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沒有千百萬人民的參與和支持,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黨群關系一直都是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其實,早在1936年,劉少奇在《肅清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一文中,就提出“教育我們同志學會領導群眾的藝術”,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鍛煉培養群眾的領袖。劉少奇“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舉一動從人民利益出發,一言一行情系人民群眾,他領導群眾的藝術已經成為崇高的風范,是我們黨員干部應永遠銘記的歷史經驗。
劉少奇認為:“一個好黨員,一個好的領導者的標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況,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1940冬至1941年春,化名胡服的中原局書記劉少奇進駐鹽城西郊的倉頭村搞試點調研,在得知村里的農民都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屋不擋雨的困苦之后,第一時間發動群眾向地主借糧,以解決吃飯問題。并把軍糧加工分配給農戶,一下子解決了全村人的生活困難。之后又在鹽阜區普遍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共產黨新四軍成為人民的大救星,廣大青年踴躍參軍支前,革命武裝迅速擴大。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當作制定政策的方向。在農村,到田頭看莊稼,到農家問溫飽;到礦區,下深井看掘進,進食堂看伙食,是工人農民的貼心人。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劉少奇一生不忘的情懷。他告誡黨員干部能否成為群眾的領袖,完全不是由于法律的規定,不是由于黨的任命,而是由于我們的黨員能夠了解群眾,能夠犧牲自己,最忠實地為群眾的利益而斗爭。要使群眾認定我們黨和同志是他們的領袖,并自愿的去進行決絕的斗爭。我們要以群眾一員的資格,在群眾中出現,提出主張和辦法,使群眾自愿地接受,自動地跟著我們行動,而不是以共產黨員或者自命為領袖的資格去命令和指揮群眾。
劉少奇在領導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時候,就注重在群眾中培養干部,并把他們教育、鍛煉成得到群眾信賴的領袖。那時,華中派干部去當縣長,先不派到縣府,而是先派去做實際的群眾工作,生活工作在群眾之中,工作做好了,在群眾中有了威信,由群眾選他來當縣長,那也就自然成為和群眾有密切關系的領袖。
劉少奇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十分敏銳地指出脫離群眾的危險,而且梳理出脫離群眾的傾向。第一,尾巴主義,自流主義是要脫離人民群眾的。因為尾巴主義落后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群眾前進的原則。第二,命令主義、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等,都是脫離群眾的。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義超過了群眾覺悟的程度,違反了自愿的原則。在群眾沒有認識到要他所做的工作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什么關系的時候,強迫他去做,群眾是不會積極去干的。而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要么損害群眾利益,要么放棄黨對群眾的領導,都是嚴重脫離群眾的傾向。第三,官僚主義越來越多,脫離群眾的危險越來越大。官僚主義是官場通病,不了解群眾的意見,對群眾的生活漠不關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只知道發號施令,不調查,不研究,拒絕群眾的批評,抹殺人民的權利,敗壞黨風黨紀,必須徹底鏟除!
“民心無影又無形,卻是人間定星盤”。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學習劉少奇將一生的全部感情緊緊系于人民,民心向往什么,就朝什么方向去奮斗的情懷,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