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市符號塑造成為城市建設的熱門話題,打造讓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符號對城市的整體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目前一些城市面臨城市品牌定位不清晰、宣傳內容同質化等尷尬處境。現從凝練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產業、構建城市品牌三方面,提出城市符號的發展模式,闡釋城市符號的塑造機制,以期為我國城市文化的豐富和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依據。
凝練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建構過程。從城市宣傳的角度來講,城市需要借助一些傳播媒介與傳播手段,對城市形象進行加工宣傳,使其在大眾心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印象,經過一系列的推廣與營銷,使城市具備較強的軟實力與競爭力,實現城市文化的資本化收益,完成城市文化資本的建構以及城市符號的塑造。
形成城市文化價值與實現價值轉換
一般而言,商品價值通過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呈現,而城市文化價值的構成遠不止于此。在某種程度上,城市文化資本價值具有歷史性、群體性、主觀性、即時性。城市文化資本的形態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變遷與文化重構的特征,因此,城市文化價值的形成,需要經過精心的人為設計與建構,才能夠顯現出獨特的品位與品質。一座城市要想打造有價值的城市文化,需要立足當地的政治、經濟、地理、歷史、文化等背景條件,明確城市定位,精心設計運作,再加以科學、創新實踐,才有可能具有城市文化資本屬性。否則,城市文化資本的創造,以及具體條件下轉化為經濟資本的路徑將難以存在。因此,城市形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整合城市資源、提升城市形象、確立城市特色、用好城市品牌等手段,進行創新創意設計。可以說,“城市文化資本”的運作,貫穿了城市經營的全過程。
例如,冬季爆火的哈爾濱,相關管理部門就是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建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在整合城市資源方面,《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若干措施》中指出,保護好哈爾濱漁獵特色的金源文化、中西交融特色的城市文化、寒地特色的冰雪文化和革命歷史特色的紅色文化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文化價值的城市資源。這也表明,城市做好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利用,更能發揮特色文化優勢,賦能城市發展。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通過哈爾濱城市文旅局官方賬號發布、當地文旅負責人發言等方式,制作宣傳視頻,傳播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公信力;發布當地人民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等正面新聞,吸引大眾眼球,贏得外地人好感;在地下通道鋪設地毯、給扶手穿“大衣”等,為游客出行安全考慮,讓游客感受到東北的真誠。在確立城市特色方面,哈爾濱持續發揮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索菲亞景區等標志性建筑符號的特色,在打造冰雪大世界的過程中及時宣傳、提早謀劃,在索菲亞廣場開設溫暖驛站,讓游客感受這座城市的用心,哈爾濱的“地方特色+暖心舉動”贏得大眾贊譽。在用好城市品牌方面,哈爾濱現有城市品牌如“音樂之城”“冰雪節”“濕地城市”等,在此基礎上,不斷挖掘文旅品牌、生態品牌、農業品牌,創新城市表達,塑造哈爾濱特色,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因此,各城市要從不同方面精心打造文化資本,實現文化資本價值轉換,為塑造城市符號助力。
建構城市文化資本的核心體系
建構城市文化資本需要具備整體意識。第一,提出城市文化發展理念,確立城市發展愿景。將城市發展精神內核根植于市民的身心,充分發揮市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居民從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消費生產等各方面進行配合,確立城市發展的靈魂。第二,打造城市的視覺景觀,提出城市景觀符號體系塑造戰略。將城市的“物理線條”與“精神內核”有機結合,把城市雕塑、城市色彩、城市家具、城市綠化、城市建筑等作為城市特色進行宣傳,加深大眾印象,最終形成城市符號代表,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紅墻、北京彩虹門、國家體育場等,這些特有的視覺景觀,都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大眾對北京這座城市的理解,使大眾對北京的印象評價是古都之城、政治之都、紅色中心等,這就是文化浸潤的力量。第三,經過一系列的推廣宣傳,將城市文化資源向城市旅游資源、城市經濟資源轉換。例如,貴州臺江“村BA”獲得大眾關注之后,臺江縣政府相關部門立刻作出反應,將體育熱度鏈接旅游,打造文、體、旅、農融合產業,以賽助旅、以賽興城,助力鄉村振興。“甜野男孩”丁真走紅網絡之后,甘孜文旅局迅速抓住契機,與丁真一起宣傳當地景點,從而帶動甘孜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因此,眾多城市可以通過確定理念、打造景觀、宣傳推廣等方式,形成特色城市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資本轉換。
提升城市產業
城市符號是品牌經濟、旅游經濟、創意經濟的綜合提升。符號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基本不消耗自然資源,高度節能、高度環保,本質是一種廣義的循環經濟。城市通過大力發展符號經濟,開發本土文化中獨特的資源,提升符號含金量,提高文化附加值,多角度、寬領域、深層次地開挖文化產業,創造相關的衍生產業,打造獨具魅力的產業鏈,擴大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游客等,推動城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可以說,以符號經濟為基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強市的手段,更是城市復興的重要戰略選擇,是城市發展的新型道路。
加快城市產業布局與發展特色
為保證城市符號能為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需要不斷促進城市符號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適宜的外部環境。因此,提升城市特色產業競爭力,有助于城市綜合實力的提高。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產業創新度高,形成人才聚集、資金雄厚、互聯網發展迅速的局面;沿海地區城市產業開放度高,形成交通發達、地域優勢明顯的局面;海南、福建等地的城市產業生態良好,形成旅游業、服務業發展度高的局面。所以,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城市產業發展政策,加快城市產業布局與特色發展,增強管理地域內外的連接性、開放性,抓住城市轉型機遇,通過各種機制吸引資源,進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適宜的外部環境。
通過城市產業的快速發展,鏈接大眾文化發展需求,刺激城市的文化市場迅速擴大,有助于形成規模性的文化產業。例如,云南省阿者科村等鄉村將文化與農業相融合,與旅游融合,形成了特色的鄉村文旅產業,讓大眾對阿者科村的哈尼族文化理解更深,也能夠體驗到秧草手編、哈尼古歌等當地特色活動。杭州市將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動了高端人才、新興技術、大量資金等資源的聚集,讓杭州的城市符號數量不斷增多,如大廠云集、網紅之都等。因此,城市根據不同的發展狀態,選擇不同的方式推動文化資源發展,最終促使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實現文化產業繁榮,有利于更好地塑造城市符號。
發展城市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產業也是符號產業,加快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城市符號的建設。
第一,大力注重人才培養。目前,針對我國文化創意人才嚴重短缺、結構不合理和缺乏高端復合型人才等現狀,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出臺一系列的獎勵機制和優惠政策,吸引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留駐城市,也可以出臺針對本地產業發展相關、層次相近的政策,真正做到高效釋放人才活力,如楊超越、李佳琦以特殊人才落戶上海,展示出上海的人才引進政策多樣化,對文化創意工作者、互聯網人才的鼓勵與歡迎。同時,城市要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真正實現文化創新發展,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由“制造”向“創造”“智造”的轉變。
第二,推動創意產業園建設,形成集群化的空間發展格局。可以規范園區相關政策,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優化園區各類資源;設立專項部門與發展基金,給予創意人員、團隊、公司優惠補貼,降低創新創業成本,為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創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投融資環境;促進文化產業園區內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有效地實施宏觀調控,便于文化企業抓住發展機遇,有政策保護地克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第三,國際化站位。城市管理者必須樹立全球化發展的戰略意識,在文化產業本土發展態勢良好的基礎上,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參與國際競爭。同時,鼓勵本土城市品牌與國際知名文化創意企業、專家合作,加速技術提升,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例如,義烏商品走上國際、黑河早市擺攤大媽人均俄語六級、各大品牌聯名等,都是文化出口的一種形式。城市文化產業的形成也是城市符號產生、形成與消費的過程,因此,發展創意產業對城市而言尤為重要。
打造城市品牌
自營銷學的品牌理論被引入城市研究領域以來,逐漸提煉出了城市品牌的概念。城市品牌是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它讓城市從一個行政區域,成為一個巨大的商品。城市之間為吸引投資、游客、人才等各種資源,競爭更加激烈。城市形象的提升不再停留在美化市容層面,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經濟發展、科研創新、生態保護、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提高。
關于城市品牌的塑造,需要圍繞自身特色與優勢展開。例如,想到浪漫之都,大眾會聯想到巴黎,提到水上之城,大眾會想到威尼斯,提到瓷都,不自覺就會想到景德鎮,這就是城市管理者發揮城市特點所塑造出來的城市品牌。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利用差異化定位,從而構建城市品牌特色。而城市品牌內涵的豐富與發展,也能提煉為城市特色符號,促進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
實現城市品牌的現實意義
城市品牌的建立能夠推動城市各領域的發展。建立城市品牌有利于促進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的聚集,對城市的經濟提升、政治表現、文化發展是無形推動。
從城市發展角度看,良好的城市品牌會吸引大眾關注,城市的人口、資金流動速度加快,城市的管理水平、人口素質、交通資源等也會隨之提升,眾多新興的旅游城市都證明了這點。
從城市管理角度看,城市品牌構建需要更多關注城市定位、發展、轉型,為建立特色的城市品牌,政府部門將更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資源,規范城市活動。
從城市人口素質角度看,城市品牌建立有助于增強市民的參與意識,凝聚市民力量,營造人人為城市發展作貢獻的良好狀態。例如,近兩年爆火的東北城市,東北人民自發接送南方游客,主動調整溝通方式,用柔和的語氣對游客說話,讓大眾看到東北人民熱情好客、豪爽熱情又可愛的性格,更加豐富了東北的城市形象。天津的“跳水大爺”把天津獅子林橋跳成“網紅”景點,讓大眾看到天津人民幽默風趣、善于言談的性格特點。城市的快速發展讓市民的包容度、責任感進一步增強。
從交通資源角度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城市快速崛起要打造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以供城市的各種資源運輸和人員流動。例如,淄博燒烤爆火之后,相關部門立刻開通鐵路、公交旅游專線,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進一步吸引了更多游客去淄博旅游。
打造城市品牌的路徑
打造城市品牌有助于城市符號的塑造。
首先,打造城市品牌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內涵,找準城市品牌理念。城市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創建城市品牌,能夠將城市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又使城市品牌更有深度。有的城市在快速推進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重“硬件”輕“軟件”,導致人文精神流失。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要注重新型城市內涵的培育,深度挖掘城市精神,增加城市品牌附加值,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深植入城市發展中。
其次,加大廣告的投放力度,擴大城市宣傳的范圍。產品品牌的宣傳需要進行廣告投放,以此增加曝光度,城市品牌影響力的擴大也需要廣告的助力。在城市的廣告宣傳中,應考慮多渠道、多方位宣傳城市形象,凸顯現代語境下城市群品牌的個性特征和傳統張力。在宣傳渠道上,可以在戶外媒體如地鐵、樓宇、公交站等地點投放城市宣傳片,也可以在新興媒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開設官方賬號,采用大眾喜歡的方式制作熱門宣傳視頻。在宣傳方位上,利用不同的宣傳手段創新宣傳內容,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宣傳城市特色。
再次,差異化品牌定位,突出城市的個性特征。我國許多城市特色存在同質化現象,強調傳統與現代融合,與世界文化接軌,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等,這樣的城市品牌定位很難使得居民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傳播城市形象,需要汲取歷史和文化的營養,突出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軌跡,多層次、多角度地詮釋城市的文化和風采。
最后,建立城市品牌視覺形象。可以將城市著名歷史文化景點、知名企業、經典大型特色傳統活動等作為重點進行宣傳,形成城市品牌符號,如北京故宮、萬里長城、河南胖東來、云南潑水節等,已經成為城市的經典品牌,其他城市也可以進行借鑒,深度挖掘此類品牌,提煉城市品牌符號。
近年來,中國的城市符號塑造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城市符號的發展和興起也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思考。在借鑒成功案例的同時,更需要來自本土的切實行動與突破。應該合理利用和發揮城市符號的作用,以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撐動力,豐富城市文化的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的興起,實現城市品質提升,形成特色城市品牌,使我國城市脫穎而出,從而推動城市各個領域的產業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