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115-05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WANG Yaxuan Wuhan SportsUniversity,Wuhan,Hubei Province,43oO79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carryrichcultural connotations.Integrating them intothephysical education curiculum of colegesand universities is notonlyaneed for 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but alsoan important way to innovate teaching models.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single teaching methods,and insuffcient depth of cultural inheritance.Through the constructionof a diversified and interactive curiculum system,inovative teaching models,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actical platform,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valuation mechanism,itcan promote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and regional culture,enhance students'cultural identity, improve thee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and realize thecreativetransformation and i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ports;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Reg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innovation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面臨新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給予高度重視,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另一方面,當前課程體系與地方文化特色融合不足,難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該研究立足于地域文化視角展開深人探索,嘗試找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創新發展路徑,目的是構建具備鮮明地方特色的體育教學體系,以此提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進而增強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實際效果。
1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融入地域文化的價值意蘊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融人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實踐意義。該文從促進文化傳承、豐富課程內容及增強學生認同感3個維度構建價值體系,深人探討民族傳統體育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內在價值,為課程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1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課程體系,能夠為文化傳承注入新動力。通過專業化課程設置形成文化傳承整體框架,把武術、龍舟、民族健身等傳統體育項目納入教學體系,構建系統項目譜系。課程實施時,借助教學內容數字化重現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脈絡,引導師生共同探究技藝精髓,深入理解民族體育項目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教學實踐環節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開展傳統體育項目示范教學與技藝傳授,讓學生在與大師面對面交流中感受民族體育的獨特魅力[1]。通過課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傳統體育項目調研記錄與創新開發,促使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生命力。同時,設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心,開展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為傳統體育文化科學保護和發展創新提供智力支持。這種多維度傳承模式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高校教育場域得到更系統深入的傳承發展。
1.2豐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把地域文化融入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能為教學內容重構與創新提供廣闊空間。在課程設置方面,打破單一技能訓練模式,構建多元課程體系。該體系融合了傳統體育技藝訓練與文化傳承,教學內容設計注重挖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意蘊,將武術禮儀規范教育融入技術動作訓練當中,還通過民族健身養生功法教學傳遞中華傳統養生智慧。課程模塊涵蓋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開設龍舟競技訓練課程傳承水鄉文化特色,設置民族武術專項課程弘揚地方武術流派風格[2]。教學資源整合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把民間傳統體育競技與節慶活動引入課堂,讓體育教學與地方文化產生深度共鳴。教材編寫融入地方體育文化特色案例,通過典型項目解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體育價值內涵。實踐教學環節結合地方體育賽事與民俗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加深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理解,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的良好教學效果。
1.3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融入地域文化為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提供了重要途徑。教學過程中,通過深人挖掘傳統體育項目背后的文化意蘊,幫助學生建立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情感聯結。在武術教學中融人武德教育,通過習武禮儀規范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武術的精神內核;開展龍舟競技訓練課程時結合端午文化解讀,讓學生在體驗競技魅力中理解傳統節慶文化的深層意義。將民間體育游戲項目作為實踐教學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傳統競技活動增進文化認同;設置地方特色體育社團,鼓勵學生自主開展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在探究與實踐中加深對地方體育文化的認識;組織學生參與地方民俗體育節慶活動,通過現場體驗與互動交流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課程考核注重評價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程度與傳承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傳統體育技藝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融入地域文化的現實困境
當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在融入地域文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通過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文化價值挖掘以及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揭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課程創新模式構建提供現實依據。
2.1 課程設置層面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在系統規劃上存在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課程結構呈現出碎片化傾向,表現為課程模塊分布散亂且缺乏內在聯系,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之間無法形成有效銜接,由此導致教學內容前后重復或者出現斷層。課程內容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律與發展需求,技能教學和文化傳承相脫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擇缺乏整體規劃思路,必修課程里傳統體育內容比重較低,制約了基礎性項目教學效果;選修課程數量有限且開設隨意性較大,未能體現地方特色與文化優勢。從教學目標設定方面看,課程仍然停留在技能訓練層面,對傳統體育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挖掘不夠深人。教學進度安排缺乏連貫性與遞進性,各教學模塊之間關聯度低,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未能依據地方體育特色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導致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與創新動力不足。課程標準制定缺乏科學性與規范性,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規律研究不足,教學要求設置存在不合理現象。地方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率偏低,導致課程同質化傾向嚴重,難以形成特色化育人模式。
2.2 教學實施層面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仍延續傳統的示范講解一學生模仿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明顯不足,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度強調技能訓練,教師習慣采用統一化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個性化的具體需求,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在民族武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大量時間用于動作示范與糾正,對武術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闡釋明顯不足[3]。
傳統體育養生類課程大多以教師口述為主要方式,缺乏情境創設與體驗式教學環節,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傳統養生智慧。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滯后,教學手段較為陳舊,未能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發展與文化背景。實踐教學形式單調,組織方式簡單,缺乏具有創新性與趣味性的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方式單一,過分依賴期末考試與技能達標測試,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文化認知的考察。教學資源開發明顯不足,缺乏系統的數字化教材與在線學習資源,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2.3 評價機制層面
當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在文化內涵傳承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教學過程過度注重動作技術層面的傳授,對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與價值理念挖掘深度不夠。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動作要領與技擊技法的訓練,對武術所體現的中華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的闡釋有限。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文化背景解讀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探究其產生、發展過程中與社會文化的深層聯系。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教學缺乏代表性對當地文化傳統的深度解讀,難以幫助學生理解項目背后所承載的地域文化特征。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合作力度不夠,未能充分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的育人作用,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文化底蘊與生命力。課程設置中對傳統體育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人文精神關注不足,未能形成文化傳承的系統化方案。教學評價體系對文化傳承效果重視不夠,缺乏對學生文化認知與理解程度的科學評估機制。研究隊伍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創新不足,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有待加強。
2.4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現行評價體系存在評價維度單一的問題,過分強調技能達標考核,對學生在傳統體育文化認知、理解與傳承創新方面的表現關注不足。考核標準設置偏重結果性評價,期末考試與技能測試成績占據主導地位,未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與進步程度。評價主體局限于教師單方評價,缺乏學生自評互評機制,且社會評價參與度低,難以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課程考核內容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內涵傳承重視不夠,未將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程度與傳承意識納入考核范疇。評價方式較為僵化,以技能展示與書面測試為主要形式,缺乏實踐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手段。過程性評價體系不健全,對學生參與傳統體育文化活動與創新實踐的考核力度不足。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缺乏科學性[4]。學生成長檔案記錄不完整,未能系統記載學生在傳統體育文化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成長軌跡。評價結果運用不充分,反饋機制不夠完善,難以有效指導教學改進與學生發展。
3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融入地域文化的創新路徑
構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創新模式需從多個維度推進實施(見圖1)。通過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模式創新、評價機制完善和實踐平臺搭建4方面的系統設計,形成完整的課程創新框架,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圖1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創新模式構建圖
3.1構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
3.1.1完善體育課程模塊化設置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模塊化設置要圍繞文化傳承目標進行系統構建。基礎課程模塊將武術基本功訓練融入體育必修課,并設置傳統養生功法項目,以此強化學生對傳統體育技藝的基本掌握,通過發展民族武術段位制教學培養學生技能水平,并結合傳統禮儀規范教育,深化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必修課程注重挖掘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開設龍舟競技訓練課程以傳承水鄉文化,設置民族武術專項課程以弘揚地方武術流派的精神內涵。專項課程模塊深人開發地方傳統體育資源,開設武術禮儀與養生修養課程以培養學生文化素養,通過項目群組合激發學生學習傳統體育的興趣,建立傳統體育文化研究課程拓展學生認知深度,并引導學生探究傳統體育技藝精髓。實踐課程模塊著重突出傳統體育項目應用價值,組織學生參與民俗體育活動,并結合地方賽事開展專項訓練,構建社團活動與課程教學的良性互動機制。創新課程模塊鼓勵學生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創造性改良,探索傳統體育與現代元素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每個課程模塊都設置明確教學目標與考核標準,形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統一的體系[5]。
3.1.2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需充分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構建多元協同教育資源體系。聘請民間藝人擔任客座教師參與課程設計,建立穩定的校外師資隊伍。邀請武術名家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接觸專業武術知識;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進行技藝示范,增進學生對傳統技藝的了解;和地方體育協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引入競賽資源開展專項培訓;組織學生參與傳統體育項自展演活動,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助力學生實踐。依托當地文化館館藏資料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獻資料庫,收集整理相關歷史文獻與圖片資料,以豐富課程教學素材;利用本地體育場館開展專項技能訓練,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在民俗文化園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深入體驗傳統體育文化魅力。設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心,整合校內專家資源開展理論研究,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需求;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將傳統體育項目要領內涵制成微課資源,方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習的主動性與效果;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推動優秀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
3.2創新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
3.2.1推行情境互動式教學方法
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運用情境互動式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武術課程采用禮儀情境教學,通過再現拜師禮儀場景引導學生感悟武德精神內涵,結合武術競技情境培養學生專注力與意志品質。龍舟課程設置仿真訓練場景,模擬端午節賽龍舟氛圍,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體驗水鄉文化魅力;民族健身操教學借助傳統戲曲音樂營造藝術氛圍,融入地方民俗舞蹈元素,使學生在動作練習中感受傳統藝術之美;傳統養生功法教學采用師徒互動模式,通過小組協作練習加深學生對養生智慧的理解,運用角色扮演方式傳授養生理念[6。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傳統武館場景,展示武術發展歷史,引導學生探究武術流派演變規律;民間體育游戲教學融人節慶文化元素,組織學生分組對抗競技,讓學生在游戲互動中領悟傳統文化價值;實踐教學環節采用項目探究法,讓學生深入調查本土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實地考察與訪談提升文化認知。
3.2.2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構建基于傳統體育文化數字資源建設展開,同時集成了包含云端存儲技術在內的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依托智慧教室錄制民族傳統體育精品課程,把武術基本動作要領制作成微課資源呈現,通過三維動畫技術將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演變過程生動展現出來。教師借助智慧教育平臺開展課前預習指導工作,發布龍舟競技訓練視頻以及相關文化資料,學生通過移動終端了解端午文化背景以及龍舟競技規則。課堂教學環節利用體感技術輔助進行武術動作糾正操作,通過智能穿戴設備采集學生運動數據并提供個性化指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在線學習社區開展體育文化探究活動,組建傳統體育項自學習小組進行線上研討并分享學習心得與實踐感悟。傳統養生功法教學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課后借助學習平臺布置拓展任務,鼓勵學生運用新媒體手段記錄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實踐過程,制作短視頻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并發揮其積極作用。建立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庫,整合歷史文獻與圖片資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材內容。
3.3構建多元化實踐育人平臺
3.3.1打造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基地
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基地建設圍繞民族體育項目特點開展專業化布局規劃。在校園內建立武術傳承館,設置傳統武器裝備展示區與技擊訓練場地,配備智能體感設備輔助動作糾正,以營造濃厚的武術文化氛圍;打造龍舟訓練基地,引進專業模擬器材開展陸地訓練,建設體能測試區與團隊協作訓練場,展示水鄉龍舟文化歷史圖文資料[7]。改造傳統體育場館,增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專區,建立傳統健身器械體驗區,融入地方特色體育文化元素進行裝飾;設立非遺傳承工作室,聘請民間藝人定期開展技藝傳授,組織學生參與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研習;建設傳統體育文化展示中心,收集整理地方體育文物與歷史文獻,通過數字化技術還原傳統體育發展歷程。設置民族傳統體育社團活動基地,配備專業教練指導訓練,舉辦校園傳統體育文化節與競技比賽,形成濃郁的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氛圍。通過體育文化基地建設,實現教學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與創新提供實踐平臺。
3.3.2 拓展校外實踐教學渠道
校外實踐教學渠道拓展注重整合地方傳統體育資源優勢。與當地體育協會建立長期教學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加武術進校園活動,邀請武術名家開展技藝傳授。依托民俗文化園開展傳統體育項目考察學習,讓學生深入了解民間體育項自發展歷程,參與民俗體育展演活動。通過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與地方武術館展開合作,安排學生定期參加集中訓練,體驗傳統武術教學方式。結合地方龍舟賽事資源開展專項訓練實踐,學生通過參與龍舟競技比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感受傳統體育文化魅力。建立校地共建實踐基地,引進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邀請非遺傳承人指導學生開展傳統健身項目學習[8]。與地方文化館合作開展傳統體育文化調研,組織學生收集整理民間體育文獻資料,記錄傳統體育項自傳承現狀,組織學生參與地方民俗體育節慶活動。
3.4完善過程導向的評價機制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評價機制的關鍵在于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且聚焦于學生能力提升的全過程。專業技能評價注重考察武術段位水平和動作規范性,借助龍舟競技達標測試檢驗團隊協作能力,運用民族健身操比賽評估項目掌握程度。文化認知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傳統體育項自歷更淵源的理解深度,評估其對民族體育文化內涵的認識水平,考核對傳統體育養生理念的實際掌握情況。學習態度評價關注學生參與傳統體育項目訓練的主動性,考察其在團隊協作中展現的精神風貌,評估其對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意識的強弱程度。通過建立學習檔案記錄學生日常訓練表現,采用課堂觀察量表評估學生課堂參與度,設置階段性技能測試監控學生進步程度。作品評價鼓勵學生運用新媒體手段創作傳統體育文化作品,開展傳統體育項目調研實踐并撰寫體育文化研究報告,全面反映學生在傳統體育文化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成長軌跡。
4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融入地域文化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通過構建多元互動課程體系,創新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完善過程導向評價機制,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綜合素養。高校應持續深化課程資源開發,強化師資隊伍專業水平,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推進數字化教學轉型,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文文,鄭少奇,盧鳳,等.黑龍江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發展[J].高師理科學刊,2025,45(3):86-89.
[2]袁育明.非遺體育項目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價值審視與實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3):37-40,49.
[3]木笑波.麗江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視域下“民族文化概論\"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研究[J].華章,2025(3):30-32.
[4] SONG Q,TANG W.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Revolutionary Culture into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yandPolitics[J].Transactionson ComparativeEducation,2025,7(1):85-94.
[5]董翠婷.“大思政\"視域下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4.
[6]馬菲,毛海燕.國家級非遺武山旋鼓舞融入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32):81-84.
[7]關卓帆,丁偉.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課程的價值、困境及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31):66-70.
[8]陳振亮.地域文化視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優化模式[J].黑河學院學報,2024,15(1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