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組建之初,各支部隊都經歷過長期艱難的游擊戰爭環境,所以普遍存在衛生狀況惡劣、傷病員眾多和醫務人員極度短缺等狀況,加強醫療衛生工作,一時成為新四軍急需解決的問題。軍長葉挺提出:“要抗戰,就要使官兵身強力壯,就要有人力物力的保證。”副軍長項英也指出:建軍必須先建人。一個革命軍人,不僅需要有堅強的革命意志,而且還要有鋼鐵般的身體。因為沒有強健的身體,就不能貫徹斗爭的意志,更不能沖鋒殺敵,決勝疆場。在新四軍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下,新四軍的醫療衛生工作得以迅速發展。軍部駐皖南期間,新四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醫療衛生體系及相關制度,培養了大批醫療衛生人才,極大提高了醫療衛生水平,為部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廣納人才"" 組建機構
延攬專業醫務人才是部隊衛生建設的基礎工作,沈其震就是葉挺為新四軍親自招募的第一名醫務人才。沈其震,湖南長沙人,早年傾向革命,1930年獲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就職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系,后到天津創辦《新醫學》雜志,兼《大公報》醫藥顧問,以行醫為名協助和掩護共產黨地下工作。七七事變后,到上海參加淞滬會戰傷員救護。1937年秋,葉挺由上海赴漢口就任新四軍軍長時,特邀他一同前往,負責籌建新四軍軍醫處。
沈其震抵達漢口后,四處奔走,動員組織醫務技術人員到新四軍工作。12月,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在漢口成立,林可勝任總隊長。林可勝是沈其震早年在協和醫學院從事訪問研究時的指導老師,利用這層關系,沈其震拿到了一份救護總隊名單,從中挑選了上海醫學院畢業的吳之理、鄭逎光、戎和卿等優秀人才,他們成為新四軍軍部最早的一批醫生。隨后,上海醫學院的章央芬,盛京醫科大學的王聿先、宮乃泉、齊仲桓、崔義田等,以及中央高級護士學校畢業生鄭素文、唐求、薛和、薩本祓、趙國寶、程鳳琴、戴錫彤、朱士云、吳啟、蔣智和也相繼到來。1938年2月下旬,以這批醫護人員為骨干,新四軍軍醫處正式成立,沈其震任處長,戴濟民任副處長,下設4個科:醫政科(科長宮乃泉),保健科(科長齊仲桓),材料科(科長吳之理),總務科(科長葉欽和)。
不久,又陸續有從湖南、湖北、上海等地來的醫、護、藥劑人員參加新四軍。到1938年底,新四軍共吸納80多名專業醫護人才,其中不乏中央醫院、仁濟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知名醫療機構的從業者,使新四軍的衛生隊伍從開始就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等級。
軍醫處成立后,便著手組建各支隊的醫療衛生機構。整編初期,集結皖南巖寺的3個支隊中只有第二支隊有少量紅軍時代的醫護人員,第一、三支隊則完全沒有。集結皖西流波?的第四支隊延續了原紅二十八軍的衛生系統,情況稍好,但1200多人的隊伍中也只有5名醫生、2名看護長和10名看護。
通過廣泛組織動員,以招募來的專業醫務人員為基礎,軍部在皖南期間逐步建立完善了新四軍各支隊的軍醫系統組織。每個支隊設軍醫處,配處長、醫務主任及幾名辦事員;各團設衛生隊,配有隊長、政治指導員、醫官(又稱衛生指導員)、司藥、看護員,以及擔架員、炊事員、挑夫、通信員等,約30—50人;各營編有醫官;各連編有看護員。軍部軍醫處還先后派遣專業醫護人員到各支隊擔任技術干部指導工作,提升全軍的整體醫療水平。
切合實際培訓人才
從社會招募人才緩解了新四軍成立之初醫務人員極度短缺的困難,但還不足以解決全軍醫務技術人員數量缺乏問題。且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的紅軍衛生員沒有受過正規培訓,業務水平相對較低,而部隊挺進敵后抗戰,迅速發展壯大,又需要大量醫務技術人員。因此,在努力爭取外援、動員一切有志于抗日的醫護人員參加新四軍的同時,提高現職醫務人員水平,培訓大批新的專業人才,成為滿足部隊需求的關鍵。
1938年4月,軍部軍醫處在巖寺調集原紅軍部分醫務人員和知識青年,采取邊工作邊學習的方法,集中進行培訓。第一期衛生干部訓練班雖然時間較短,培訓人數不多,但初步找到了自己培訓醫務人員的路子。
軍部進駐云嶺后,1939年1月,第二期衛生干部訓練班在云嶺田湖里村正式開學,學員為從軍教導總隊畢業的知識青年,由軍部軍醫處保健科科長楊光兼任該期班主任。
衛生干部訓練班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以培養部隊衛生骨干、提高部隊衛生工作水平為目的。課程內容主要有醫學基礎知識、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戰場救護技術等。政治時事課由軍政治部派人教授,如馮定等;生理解剖學由章央芬教授;細菌學由崔義田教授。除各課教員外,還有實習指導薛和、唐煥玉、趙國寶等。培訓分為兩個部分:課堂授課6個月,到病房及部隊實習2個月。
1939年9月8日,第二期衛生干部訓練班結業,第三期遷至肖家祠堂舉辦,以后繼續辦了第四、五、六期,還辦有化驗訓練班。各指揮部及支隊軍醫處,也相繼開辦了醫訓班。到1940年底,共培訓、輪訓各類醫務技術人員1800余人,提高了部隊衛生醫療水平。
科學規范建設醫院
建設適應戰時需求和醫療水平高的戰時醫院,不僅可以積極有效地收治重傷病員,還能作為全軍醫務技術人員教育培訓和技術提升的重要基地。
1938年8月,軍部移駐涇縣云嶺后,在南堡村建軍部休養所,并于當年底擴建為軍部前方醫院,宮乃泉任院長,內設門診部,內、外科病房,及手術室、化驗室等,有床位170張。同時在小河口建設軍部后方醫院,由崔義田任院長,利用當地祠堂和民房開設門診部和病房,設有手術室、藥房、化驗室和 X 光室。最初后方醫院僅能收容五六十名病人,隨著部隊不斷發展擴大,醫院規模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于是醫院工作人員自己動手,就地取材,又蓋起兩幢“竹子病房”,收治外科、結核病科傷病員,全院病床數達到200余張。1940年初,前、后方醫院在云嶺肖村合并為軍部醫院,由李湘繼任院長,在小河口保留院轄休養所,主要收治肺結核病人。
軍部前、后方醫院雖然條件簡陋,但管理正規化、制度化、科學化,有嚴密的工作制度。如每日定時查房、疑難病癥會診、病歷書寫規范、執行醫囑核對檢查、護士給藥必須見病人服下后方能離去等規定,以及嚴格的早會和交接班制度、嚴格的消毒制度、術后器械和紗布敷料清點制度等。醫院經費不足,許多醫師、護士主動取消特別津貼,只拿普通津貼;器材缺乏,就自己制造簡易消毒鍋爐、手術臺、化驗室用的離心器、孵箱等;藥材不夠,就設法自己生產,自制蒸餾器制作蒸餾水,自配生理鹽水、葡萄糖注射液、酊劑、各種油膏等。
醫院建成后,以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水平吸引了國內外一些著名人士前往參觀訪問,如中國紅十字會總干事長林可勝,國聯衛生專家董秉琦、何鳴九、張語近夫婦等。美國著名進步作家、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曾長期住在南堡村軍醫處,她實地參觀軍部前、后方醫院后,贊嘆道:“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最好的軍隊醫院。我要向全世界宣傳,呼吁他們來支援你們。”她還自己出資幫助軍部建立了淋浴室和滅虱室。
1939年3月,周恩來視察新四軍軍部期間,特意來到離軍部30公里的小河口醫院看望醫務工作者,對醫院的情況表示贊賞。
駐皖南3年期間,軍部前、后方醫院共收治住院病人6000余名,其中治愈、好轉率達82.9%,完成手術1443例。醫院還免費為附近百姓看病治療,僅至1938年底,百姓門診量就達3.5萬人次。
保健在先"" 預防為重
軍部軍醫處組建之初,葉挺就向大家講述北伐戰爭時部隊發生流行病影響戰斗力的教訓,并提出“保健在先”“預防重于治療”的號召。為此,軍醫處專門設立了保健科,積極開展衛生保健工作。
做好衛生保健工作的關鍵之一是在部隊中大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新四軍廣大指戰員多出身農民,文化程度低,衛生防病知識缺乏,又長期處于閉塞的崇山峻嶺、窮鄉僻壤和游擊環境,生活艱苦,衛生條件很差,疥瘡、瘧疾、痢疾、腸炎、感冒、肺結核發病不斷。軍部在皖南時,軍醫處保健科在部隊中廣泛宣講預防天花、霍亂、痢疾、瘧疾等疾病的知識,以及消滅疥瘡的措施,并編印分發衛生小冊子、舉辦衛生演講會。1939年7月,軍部軍醫處在王村、中村、土坑、云嶺先后舉辦了4次衛生教育展覽會,展出各種圖表、宣傳畫、標本、實物,內容豐富,形式生動,除官兵外,還吸引了許多當地群眾,參觀者達1萬多人,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1940年,軍醫處保健科又組織了8次針對部隊炊事員的集中衛生演講會。由副官處派人主持,軍醫處派人主講,課后各管理排長主持討論,演講會上還展出相關衛生圖片,并組織戰士在顯微鏡下觀看蟲卵等。
在開展宣傳教育的同時,軍部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項衛生制度。新四軍集中整編時,即對部隊指戰員提出了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要求,規定每周日衛生大掃除制度,要求各部隊抽時間挑水掃院、挖衛生坑、設土痰盂,葉挺親自帶頭參加。此外,軍醫處先后制定了《軍人衛生守則》《保健員的三大任務》等條例,對部隊各項衛生制度做了明確規定。
與此同時,軍部還實施了開展部隊健康檢查、疫苗接種、推動公筷運動等措施。軍部軍醫處自1938年至1940年,每年均對部隊進行健康檢查,以系統地了解指戰員的健康和體質狀況,發現疾病,及時治療。1939年春,由軍部醫院護士率衛訓班學員組成12個種痘隊,分赴軍部機關和駐地普種牛痘,種痘率80%。提倡制備行軍竹水筒,解決行軍飲水問題,有效控制了傷寒、霍亂的流行。軍部和警衛排實行了分菜制度,對預防當時傳染性強、發病率比較高的肺結核(軍部醫院住院病人死亡的126人中,肺結核病約占三分之一)起了一定作用。
保健工作的積極開展有效地減少和防止了一些普發的疾病,極大提高了部隊健康水平。如1938年,部隊疥瘡發病數約占部隊人數的90%,經過宣傳教育,加強預防,積極治療,至1940年,后方人員中患疥瘡的人員比例只有4%,前方部隊約為8%,成效顯著。
在新四軍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醫療衛生工作始終占據要位、相隨護佑,這為部隊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歷史經驗對我們今天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責任編輯:鄭""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