舒適,適合戶外納涼。在復刻涼榻時,復刻材料采用國標《紅木》中紫檀、紅酸枝、黃花梨三種國人喜愛的珍貴硬木,如圖1所示。
(二)坐具類復刻
南宋劉松年繪制的《宮女圖》中描繪了三位女子在后院中休閑取樂之景。此款宋式四面平小方凳線條優美、干凈灑脫。復刻小方凳采用國標《紅木》中紫檀、紅酸枝、黃花梨三種國人喜愛的珍貴硬木,如圖2所示。
圖1涼榻復刻圖
圖2方凳復刻圖

(三)承具類復刻
《聽琴圖》所描繪的是松下撫琴賞曲的情景。此琴桌的桌面平直,帶有冰盤沿,下設膛肚,四腿圓材,前后腿間安裝雙橫長,復刻琴桌時材料同樣采用紫檀、紅酸枝、黃花梨。
七、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利用的文獻資料主要源于宋代的文人筆記、雜記、繪畫、詩詞等史料,家具方面的史料極其豐富,并在此基礎上用圖像資料加以印證,梳理宋代家具的孕育環境、審美意識和典型特征。
(二)圖像學研究法
圖像學能夠突破單一文本的局限性,將繪畫、雕塑、器物紋樣等視覺材料納入研究體系,與文獻典籍形成互文印證,這種“以圖證史”的路徑能有效解決實物缺失的研究困境,構建起多維立體的證據鏈。
(三)聚類分析法
對宋代家具圖例進行歸類分析和系統構建等基礎工作。通過聚類分析厘清宋代家具類別,以形制和功能為線索,進行聚類分類梳理各類別的演變脈絡。
(四)數字復刻法
通過CAD、3DMAX、SU等建模和制圖手段真實呈現家具模型,把圖片考證中的家具形態、構造以及裝飾展現在讀者面前。
八、理論創新與學術價值
(一)設計創新
宋代家具研究著作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重要案例。打破以時為軸的家具史研究,從功能切入剖析宋代人文生活,為當下家具設計提供文化脈絡與創作靈感,實現古為今用,助力文化復興傳承。
(二)傳播創新
數字復刻有利于宋代家具傳播,當下數字技術賦能遺產研究,但反映宋代家具體系及文化、藝術價值的成果尚缺。運用CAD建模、3D掃描、虛擬現實復原等工具重構其工藝美學體系,對拓展與深化宋代家具研究意義非凡。
九、結束語
本文完整記錄宋代家具史及復刻資料,為家具標準化復原與產業化筑牢根基。當前已實現原比例精準復刻,推動其從考古研究邁向應用實踐。未來需借助技術軟件與建模工具,進一步優化細節等比例還原,深化宋代家具活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邵曉峰.宋代家具與建筑的關系探析[J].藝苑,2008,(01):13-19.
[2]邵曉峰.中國宋代家具:研究與圖像集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3]賈冬婷,楊璐.我們為什么愛宋朝:市井、雅集、山水、茶事、書院[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4]夏嵐,袁進東.我國宋式家具歷史地位研究[J].農業考古,2010,(03):336-338.
[5]梁旻.小議《宋史》中的高型家具[J].裝飾,2013.(02):131-132.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