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農業生產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推動農業生產進步的核心力量。甘肅省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產區和增產潛力較大的區域[1],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對于糧食的需求也持續增加,但甘肅省地形多樣、氣候復雜,不同區域熱量資源差異較大,部分地區生長季較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產業的發展。早熟玉米品種能夠在較短的生長周期內成熟,不僅能有效規避后期低溫等氣象災害風險,提升種植安全性,還能實現一年多熟,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總產量[2-4]。因此,開展甘肅省早熟玉米品種選育研究,對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以及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指導意義。
亞盛1126是甘肅亞盛種業黃羊河有限責任公司、甘肅亞盛種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亞盛種業集團種子研究院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以自交系LKM43為母本、LKF23為父本選育而成的高產、優質、早熟玉米新品種。2020年在武威市涼州區進行組合初級鑒定試驗,綜合表現突出。2021-2022年連續2年進行組合異地鑒定試驗,綜合表現突出。2023年命名為亞盛1126,并參加甘肅茂隆玉米聯合體早熟組區域試驗。2024年同時參加甘肅省益農玉米試驗聯合體早熟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5年2月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甘審玉 20253016 亞盛1126的選育豐富了甘肅省早熟玉米的品種類型,也為甘肅省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在優質品種的選擇方面提供了新的選項[5。
1品種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
1.1.1母本 母本LKM43生育期121.0d左右,株型半緊湊,葉片寬大型。株高 152cm ,穗位高 55cm 雄穗分枝數5~7個,花絲紫色,花藥黃色,花粉量適中。穗長 17.0cm ,穗粗 5.0cm ,穗行數16行,千粒重342.2g ,果穗筒形,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抗大斑病。
1.1.2父本父本LKF23生育期約115.0d,株型半緊湊,葉片寬大型、呈上沖趨勢。株高 163cm ,穗位高 55cm ,雄穗分枝數3~5個,花藥、花絲分別為黃色和綠色,花粉量較大。穗長 16.0cm ,穗粗 5.0cm ,穗行數16行,千粒重 311.7g ,果穗筒形,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紅軸。抗大斑病和穗腐病。
1.1.3亞盛1126亞盛1126出苗期至成熟期時間為130.4d,比對照品種德美亞3號晚熟
。幼苗葉片和葉緣均為綠色,葉鞘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71.5cm ,穗位高 108.0cm ,成株葉片數19片。莖基綠色,花藥淺紫色,穎殼紫色,花絲綠色。果穗長筒形,穗長 17.4cm ,穗行數16行,行粒數33.8粒,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 37.0g 。
1.2品質分析2024年12月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測定,亞盛1126籽粒容重 742g/L ,含粗淀粉 74.00% 、粗蛋白 8.92% 、粗脂肪 3.87% 、賴氨
酸 0.27% 。
1.3抗性鑒定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2023年甘肅茂隆玉米聯合體早熟組區域試驗和2024年甘肅省益農玉米試驗聯合體早熟組區域試驗的品種進行抗病性鑒定,該品種2023年中抗(MR)腐霉莖腐病,感(S)禾谷鐮孢穗腐病、大斑病、絲黑穗病;2024年高感(HS)腐霉莖腐病,感(S)禾谷鐮孢穗腐病、絲黑穗病、大斑病。
2產量表現
2.1多點鑒定試驗2020年在武威市涼州區進行組合初級鑒定,亞盛1126綜合表現突出,每 667m2 平均產量 764.3kg ,比對照品種德美亞3號增產6.0%;2021-2022 年連續2年在蘭州永登、定西渭源、張掖民樂、平涼靜寧、臨夏州等地進行組合異地鑒定試驗,綜合表現突出,平均產量 721.4kg ,比對照品種德美亞3號增產 5.8% 。
2.2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3年在蘭州市、張掖市、渭源縣、慶陽市、清水縣、臨夏縣等6個試驗點進行甘肅茂隆玉米聯合體早熟組區域試驗,亞盛1126每 667m2 平均產量 653.7kg ,比對照品種德美亞3號增產 5.8% ;2024年在臨夏縣、安定區、民樂縣、永登縣、渭源縣、靜寧縣等6個試驗點參加甘肅省益農玉米試驗聯合體早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858.4kg ,比對照品種德美亞3號增產 8.6% (表1);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756.1kg ,比對照德美亞3號平均增產 7.4% (表2)。2024年參加甘肅省益農玉米試驗聯合體早熟組生產試驗,每 667m2 平均產量 833.2kg ,比對照品種德美亞3號增產 7.4% (表2)。
3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3.1適宜種植區域亞盛1126憑借其獨特的品種特性,適配甘肅省早熟春玉米類型區。該區域涵蓋天水、平涼、慶陽環縣,以及定西、蘭州、白銀、臨夏等地,延伸至武威、張掖、酒泉、金昌,具體海拔在1800~2000m 之間。
3.2播種及田間管理亞盛1126適宜在中上等以上肥力地塊種植,種植密度應嚴格控制在5000株/667m2 左右。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為最佳播種期,建議主要采取地膜覆蓋、平作、大小壟的栽培方式。播種前采用種子包衣劑或進行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和預防苗期病害;播種時采用種肥隔離機進行播種,種肥一般隔離距離 5~7cm ;播種后應及時在土壤墑情適宜時噴施乙草胺、莠去津、異丙甲草胺等藥劑進行苗前封閉除草,如未進行封閉除草或苗前除草失敗,也可以使用煙嘧磺隆、硝磺草酮等藥劑按照相應比例在玉米3~5葉期進行苗后除草。大喇叭口期使用顆粒劑丟心防治玉米螟;拔節期及時追施尿素;中后期加強肥水管理,防止“卡脖旱”,同時注意防治莖基腐病。
表1亞盛1126區域試驗產量表現

表2亞盛1126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表現

3.3及時采收亞盛1126果穗苞葉由翠綠色完全轉變為黃色,且呈現松散狀態,是其成熟的外觀標志之一;從籽粒特征來看,當籽粒硬度顯著增加,乳線完全消失,基部出現黑層時,表明其已達到最佳生理成熟,即為最佳收獲期。收獲后需及時晾曬,當玉米含水量降至 15%~20% 時進行脫粒作業,隨后妥善貯藏,以保證玉米的品質和產量不受影響。
4制種技術要點
4.1隔離條件必須進行嚴格的空間隔離和時間隔離,以防外來花粉干擾,保證種子純度。空間隔離要求所種玉米必須與其他周邊玉米保持 500m 以上的距離,時間隔離要求所種玉米必須與其他周邊玉米的播種時期相差 30d 。
4.2播種及田間管理亞盛1126種植密度在5000株 /667m2 左右。父母本錯期播種,行比為 1:5 。做到重施拔節肥,及時定苗,澆好孕穗水、抽雄水。在苗期、拔節期、抽雄前分次去除雜株,做到干凈、徹底、不留疑似株;抽雄期間嚴格把關,按照成株標準性狀去雜,保證收獲后的籽粒純度。此外,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做好病蟲害防治等相關工作。
4.3適時收獲果穗苞葉由綠色轉變為黃白色,籽粒同步由軟變硬、乳線逐漸消失、基部出現黑層時即達到完全成熟,為最佳收獲時間,可開始收獲。收獲后應及時晾曬,含水量降至 15%~20% 時即可脫粒、保存,以最大程度地保障籽粒的產量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戴景瑞,鄂立柱.我國玉米育種科技創新問題的幾點思考.玉米科學,2010,18(1):1-5
[2]張巧霞,鄭富國,白光庭,奚海航,李霞.早熟玉米新品種亞盛12號選育報告.寒旱農業科學,2024,3(5):422-424
[3]郁萬英,王元生,賈永香.甘肅省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探討.中國種業,2025(5):11-14
[4]李振科,強艷芳,江劍波,何麗群,吳永升,李文,楊名通,馬敏.中早熟玉米新品種先飛達99的選育.中國種業,2025(2):144-145,149
[5]樊廷錄,呂迎春,楊天育,王淑英,王晴,李尚中,趙剛,李興茂.甘肅省糧食生產分析及產能提升戰略構思.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23,41 (4):1-8
(收稿日期: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