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3月24日,在桃紅柳綠、春光明媚的季節里,日本大阪府立淀川工業高校教師金洽潔先生為團長的日本高中生訪華團,一行16人來江蘇省響水縣訪問,受到了響水縣各界的歡迎,我作為當地電視臺記者隨行采訪。
金洽潔先生是江蘇省教育界、旅游界的老朋友,他數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事業。在響水縣舉行的歡迎儀式上,金洽潔先生介紹了他多次來中國訪問的情況和目的,他說:這次來有兩個目的:一是考察希望工程,為中國的希望工程做點事;二是利用一些當年的屠殺事件,對日本的孩子進行歷史教育。金洽潔的話博得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掌聲。
下午,我隨訪華團啟程去小尖鎮田蕩希望小學參觀。2時40分,田蕩希望小學的師生在操場上舉行了中日兩國學生聯歡會。金洽潔代表日本舞鶴市將10萬日元捐給田蕩希望小學;田蕩希望小學校長王禮坤將一本榮譽證書送到金洽潔的手中。短短的聯歡會很快結束了,中日兩國孩子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田蕩希望小學的學生將自己的紅領巾系在了日方孩子的胸前,日方的孩子將一包學習用品贈送給了田蕩希望小學的學生。
金洽潔先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當場揮毫潑墨用中文寫下了“友誼的花開萬里香”八個大字,又一次博得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掌聲。
下午5時30分,我隨日本學生訪華團來到了六套二·六慘案紀念碑前,日本學生看到紀念碑時有些惶恐,見圍上來的鄉親們對他們以禮相待,這才開始不再那么緊張了。鄉文化站的同志介紹了1939 年農歷二月初六這天,日軍對六套小街突然襲擊,屠殺民眾108人,燒傷、殺傷、打傷 79人,使81名婦女失去了丈夫,136名兒童成為孤兒。訪華團中50多歲的老師石沢明代女士“撲通”跪下,趴在地上哭泣。金洽潔和學生們雙手合十,低頭默哀。這時,天空突然下起的小雨仿佛也在寄載著人們的哀思…
1998年3月26日,《鹽阜大眾》報一版刊登了我采寫的現場新聞:《友誼花開萬里香——日本高中生友好訪華團訪問響水見聞》。
銘記歷史,就是要記住那些曾經歷過的苦難與屈辱,以史為鑒,警鐘長鳴。
轉眼27年過去了,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 周年的日子里,想起二·六慘案、想起紀念碑前懺悔的那一幕,我總是在想,中日兩國人民和睦相處,友誼長存,是兩個國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啊!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永遠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