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169-0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hysical Training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LI Ru
School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5113oo 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increasinglysignificant trend ofdeclining physical healthamong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has become acritical breakthrough inthereformof physicaleducation teaching incolleges.This paper employs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logicalanalysis to explore thecorevalueof physicaltraining in enhancingcollege students'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muscle strength,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Basedonthecurrent situationof continuous decline inphysical ftness indicators,unhealthylifestyles,and weak healthawarenessandexercise wilingnes among collge students,the paper proposes physical fitnesstrain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reconstructing the physica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eacherand resourcealocation,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building acampus sports culture ecosystem,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ofsports and education,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The aim is to provide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Teaching reform;Personalized training; Digital platform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大學生體測及格率逐年下滑,部分學生甚至難以完成基礎體能項目(如引體向上、長跑)。此現象揭示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性,過度強調專項技能而忽視體能基礎,課程設置未能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體測激勵與評價機制不平衡。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體能訓練重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已成為改革的核心議題[2]。該文從體能訓練的價值、實施路徑及改革方向展開深人探討,旨在為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1體能訓練促進大學生體質發展的核心價值
1.1體質健康的奠基性功能
體能訓練在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3。作為提升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及柔韌素質的系統工程,其科學構建的抗阻訓練與有氧運動協同機制,可系統性增強機體代謝水平[4]。規律性體能訓練不僅能促進能量代謝系統的功能優化,更能顯著提升神經肌肉協同效率,使學生在爆發力與耐力素質方面實現雙向提升。該訓練模式通過提升關節穩定性與動作模式規范性,構建起預防運動損傷的生理性防護機制。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對晝夜節律的調節效應可同步改善睡眠質量與疲勞恢復效能,為高強度認知活動提供必要的生理保障。
1.2心理調適與社會適應效能
從神經內分泌機制層面來看,體能訓練通過激活內源性阿片肽系統,可介導正向情緒調節效應[5]。該生理機制與運動效能感形成的心理強化路徑能夠構成協同效應,有效消解學業壓力引發的負性情緒沉積。團體性訓練項目通過目標協同與角色互補機制,培養責任擔當與共情能力雙重素養,此類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效應可遷移至學術研究及職業發展領域。部分高校實施的整合式訓練方案,將運動干預與心理疏導有機結合,在強化生理機能的同時構建積極心理建構。這種復合干預模式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壓力情境時,展現出穩定心理狀態與提升適應能力的特殊效能。
1.3教育改革的戰略定位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進程中,體能訓練已被確立為素質教育體系的關鍵實施載體。其推動形成的健康第一教育理念[6,系統重構體育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與實踐范式。依托智能化監測平臺與動態評估模型的整合應用,實現了從標準化教學向精準化指導的范式轉型。這種創新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時空邊界,構建了全周期健康管理機制。作為體教融合政策的核心實踐載體,其不僅完善了綜合素質培養標準體系,更創新性搭建專業教育與健康教育協同發展平臺。這種戰略定位既符合高等教育育人規律,又切實回應了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訴求。
2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現狀
2.1體質健康指標持續下降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現整體下滑的趨勢,具體表現在各項體質健康指標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7]。這并非單項指標的下滑,而是涵蓋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協調性等多個方面。學生在體測中的表現普遍不盡如人意,無論是跑步、跳遠,還是引體向上等基礎項目,達標率都遠低于理想水平。這種體質健康指標的持續下降,反映出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的下滑,也預示著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
2.2 生活方式不健康
大學生生活方式不健康是導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8]。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社交媒體等虛擬世界,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同時,不合理的飲食習慣也是一大問題,部分學生偏愛高熱量、高脂肪的快餐和零食,而忽略了對身體有益的蔬菜、水果和蛋白質的攝入。此外,不規律的作息時間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熬夜、睡眠不足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導致了體重增加、視力下降等具體問題,更在潛移默化中侵蝕著大學生的體質健康。
2.3健康意識與鍛煉意愿薄弱
在健康意識方面,部分大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主動鍛煉的意愿和動力。他們往往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人學業、社交和娛樂活動中,而忽視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9]。即使學校提供了豐富的體育課程和鍛煉設施,很多學生仍然選擇逃避或敷衍了事。這種薄弱的健康意識和鍛煉意愿,使得大學生在面對體質健康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體質健康水平[10]
3促進大學生體質提升的體能訓練實施對策
3.1重構體能訓練課程體系
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亟待提升,需通過系統化課程改革構建科學訓練體系。以下從課程體系重構、學段銜接優化兩方面提出改革路徑,并輔以體制機制保障[]
首先,構建三維遞進式體育課程體系。在傳統選項課框架中植入標準化訓練單元,建立三級教學模塊:基礎層通過12周周期性訓練強化心肺功能、肌肉耐力等基礎體能;專項層結合籃球、游泳等項目特性設計爆發力、協調性專項訓練;提升層引入軍事體育、障礙挑戰等復合訓練,運用動態心率監測設備實時反饋訓練效果[12]。同時,融入現代訓練手段,涵蓋TRX懸掛訓練、泡沫軸放松等技術,配套建設運動康復中心提供專業支持。
其次,制訂大中小學五年連貫培養計劃。建立跨學段聯合教研機制,開發體能訓練標準化課程包,實現訓練內容、評價標準、數據追蹤三統一。大學階段打造“理論 + 實踐 + 監測”三維模式:理論層面開設運動生理學、營養配餐等通識課程;實踐層面針對久坐群體設計脊柱靈活性訓練,為肥胖群體開發HIIT高效燃脂課程;監測層面建立數字健康檔案,實施個性化運動處方推送。
最后,完善“校一院一班”三級聯動機制。將體測達標要求納人各專業培養方案,推行體育成績與評獎評優掛鉤制度。建立體質健康數字管理平臺,實現訓練數據實時采集與分析,為課程優化提供依據。尤其要加強功能性訓練體系建設,通過運動康復指導中心提供專業保障,形成“教學一訓練一監測一改善”的完整閉環。
3.2優化師資與資源配置
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充足的資源是提升大學生體質的關鍵支撐,需從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資源配置智能化升級、校內外協同機制創新3個維度共同發力,構建科學高效的體質健康促進系統。
首先,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實施“內培外引\"雙軌戰略。建立體育教師定期輪訓制度,采用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模式,重點強化運動生理學、個性化訓練方案設計及運動損傷防護等核心能力。同步推進體育名師工程,每學期邀請國家隊退役運動員、國家級健身教練開展不少于40課時的專項指導,通過建立專家工作站實現技術傳承。引入校外教練團隊時,須嚴格執行資質審核與教學評估雙機制,采用合作協議明確權責關系,確保教學質量可控。
其次,資源配置采取“硬件 + 軟件 + 生態\"三維升級方案。硬件層面部署生物識別智能訓練設備和物聯網場館管理系統,實時監控 5000m2 運動場館的器械使用負荷;軟件層面開發集成運動數據追蹤、AI處方生成的體質健康管理APP,實現運動干預精準化;在生態層面,鏈接周邊 5km 社區體育設施,構建區域體育資源調度網絡,創新“學分銀行\"制度,將銳動體育城等合作機構的規范訓練時長按1:1.5的比例折算為體育實踐學分。
最后,建立數據驅動的動態管理機制。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年度體育設施使用熱力圖,精準識別單杠、搏擊臺等高頻使用設備的損耗周期,為200萬元/年的設備更新預算提供科學依據。同步設立體育資源管理專員崗,統籌校內外28類體育資源的預約調配,確保場館日均利用率維持在 75% 以上。
3.3創新教學模式與評價機制
為全面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需構建貫穿教育全流程的創新機制,通過教學改革與評價體系優化形成育人合力,實現體質提升與人格塑造的雙重目標[13]。
首先,建立全周期、多層次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學一練一賽\"三位一體培養體系,在課程實施中形成遞進式培養鏈條,課前通過微課實現知識預習,課中開展情境模擬促進技能轉化,課后布置鞏固任務強化習慣養成。同步搭建運動技能等級認證、季度體質挑戰賽等常態化實踐平臺,配合教師運動科學研修工作坊,形成教與學雙向能力提升機制。
其次,實施“過程 + 結果”雙維評價改革。構建包含體能進步幅度( 40% )運動日志 20% 、智能設備數據0 25% )同伴互評 (15% 的量化考核模型,依托智慧體育平臺生成個性化成長曲線。建立分級目標體系,為不同基礎學生設定差異化提升路徑,配套運動先鋒獎學金、“學分銀行\"等激勵政策,形成可累積的成長回報機制。
最后,構建師生協同激勵機制。可將學生體質改善成效按 30% 權重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對連續兩年達標率提升 10% 的教研室給予資源傾斜。同步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使運動表現與評優評獎掛鉤,通過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體質水平與健康素養的協同躍升。
3.4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生態
構建智慧型校園體育文化生態系統是提升大學生體質的重要途徑,需通過制度設計、設施升級、科技賦能與傳播創新形成多維合力,實現體育鍛煉的常態化、數據化與個性化。
首先,以制度性安排夯實運動基礎。推行“陽光體育”計劃,強制學生每日完成 40min 晨練或晚訓,運用運動手環實時采集心率數據,并將考勤結果與學分掛鉤。打造全年12項主題活動體系,春秋學期設置“運動黃金月”,融合奧運冠軍直播教學、校際聯賽、體質測試挑戰賽等特色項目,配套體育獎學金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其次,以智能化設施重塑運動場景。升級夜間照明球場與 24h 自助健身艙,部署具備體態分析功能的智能鏡面設備。通過運動校園公眾號推送定制訓練方案,在短視瀕平臺開展燃燒卡路里挑戰賽。建立學生運動健康電子檔案,每月發布體質分析報告,將體能測試成績納人評優體系,構建“測量一反饋—改進\"閉環管理。
最后,以沉浸式傳播激活運動生態。打造“三微三端三屏”立體傳播矩陣,在教學區布設互動體能測試站,食堂電子餐盤顯示食物熱量消耗值。開發“運動銀行”小程序實現鍛煉積分兌換,運用AI運動教練生成個性化方案。通過智能運動手環、虛擬積分商城、大數據報告等載體,形成覆蓋行為引導、即時反饋、榮譽激勵的全鏈條健康干預體系。
3.5推動體教融合與科技賦能
在全面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探索中,體教融合與科技賦能已成為兩大核心驅動力。二者通過創新育人模式和智能化手段,共同構建起科學化、系統化的體質促進體系,為破解大學生運動參與度低、健康管理意識薄弱等問題提供了有效路徑[14]。
首先,體教融合通過重構體育教育生態實現育人目標升級。高校以政策為引領,著力打造“體育 + 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將體能訓練與心理素質培養深度融合。具體實踐中,定向越野、橄欖球等團隊型運動項目的設置,使學生在突破體能極限時同步強化責任意識與集體凝聚力;攀巖、障礙跑等挑戰性課程則通過模擬真實挫折場景,培養學生抗壓能力與心理韌性。此外,通過創新性的課堂設計,將運動情緒管理、挫折應對等心理輔導模塊有機嵌入體育教學,幫助學生在提升心肺功能與肌肉力量的過程中,逐步構建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
其次,科技賦能為健康管理注入精準化、趣味化的創新動能。物聯網技術支撐的校園智能監測網絡,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追蹤心率、血氧等生理指標,形成動態更新的個體健康畫像。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個性化方案制訂,能夠綜合考量學生體能基礎、運動偏好等多元參數,輸出包含訓練強度、恢復周期等要素的定制化運動處方。在實踐層面,VR技術創造的沉浸式運動場景、運動社交APP開發的虛擬勛章體系與數據可視化功能,成功將傳統訓練轉化為趣味游戲,如通過虛擬登山完成有氧訓練、借助跨校聯賽激發競爭熱情,有效破解了學生運動參與持續性不足的難題。
最后,兩大體系的協同運作形成了良性促進閉環。體教融合從教育本源塑造運動價值認知,科技手段則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參與門檻,二者的有機結合既保障了體質提升的科學性,又通過即時反饋與互動機制持續激活了內生動力。這種生理機能強化與健康行為養成的雙向賦能,為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可持續提升提供了堅實保障。
4結語
當前高校體能訓練需從機制改革入手,通過課程重構、師資優化、評價創新等路徑,實現從技能導向向健康導向的轉變。科學化、系統化的體能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同時也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的驅動力。高校通過技術創新、課程重構與政策協同,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能教育體系,為我國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提供持續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任玉慶,史曙生,潘月紅.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教學包容性發展:邏輯、框架與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5,44(2):45-51,58.
[2]曾理,韓星蕊.數字技術對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驗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4,43(12):201-205,247.
[3]陳佳男.體育強國理念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策略[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10):1522-1523.
[4]劉博,陳文佳,楊文禮.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能訓練課開展的價值、阻礙與對策[J].體育科技,2024,45(3):95-96,103.
[5]奇鋒,李筍南,趙夢楠,等.基于CiteSpace的大學生體能訓練的熱點與趨勢[J].新體育,2024(8):98-100.
[6]王晟.功能性體能訓練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視野,2023(13):121-123.
[7]陳華澤.不同訓練方式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弱勢項目的影響研究——以貴州大學為例[D].貴陽:貴州大學,2023.
[8]劉妮娜.身體功能訓練促進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作用研究[J].運動與健康,2023,2(2):105-107.
[9]聶逸超.功能性訓練對大學生男子手球運動員身體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23.
[10]張薇.綜合體能訓練模式對女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實驗[J].新體育,2022(24):87-89.
[11]高振興.大學生專項化階段體能訓練方法探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19):163-166.
[12]王陽.功能性體能訓練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4):120-121,124.
[13]熊沖.高校體質測試的意義及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5):67-69.
[14]胡精超,王莉.綜合體能訓練課模式干預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實證研究[J].田徑,2021(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