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S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37-0.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浪潮中,幼兒園玩具設計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是文化傳承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科技賦能的巨大壓力。傳統文化作為民族身份認同的根基,其代際傳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元素往往被邊緣化,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因此,亟須通過新的載體和形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兒童的生活中,實現其活態傳承。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兒童的認知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靜態的玩具,而是更傾向于那些能夠與之互動、具有智能化特性的玩具。這一趨勢推動了玩具設計向智能化、交互化方向的演進。如何在玩具設計中融入現代科技,同時又不失其教育價值和文化內涵,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聚焦于3~6歲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探索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在玩具設計中的融合機制。這不僅回應了當前文化自信的戰略需求,也契合了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通過本研究,我們期望能夠為幼兒園玩具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傳統玩具的創新與發展。
一、文獻綜述:融合路徑的多元探索
(一)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化轉譯
在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化轉譯方面,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他們通過符號解構與行為映射的方式,將復雜的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兒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例如,將京劇臉譜簡化為幾何圖案,保留其色彩象征系統,使兒童在玩耍中能夠感受到京劇的獨特魅力;將舞龍動作分解為關節模塊,轉化為可編程機械結構,讓兒童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傳統文化的樂趣[]。然而,這種轉譯過程并非易事。它需要在保持文化辨識度的同時,兼顧兒童的認知負荷。過度抽象可能導致文化失真,而過于復雜則可能讓兒童感到困惑。因此,研究者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使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化轉譯中既不失其本真,又能被兒童所喜愛和接受。
(二)現代科技的三重賦能維度
現代科技為玩具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賦能手段。本研究將其歸納為感知增強、行為反饋和敘事生成三個維度。
1.感知增強
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皮影戲角色突破二維平面,實現三維互動。兒童在觀看皮影戲時,不僅能夠看到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還能夠與其進行互動,從而增強感知體驗。
2.行為反饋
智能傳感器能夠即時捕捉兒童的投擲、揮動等動作,并生成游戲化的數據報告。這種即時反饋機制能夠激發兒童
的興趣和動力,使他們在玩耍中不斷挑戰自我、提升技能。
3.敘事生成
人工智能(AI)算法能夠根據游戲進程動態編織神話故事情節。這種敘事生成方式不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夠根據兒童的喜好和反應進行調整和優化,使每個兒童都能夠享受到獨一無二的游戲體驗。
(三)國內外實踐對比
在國內外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成功的案例。國內方面,故宮文創開發的AR八音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掃描建筑微縮模型,可以觸發歷史場景動畫,使兒童在玩耍中了解故宮的歷史和文化。國際方面,樂高“悟空小俠”系列融合了功夫文化與現代機甲設計,全球銷量突破50萬套,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巨大市場潛力。
然而,國內外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差異。國內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而國外則更注重創新和創意的發揮。這種差異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思路,使我們能夠在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過程中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理論框架:“文化敘事 + 科技交互”模型
基于以上文獻綜述和實踐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文化敘事 + 科技交互”的設計框架。該框架旨在通過文化敘事層和科技交互層的雙重賦能,實現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
技在玩具設計中的深度融合。
(一)文化敘事層設計原則
1.隱喻系統構建
將傳統文化中的隱喻元素融入玩具設計中,如將二十四節氣轉化為玩具模塊溫度感應裝置。立夏模塊遇熱變色,使兒童在玩耍中感受節氣的變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3]
2.儀式行為再造
通過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識別茶具擺放順序,錯誤操作觸發趣味音效提醒。這種儀式行為的再造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兒童在玩耍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3.倫理價值嵌入
通過資源分配游戲傳遞“治水大禹”的協作精神。這種倫理價值的嵌入能夠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在玩耍中學會團結協作、共同面對挑戰。
(二)科技交互層實現路徑
科技交互層是“文化敘事 + 科技交互”設計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玩具與兒童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表1為科技交互層的主要實現路徑。

三、實踐案例與效應分析
(一)智能燈籠玩具系統
智能燈籠玩具系統是本研究的一個典型實踐案例。該系統保留了傳統燈籠的民俗寓意和外觀形態,同時融入了現代科技元素,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1.文化內核
智能燈籠玩具系統保留了“添燈增丁”的民俗寓意,寓意著家庭繁榮和子孫滿堂。同時,它還采用了LED矩陣技術,模擬傳統燈籠的光影變化,營造出溫馨而浪漫的氛圍。
2.科技賦能
智能燈籠玩具系統內置了壓力傳感器,能夠檢測兒童提拉動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據拉力的不同,燈籠的燈光亮度和音樂節奏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為兒童帶來更加豐富的玩耍體驗。
3.教育效應
通過對實驗組兒童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跟蹤觀察,我們發現他們在色彩辨識能力和力度控制能力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其中,色彩辨識能力提高了 23% ,力度控制能力提高了 18% 。這表明智能燈籠玩具系統不僅具有趣味性,還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5
(二)AR舞龍編程套裝
AR舞龍編程套裝是另一個成功的實踐案例。它將傳統舞龍文化與現代編程技術相結合,為兒童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玩耍和學習方式。
1.設計創新
AR舞龍編程套裝將12節龍身模塊化為可編程節點,支持圖形化指令輸入。兒童可以通過拖拽和組合不同的指令模塊,控制龍身的運動軌跡和動作姿態。
2.學習機制
通過AR技術,兒童可以看到虛擬的舞龍形象,并與其進行互動。系統會根據兒童的指令和動作,呈現出不同的舞龍動作和效果。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兒童理解
編程原理和掌握編程技能。
3.市場反饋
AR舞龍編程套裝推出后,受到了幼兒園和家長的熱烈歡迎。首批5000套產品很快被幼兒園采購一空,家長滿意度高達 91.2% 。這表明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前景。
四、融合設計的挑戰與突破
雖然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在幼兒園玩具設計中的融合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本研究針對這些挑戰和困難,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方案。
(一)文化認知門檻
幼兒對“科舉制”等復雜概念理解困難是融合設計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為了降低文化認知門檻,我們可以開發分級敘事系統,通過游戲進度解鎖文化知識點。這樣,兒童可以在玩耍中逐步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認知能力和興趣。
(二)技術安全邊界
電子元件的安全性是融合設計需要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為了確保玩具的安全性,我們可以采用食品級硅膠封裝電路,并通過嚴格的測試標準來驗證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通過10萬次彎折測試來確保電路的穩定性和耐用性。
(三)代際審美差異
教師傾向傳統紋樣,而兒童偏好賽博朋克風格是融合設計中存在的代際審美差異。為了調和這種差異,我們可以推出“皮膚系統”,為同一玩具提供多種視覺方案。這樣,教師和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的玩具外觀,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8]。
五、融合設計的未來趨勢
(一)文化敘事深化
未來玩具設計將更加注重文化敘事的沉浸式體驗。通過精心構建完整的文化敘事體系,使兒童在玩耍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可以設計一款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玩具套裝,兒童通過拼裝地圖板塊、模擬商隊交易、了解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親身體驗古代貿易的艱辛與智慧,從而加深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認識。
(二)科技交互升級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玩具的個性化交互將成為可能。通過收集和分析兒童的游戲數據,玩具能夠實時調整難度和內容,為兒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例如,智能積木能夠根據兒童的拼裝速度和錯誤率,動態生成提示信息,引導兒童逐步解決問題,提高空
間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育功能拓展
融合傳統文化的玩具將更加注重兒童的綜合素質培養。除了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外,還將關注兒童的情感發展、社會交往能力等。例如,可以設計一款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角色扮演玩具,兒童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節日習俗、體驗傳統文化,還能培養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四)環保理念融入
在未來玩具設計中,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貫穿全過程。從材料選擇到生產流程,都將注重環保和可持續性。例如,采用可回收、無毒環保材料制作玩具,通過模塊化設計延長玩具的使用壽命,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兒童創造一個更加綠色、健康的成長環境[10]。
六、結束語
本研究證實,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并非簡單疊加,而是通過認知腳手架構建實現文化意義傳遞。未來研究方向包括:開發基于腦電波的沉浸敘事系統、建立玩具文化負載量評估模型、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玩具數字身份認證中的應用。隨著元宇宙技術發展,具備文化DNA的玩具將成為構建兒童數字身份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李林.民俗元素在兒童文創玩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天工,2024,(22):65-67.
[2]尹棲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玩具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09):123-125.
[3]王婷婷.基于傳統文化體驗的兒童的玩具設計與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21.
[4]吳節.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兒童玩具設計[D].南昌大學,2008.
[5]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薛麗靜.玩具的教育價值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1):22-25.
[7]董占軍.現代玩具設計的材料應用研究[J].裝飾,2009,(03):78-81.
[8]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杞美茹.玩具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研究[J].教育探索,2009,(04):34-37.
[10]周念.幼兒園自制玩教具安全標準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6,(02):45-48.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