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第8期《鐵軍》雜志發表了曹驊、陳海云的文章《鮮為人知的新四軍海防總隊》。劉昌年讀了此篇文章,有質疑,寫下了《撲朔迷離的“新四軍最早海防部隊\"》,發表于2016年第11期《鐵軍》雜志。本著“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精神,筆者對新四軍海防部隊“鮮為人知”與“撲朔迷離”兩篇奇文作些探究。
一、新四軍海防部隊“鮮為人知”與“撲朔迷離”兩篇奇文
(一)史料來源不可靠
筆者查閱解放軍出版社的《新四軍回憶史料(1)》 (第一師回憶史料)、《新四軍叢書》,南京軍區政治部編研室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新四軍組織發展實錄》,解放軍出版社的《粟裕回憶錄》等新四軍權威史料書籍,均找不到相關史料乃至信息,更不談相當旅級建制的新四軍海防總隊及其旅級主官王維新、謝漢臣的名字。然而翻閱中共大豐區委黨史辦公室編印的《中國人民海軍初創時期海防史跡》《新四軍八路軍海防史跡》兩部內部資料,從中找出黃亞成的《收編國民黨沿海鹽墾實業保安隊與創建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海防總隊》,呂錚的《收編國民黨沿海鹽墾實業保安隊和國民黨海防團》,還有陳永福的《收編國民黨海防團始末》,更有曹驊、陳海云署名的《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海防總隊成立前后》。前三文均沒有注出發表書刊,卻在文末注明“陳海云記錄整理”;除未見陳永福簡介外,口述者均作古,難以考證。第四文與《鮮為人知的新四軍海防總隊》一文大同小異。以上“史料”不可靠之處顯而易見。
(二)史實不可信
“黃文”載:江蘇省實業保安隊海防總隊收編了海匪等“計5個大隊。總隊后來改為團。”而在“總隊”文中“海防總隊,直屬于軍部領導,相當于旅級建制。”至于陳鐵君,資料介紹是1941年初皖南事變中與民運科長夏征農突圍,“3 個月后”抵達鹽城,參加新四軍軍部重建工作,任“軍部教育科科長”,卻不見任“海防總隊政治部主任”。尤其事關部隊創建時間上輕易使用“后”字不妥,系模糊時間概念。
“總隊”文載:劉少奇、陳毅在得知國民黨海防團領導有意接受改編后,便派軍部財經部副部長李人俊同黃亞成與王維新團長聯系,商談收編海防團及部隊改編事宜。讓讀者設身處地想想:“11月7日,劉少奇、黃克誠到達海安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與陳毅、粟裕會唔,商討解決華中地區新四軍、八路軍統一指揮以及建立華中抗日根據地和做好統戰工作等問題。”15日,在劉少奇、陳毅支持下,在海安召開蘇北臨時參政會,選舉韓國鈞為名譽議長、黃逸峰為議長。17日,劉少奇在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劉、陳首長便率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離開海安去鹽城。劉、陳等首長在這段重任在肩、心無旁騖、日理萬機的關鍵時期,當聽說國民黨海防團團長找華中總指揮部聯系接受改編之事,便對收編這個勢單力薄且被我軍擊垮的國民黨海防團興趣較大,在不派員對這個海防團政治素質和投靠動機進行調查研究的情況下,就派軍部財政部副部長李人俊等去商談收編事宜;當談判被逼成“協議”后,又派司令部第二科科長陳鐵君去當政治部主任,似乎不合常情。
據查《新四軍組織發展實錄》中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下轄部隊,沒有“新四軍海防總隊”;新老軍部頁面上都不見“財經部”設置,在軍部部門干部名錄中也找不到“李人俊”的名字,只從1942年年底的第四師兼淮北軍區部委和主官里看到供給部有政委李人俊。那位新派進的“新四軍海防總隊”政治部主任陳鐵君,查《新四軍組織發展實錄》,其實,蘇北指揮部機關司令部下設供給處,江北指揮部機關下設供給部,只見1941年10月開始,陳鐵君在新四軍司令部任第五科科長后任第七科科長。這種事后的任職記載,不能為1940 年年底或1941年初任職做佐證。陳鐵君簡介上也不見任“新四軍海防總隊”政治部主任表述。
(三)結論經不起推敲
“總隊”文本來力圖打造“海防總隊”是新四軍最早的海防部隊的結論,可是卻揭開這支“奇兵”最后的表現和歸宿,令人前后縱觀橫議,原來“總隊”文從史料不可靠、史實不可信,到頭來“國民黨雜牌軍海防團”的結論出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請看史實:
“總隊”文寫道:軍部財經部副部長與“蘇北國民黨雜牌軍海防團”團長談判中,王團長向我黨我軍提出“受編不受調”,尤其要挾稅收“四六分成”,向我方逼成協議。這樣的“新四軍海防總隊”,“收編初期,軍風軍紀得到改善。可是,時間長了,海防總隊有些人匪習難改,欺壓百姓,掠奪民眾錢財,甚至強占有夫之婦為妻或當姨太太。”幾位頭面人物除政治部主任陳鐵君“安全撤離”,其他均為可恥下場:總隊長“王維新被特務大隊副大隊長崇寬劫持,到大中集投奔日軍王維新乘亂脫險”,曹驊、陳海云署名的《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海防總隊成立前后》載:“王維新乘機溜走。”副總隊長“謝漢臣兼任第一大隊長。”“1941年7月下旬日軍占領鹽城后不久,謝漢臣叛變”,當上偽旅長;第二大隊長沈月亭又當上了海匪,后被新四軍消滅;第三大隊長何少章叛變,當上偽團長;特務大隊副大隊長崇寬投奔日軍后被新四軍抓獲后被槍斃。“這時海防總隊只剩下特務大隊”落荒而逃,“適逢新四軍二旅旅長王必成帶領部隊在大中集到裕華間阻擊日偽軍。阻擊勝利后,王必成又指揮部隊乘勝追擊逃敵,攻打大中集,打死打傷剛到大中集落腳的特務大隊數十人,俘獲副大隊長以下上百人,繳獲長短槍百余支。\"\"海防總隊”這支“奇兵”僅“服役”6個月,瓦解告終。
蘇北國民黨雜牌軍海防團從騙人演繹成害己,暴露出叛變、投敵的真面目,而撰稿者也從意想中的結論到意料不到的結局,對于這支“新四軍海防總隊”是否躋身“新四軍建立的最早的海防部隊”,應讓上述“總隊”文原文史實說話吧。
二、“新四軍海防總隊”爭議之處我們的理解
一是陳鐵君任海防總隊政治部主任,在1941年3月應該不可能到位,但新四軍軍部參謀長賴傳珠與陳鐵君聯系很多,有關海防大隊的事,均由陳鐵君辦理是耐人尋味的。
1941年3月之前,陳鐵君在皖南事變之中,還沒有突圍出來。筆者寫過《英雄史詩:袁國平傳》《從瀧江走來:郭猛傳》二書,梳理過新四軍 2000余人突圍情況,陳鐵君開始與夏征農同行,但到鹽城境內陳鐵君早于夏征農。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日記》有記,3月27日記載:“余立金及夏征農已到劉莊。”1941年至1942年,《賴傳珠日記》反映軍部發生“海防大隊”的事務總是陳鐵君去做。
1941年3月15日這一天,賴傳珠就接見新四軍軍部秘書童世杰和陳鐵君科長,和他們談工作。3月16日記載:“上午到政治部談工作,夜找童世杰、陳鐵君談工作。決定各級司令部成立5個科,加強教育與人事工作。”賴傳珠竟然上午在政治部談工作,夜晚就去找陳鐵君談工作。總給人的感覺是海防總隊政治部的工作。
3月21日記載:“初步確定陳鐵君任一師科長,尚待批復。
3月 23日記載:“陳鐵君的工作,移交一、四科。”
3月24日記載:“陳鐵君折回要他去海防大隊工作,爭取土匪任務。”
4月19日:“得悉,李益三已向海邊逃去,要陳科長轉海防大隊捕獲后送來。”此時的陳鐵君是新四軍司令部第五科(教育科)科長,轉任一師科長。
6月10日記載:“寫信致陳科長,告之對土匪收編的指示。”從3月24日日記和本則日記,看來陳鐵君負責收編土匪、海匪的工作,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其源有自”的。
1941年5月26日記載:“午后討論海防大隊的工作。”7月5日記載:“晚與陳鐵君談海防大隊工作問題。”7月7日記載:“開會討論海防大隊及抗大等處的經費問題。”
二是在1940年年末時節有沒有“海防總隊”或“海防大隊”的字眼,回答是肯定的。
同樣是《賴傳珠日記》有記,1940年12月15日賴傳珠說:“派人解決海防大隊等問題”。這是賴傳珠第一次談到“海防大隊”的事項。12月份也是李人俊、黃亞成等人收編國民黨海警團、沿海實業保安隊人員、地址均在大豐。查閱《鹽城市志》(江蘇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有“新四軍蘇中海防總隊”條目:“民國三十年(1941)春,李人俊、陳鐵鈞(注:應為‘君’,下同)、黃亞成等根據新四軍軍部指示,將原國民黨蘇北實業保安總指揮部海防團改編為新四軍蘇中海防總隊。總隊長王維新,政治部主任陳鐵鈞。總隊部駐龍王廟,下轄3個大隊和1個特務連。”至于劉昌年先生說《新四軍組織發展實錄》沒有記載,這有點像新四軍發展史上的“先遣支隊”。但《新四軍組織發展實錄》沒有記載這個“先遣支隊”,顯然這個很短時間存在著的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海防總隊”在史料上也是不見蹤影。
三是關于李人俊不見載于《新四軍組織發展實錄》,但在《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韓建勛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一書“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戰斗序列”(1941年3月),朱毅、李人俊分別為新四軍財經部部長、副部長,副部長后為駱耕漠。
《賴傳珠日記》多次提到新四軍財經部正、副部長朱毅、李人俊,1940年12月26日記載:“要朱、李部長設法購買1萬匹布料,準備明年做夏衣。”12月31日記載:“去電李、朱部長關于經費準備等事項。”這是少有的將李置于朱的前面,可能電話那頭是李接的電話。此時李副部長人在大豐,是有可能去收編、改造實業保安大隊,組建海防大隊的事。1941年1月3日記載:“去電將財政經濟部調鹽城來,另在行政委員會設財務處。”1月6日記載:“朱、李部長今日返東臺。”1月10日記載:“朱、李部長來談房子等問題。”5月8日記載:“小雨。上午開會,由朱、李部長作財政經濟狀況的報告。”6月25日:“上午聽李部長報告蘇中區的情形及稅收工作。”12月1日記載:“詢朱、李部長大中集稅收情況,數月來的經費情況,查后告。”1942年8月16日記載:“早飯后,找李部長來匯報計劃印票子的事。”1942年8月19日《淮海報》,發表了李人俊的文章《論敵偽排斥法幣與我們的對策》,也可佐證問題的關聯性。
三、從蘇北臨委警衛團到蘇中軍區海防大隊
從蘇北臨委警衛團到蘇中海防大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部隊編制和發展的一部分,經歷了從陸地警衛到海上防御的轉變。
從蘇北臨委警衛團到蘇中海防大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部隊編制和發展的一部分,經歷了從陸地警衛到海上防御的轉變。
追根溯源,最初的蘇中軍區海防大隊是從收編蘇北沿海各鹽墾公司保安隊開始的。據陳榮根編著《大豐市軍事志》 (內部資料 2011年7月)介紹:1938年“5月,江蘇省實業保安團指揮張鎮帶領雜牌軍 200余人從阜寧來大中集(鎮)。”“10月,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韓德勤命張鎮收編蘇北沿海各鹽墾公司保安隊,在大中集設立江蘇省實業保安指揮部。張鎮任總指揮,在指揮部內設政訓處、參謀處、軍需處和情報室,下轄3個大隊和海防團。其中第三大隊駐大豐、裕華兩公司,官兵300人。海防團駐泰和公司(現三龍鎮)官兵約600人。”1939年“王維新繼任江蘇省實業保安指揮部總指揮。吳瑛接谷振之任第三大隊大隊長,大隊改稱第三總隊。”1940年“10月,新四軍蘇北行政委員會委派黃亞成收編大豐公司實業保安隊,組成蘇北行政委員會實業保安挺進團(后改稱警衛團),團部駐大中集。”11月,新四軍派李人俊、黃亞成收編江蘇省實業保安指揮部海防團,組成新四軍海防總隊。隊部駐龍王廟(今三龍鎮)。1941年“1月,蘇北實業保安挺進團與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警衛大隊合并,改編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警衛團。”陳如太、陳俊春主編《鹽城市大豐區革命老區發展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介紹: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警衛團“黃亞成任團長,原警衛大隊大隊長彭桂卿任副團長,何振聲任政治處主任。”“1942年初夏,敵偽對蘇中根據地發動第一次海陸聯合大‘掃蕩’。臨委警衛團第五船隊在彭桂卿率領下,由斗龍港裝棉花到南通呂四港,還未來得及靠岸卸貨和上糧上水。粟裕坐小船趕到彭桂卿的指揮船上,命他率船隊立即調頭保護師部后勤機關從海上北撤退,以粉碎敵偽海陸大‘掃蕩’。”
1942年11月5日,粟裕指示由蘇中警衛團參謀長吳福海、政治處副主任何振聲負責組建蘇中海防團。剛建團時只有兩個連,一個是由吳福海從蘇中海防大隊調來的原蘇中警衛團五連,另一個是何振聲從臺北獨立團調來的原蘇中警衛團四連。這兩個連在蘇中警衛團時都從事過海防工作,有海上工作、作戰經歷,是組建海防團的主力連隊。四連連長季世通、指導員薛一衡,五連連長呂錚、指導員吳度,這兩個連都組建于大中集,指戰員大都是大豐人。
華中是國民黨企圖控制的戰略要地。而黃海之濱是華中根據地南北交通的運輸走廊,是華中根據地的生存命脈。1943年11月,新四軍一師兼蘇中軍區決定,將海防團與第四軍分區的海防二、三團合編為蘇中軍區海防縱隊,下轄海防第一、二、三團。陶勇兼任縱隊司令員、四分區政治委員吉洛(姬鵬飛)兼任政委、副司令員吳福海、陸洲舫,參謀長崔德耀,政治部副主任何振聲。第一團由吳福海任團長、何振聲任政治處主任;第二團由孫仲明任團長,柴如奎任政治處主任;第三團由陸洲舫任團長,趙榮森任教導員。
蘇中海防縱隊建立后,開辟了蘇中同蘇北、山東、浙東、上海的海上交通,多次護送地下黨員等經海上出入根據地,還掩護大批知識青年從上海來到蘇北,有的甚至轉往延安。
海防縱隊擁有近百艘木帆船,多次截擊日軍在沿海的運輸船,并將上海等地地下聯絡站集中的各種軍需物資,通過輪船或木船送到敵后根據地,拔除了日偽在沿海的多個據點,多次粉碎日軍艦艇對海防縱隊的進攻,保衛了抗日根據地和沿海漁民的生產。在斗爭最困難的歲月里,根據地的江淮銀行、兵工廠、被服廠和后方醫院等,仍能在黃海上堅持下去。當時,日本東京的《朝日新聞》也報道“華東沿海從連云港起到上海止,有游弋不定的新四軍水兵”,神出鬼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