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8日,隨著挖土機的轟鳴聲,山野的寂靜被打破,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16個引進的風電場項目之一的班竹鐵礦風電場項目正式進場施工。
這是正安縣自前已進場施工的第3個風電場項目。作為氣能、風能、光能資源富集的縣域,近年來,正安縣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引領下,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大力推進16個風電場項目的建設工作,讓“高顏值”生態轉化為“高產值”經濟,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班竹鐵礦風電場項目總投資約5.36億元,規劃建設20臺5MW風機,總裝機容量為100MW。”在施工現場,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班竹鐵礦風電場項目全容量投產后,每年能提供清潔能源電量1.75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4萬余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需求。
此外,班竹鐵礦風電場項目與火電相比,年均可節約標煤5.5萬噸,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50萬噸、二氧化硫4532噸、氮氧化合物2257噸,周期內創造稅收約5800萬元,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綠色動力。
新項目施工忙,舊項目也穩步推進。作為正安縣第一批實施的風電場項目,正安天樓山風電場和市坪風電場項目自2023年11月正式進場施工以來,都在不斷刷新進度條。
走進海拔1500米以上的正安縣天樓山風電場項目,耳邊響起主變壓器的嗡鳴聲,只見95米長的風電葉片在勁風的推動下,劃出一道道銀弧,一度度“綠電”也隨之注入南方電網。
“自2024年12月23日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以來,天樓山風電場項目已有7臺機組并網發電,截至目前,發電量已完成了1200萬千瓦時,產值約420萬元,創造稅收約55萬元。”國能正安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陳永祥說。
記者了解到,天樓山風電場項目共有16臺5MW、3臺6.25MW的風機,總投資約5.8億元,總裝機容量為98.75MW。預計2025年11月全部建成并網后,每年能提供清潔能源電量2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15萬余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需求,與火電相比,年均可節約標煤5.8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8.27萬噸、二氧化硫0.23萬噸、氮氧化合物0.05萬噸、煙塵0.78萬噸。屆時,正安縣風電產業將邁上新臺階。
與天樓山風電場項目相距不遠的市坪風電場項目同樣進展迅速,目前已有6臺5MW機組并網發電,發電量已達200萬千瓦時,創造產值約70萬元,稅收約8萬元。
作為綠色清潔能源,風電項目在促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增加稅收方面意義重大,建設過程中也為當地老百姓拓寬了就業渠道,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市坪風電場項目進場施工以來,用工高峰期每天可提供300個當地務工崗位,截至目前,已發放勞務工資200余萬元。”市坪鄉副鄉長萬琦說。
據了解,正安縣雖然氣能、風能、光能儲備量豐富,但是要建設風電場仍需滿足諸多條件。
“不是所有有風的地方都能建風電場。”陳永祥說,風電場選址前,他們對正安縣全域風能資源豐富的鄉鎮均進行了一年的測風監測和微觀選址,最終數據呈現,中觀鎮天樓山年平均風速達5.33米/秒,是全縣風速監測的最高值,當風速達3米/秒以上時,風機就可以切入風速投運。

目前,正安縣16個風電場項目,除正在施工的3個外,都在進行前期的測風監測和微觀選址中。
據介紹,第一批建設的天樓山和市坪風電場項目計劃于2025年11月全容量投產,屆時,每年能提供清潔能源電量3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20余萬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需求,與火電相比,年均可節約標煤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9萬噸、二氧化硫0.29萬噸、氮氧化合物約0.1萬噸,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綠色動力。同時,可實現產值約1億元,稅收可達1300萬元左右。
風電場項目的落地實施,是正安縣積極響應國家低碳環保的號召,將生態環境“高顏值”轉化為經濟發展“高產值”,化資源勢能為產業發展動能,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的重要嘗試。
近年來,正安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僅培育了以風能開發利用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還大力培育了以頁巖氣勘探開發利用為重點的能礦產業、以衛浴為重點的鋁及鋁制品加工產業,不斷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推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風口”產業逐步落戶正安,為正安縣探索出一條生態富民的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