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086-03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Path ofMass Aerob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Fitness
BAI Xue
Jiangsu College ofNursing,Huaian,Jiangsu Province,223oo5 China [Abstract] Underthebackgroundof thenational fitnesstrategy,thediseminationof mass aerobics faces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resourceallocation (urban-rural diferences,insufficientcoverageofdiferent groups),weak professional guidancecapabilities,andsingleactivitycontentand promotion forms (homogenization,insuffcientdigitalapplication, shallow cultural connotation exploration).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of its dissemination path tofully leverage itscore value inenhancing the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promoting social integration,and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Therefore,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toestablisha hierarchical eventactivitysystemand multiple-scenario promotion models;Itinnovates promotion models,utilizessmart platforms to empower individual exercise,creates a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chain,and strengthens the embedding of health knowledge; It deepens the colaborative mechanism among the government,society,and market,integrates policy resources,stimulates the vita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and explores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s.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se paths,it willpromote the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 mass aerobics, and facilit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Health China strategies.
[Keywords] National fitness;Mass aerobics; Fitness promotion; Dissemination path
大眾健美操作為融合體育、藝術與音樂的綜合健身形式,憑借其適應性廣、趣味性強及健身效果顯著的特點,已成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載體[1]。其在提升國民體質水平、緩解慢性疾病壓力、促進社會交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深入實施,大眾健美操的推廣既面臨政策紅利帶來的歷史機遇,也需應對傳播路徑單一、資源整合不足等現實挑戰[2]。如何構建科學化、系統化的傳播體系,最大化釋放大眾健美操的全民健身價值,是當前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題。
1大眾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核心價值
1.1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關鍵載體
大眾健美操通過多維度干預機制,對國民體質健康產生積極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如下3個方面:首先,在生理機能優化方面,其融合有氧運動與抗阻訓練的特性,可有效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身體成分比例、延緩肌肉骨骼退化,對預防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具有顯著效益。其次,科學健身門檻低。動作編排遵循漸進負荷原則且支持個性化調整,不同體質人群均可找到適宜強度方案,避免高強度運動風險,特別適合作為全民健身人門項目推廣[3]。最后,健康管理延續性強。健美操不受場地器材限制的特性支持居家持續性鍛煉,有助于形成穩定運動習慣,對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體系具有實踐意義。
1.2促進社會融合的精神紐帶
大眾健美操的集體性特征賦予其獨特的社會整合功能。首先,大眾健美操通過團體訓練與展演活動構建社區互動空間。參與者突破年齡、職業背景差異,在協作中建立信任關系,強化社區歸屬感與社會支持網絡。其次,大眾健美操有助于文化認同感培育。融合民族音樂或傳統舞蹈元素的特色創編能激發文化自信;群體展演活動則成為展示地域文化軟實力的窗口,增強參與者的集體榮譽感[4]。最后,大眾健美操具有社會情緒調節功能。團體運動的韻律性與互動性可顯著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其娛樂屬性也有助于釋放生活壓力,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5]
1.3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
大眾健美操的普及對激活體育消費、優化產業結構具有杠桿效應。首先,拉動健身服務需求[6,帶動指導員培訓、健身工作坊、賽事運營等細分領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并促進服務專業化升級。其次,促進衍生消費市場擴容。運動服飾、智能穿戴設備、營養補劑等相關產業隨參與規模擴大獲得增長動力。最后,提升媒體版權價值。高質量線上課程與賽事直播推動內容付費模式發展,加速體育傳媒與健身產業的跨界融合。
2全民健身背景下大眾健美操傳播現狀
2.1資源配置與覆蓋不均衡
當前,大眾健美操的推廣呈現顯著的區域差異性與群體局限性,制約了其全民性特質的充分發揮[8]。其傳播資源的配置與覆蓋存在明顯不均衡。首先,城鄉傳播資源落差顯著。城市社區通常擁有更豐富的傳播渠道,如專業指導員網絡、社區活動信息平臺、線下健身站點;而基層鄉鎮缺乏穩定的專業人才支持與有效的信息傳播和活動組織網絡,導致農村居民難以便捷獲取高質量的健美操信息、指導和參與機會,部分偏遠地區甚至處于傳播盲區。其次,傳播受眾覆蓋存在群體局限。現有傳播活動和內容主要聚焦于中青年女性群體,針對老年人群、男性群體及青少年群體的專屬內容供給和定向傳播不足;面向特殊人群,如慢性病患者、殘障人士的適應性內容開發與傳播渠道尚未有效建立。最后,公共傳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社區健身站點存在活動信息發布不及時、不精準的問題,活動形式與內容未能有效匹配不同人群,如上班族、學生的作息規律與興趣偏好,造成參與積極性不高和資源閑置的矛盾。
2.2專業指導能力薄弱
專業指導力量的薄弱與可達性低,直接影響了大眾健美操傳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首先,基層傳播節點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社區等基層傳播節點,如健身站點負責人、活躍分子普遍缺乏系統的運動科學知識,如運動解剖學、訓練生理學和安全指導能力,導致傳播的信息和示范動作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隱含運動損傷風險[9]。其次,專業人才培養與更新機制不健全。面對健美操技術的迅速進步和健身理念的不斷更新,基層傳播者面臨著缺乏持續且系統的專業培訓渠道的問題。這導致他們在新興編排技巧、多樣化音樂風格的應用以及科學健身知識的掌握上存在滯后現象,難以支撐高質量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最后,專業人才下沉基層的激勵機制缺失。高水平專業人才向基層流動的動力不足,基層指導員社會認可度低、職業發展路徑不明晰,導致專業支持在基層的可及性難以保障,制約了傳播的專業化水平。
2.3內容創新與傳播形式單一
大眾健美操的內容供給與傳播方式尚未突破傳統框架,制約其吸引力與影響力的深度拓展。首先,傳播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吸引力。教學資源多集中于基礎套路,忽視了不同人群的體質差異與興趣偏好,缺乏融合民族元素、地域文化或流行趨勢的特色創編內容,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易引發受眾興趣減退[10]。其次,數字化傳播手段應用不足、體驗不佳。雖有個別線上教學嘗試,但普遍存在平臺交互性弱、個性化服務缺失、用戶體驗不流暢等問題;未能充分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未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內容推送和個性化健身方案。最后,文化內涵與健康價值傳播淺層化。傳播過程多側重動作技能本身,較少深度結合運動營養學、運動心理學等知識進行健康生活方式理念的傳遞;亦未充分闡釋和傳播健美操在促進社會交往、緩解心理壓力、提升生活品質等方面的綜合價值。
3全民健身視域下大眾健美操傳播路徑
3.1構建多層次活動體系
建立覆蓋全域、全人群的健美操活動網絡是推廣基礎,這需要構筑一個立體化、多元化的活動生態圈。首先,完善賽事活動矩陣,形成強有力的驅動引擎。應著力打造層次分明、定位清晰的賽事體系,從社區級的鄰里賽、交流表演賽起步,逐步向上延伸至縣市級的區域聯賽、省級年度賽事,最終構建國家級示范性大賽,形成金字塔結構。在賽事主題方面,應積極拓展垂直細分領域,如精心策劃組織面向中老年群體的廣場健身操友誼賽,激發其參與熱情;為職場人群定制工間操挑戰賽,緩解其工作壓力;為青少年設計校園活力操評比展示活動,促進其全面發展。
其次,深化“三進”工程,確保服務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核心在于精準對接不同環境下的差異化需求,提供適配性強的內容。推進健美操進社區,重點開發便捷易學的居家健身操;進校園則應側重結合體育教學大綱,設計兼具趣味性與鍛煉價值的課間操;進企業需結合辦公室場景,研發利用碎片化時間練習的微操。
最后,創新融合型活動模式,注人新鮮活力與文化內涵。積極探索健美操與其他領域、場景的跨界融合,創造新穎獨特的參與體驗。例如,結合各地旅游文化節慶活動,策劃特色主題健美操快閃或比賽;在藝術展、民俗文化活動現場,設計融入當地非遺元素、傳統音樂風格的創意操表演或體驗課等。
3.2創新科學化推廣模式
首先,構建智慧健身平臺,以數字化賦能個體鍛煉。開發功能集成、操作便捷的專用APP,融合人工智能實時動作捕捉糾錯、基于用戶數據的個性化體能評估、智能化訓練方案生成等關鍵技術,提供專業指導、展示鍛煉效果、定制訓練計劃。平臺支持主流可穿戴設備無縫對接,自動采集監測運動數據,形成閉環管理。
其次,打造融媒體傳播鏈,實現精準高效的品牌觸達。摒棄單一宣傳渠道,構建多元立體傳播矩陣。關鍵在于策劃生產優質內容,制作系列化、主題化的短視頻科普教程,解析動作要點、強調科學方法。
最后,強化健康知識嵌入,將鍛煉行為升華為健康生活方式的構建。推廣的核心不能局限于動作技能傳遞,必須將全面的健康知識深度融人教學體系的每個環節。在課程設計中,要將運動前熱身、運動后拉伸的規范方法,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策略與緊急處理知識,貫穿教學始終。
3.3深化多元主體協同機制
大眾健美操的廣泛傳播與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市場、民眾形成合力,構建共生共榮的發展生態。
首先,整合政策資源,強化政府主導與杠桿作用。充分發揮各級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功能,關鍵在于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優先利用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設立的全民健身專項經費,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城市老舊社區、鄉村地區基層健美操健身站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改善。
其次,推動社會組織聯動賦能,激發社會領域內生動力。明確并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在連接基層、提供專業服務中的樞紐作用。大力支持省市各級健美操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等專業組織與街道、社區、村委深度合作,共同建設面向基層的規范化培訓點、示范教學點,將專業資源精準輸送到需求一線。
最后,探索市場化運作路徑,增強項目自身活力與發展可持續性。在堅持公益屬性的基礎上,適度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多元營收來源。著力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的賽事策劃運營實體,提升賽事組織水平與商業價值。鼓勵企業圍繞大眾健美操項目品牌,開發具有收藏和使用價值的文化創意產品、紀念品,或符合項目特點的功能性運動周邊產品。
4結語
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縱深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大眾健美操作為普惠性健身項目,其價值已超越單純的身體鍛煉層面,并深入至健康促進、社會融合與文化建設的多維空間。通過系統構建活動體系、持續創新推廣模式、全面深化社會協同,可有效突破當前傳播瓶頸。未來,需進一步探索健美操與體醫融合、智慧體育等領域的創新結合點,不斷拓展其服務全民健康的內涵與外延,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盛麗芳,潘彥臣,饒力維,等.舞蹈健美操在林業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以“2023中國大體協健美操與藝術體操分會工作會\"為例[J].林產工業,2024(7):103-104.
[2]張欣,付月華,李昌,等.運動生物化學在競技健美操訓練中的應用[J].塑料工業,2023,51(7):183-184.
[3]才青.全民健身視域下大眾健美操傳播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11):10-12.
[4]袁雯雯,苗峰.新時代背景下大眾健美操的健康促進作用研究[C]//中國班迪協會,澳門體能協會,廣東省體能協會.第十二屆中國體能訓練科學大會論文集(下).滄州師范學院體育系,2024:167-171.
[5]張瑞,姜斌.全民健身視域下健美操運動的推廣發展策略研究[J].拳擊與格斗,2023(3):78-80.
[6]王苗苗.CrossFit訓練體系融入高校健美操訓練的可行性研究[C]//中國智慧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2023智慧城市建設論壇廣州分論壇論文集.西北師范大學,2023:529-530.
[7]趙宏鳳.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改革探尋[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3(12):72-74.
[8]劉建蘋.健身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價值體現及開發利用研究[J].尚舞,2023(10):153-155.
[9]劉文浩.高校健美操運動的普及與發展對策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3(9):110-112.
[10]何獻達,李文濤,覃芳賢.健美操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應用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