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世紀60到70年代,電影《軍墾戰歌》插曲《邊疆處處賽江南》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激昂旋律成為時代象征。該作品不僅融入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兵團精神,也繼承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在國家和教育部大力支持新時代美育工作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感知一解惑一育德一引善”四階模型,以期有效貫通審美體驗與價值內化,為文化潤疆工程提供“聽得進、悟得透、傳得開”的美育新范式。
在新時代美育體系建設進程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高等教育階段應通過公共藝術課程實現“強化文化主體意識、提升審美與人文素養、培育創新能力”的三維育人目標,這一政策導向在新疆呈現了特殊的實踐語境。文化潤疆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新疆高校美育突破傳統“文化輸血”模式,探索以價值共生為核心的文化治理新范式。在此背景下,紅色音樂經典以其獨特的意識形態屬性與藝術審美價值,為構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美育體系提供了重要載體。
《邊疆處處賽江南》作為新疆題材音樂創作的典范,在新疆高校美育場域中展現出特殊的教學適配性。首先,其“易學易傳”的旋律特征與多民族音樂元素交融的創作技法,充分融入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體系;其次,歌曲通過“邊疆江南”的意象構建,實現了以美感知、以美解惑、以美育德、以美導善的復合教育功能。這種藝術文本與教育實踐的深度互文,不僅為新時代新疆高校美育創新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樣本,更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辟了新型審美化路徑。
以美感知:激活音樂張力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揭示的“感性沖動一形式沖動一游戲沖動”認知鏈為當代美育提供了重要啟示:審美感知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初始界面,具有先于理性判斷的奠基性價值。在新疆這一多民族聚居地區,音樂審美感知承擔著三重特殊使命。其一,作為跨文化理解的“解碼器”,通過聲音符號破譯不同民族的審美密碼;其二,作為地域認同的“黏合劑”,將新疆山河的聽覺意象轉化為情感歸屬的具身記憶;其三,作為價值引導的“預處理器”,為后續道德判斷儲備感性經驗。
《邊疆處處賽江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音樂創作的典范文本,其音樂形態的深層結構蘊含著跨文化交融的審美基質。歌曲的前奏展現出極具張力的跨地域對話,河南榔子唱腔的旋法特征與新疆手鼓的節拍交相融匯,恰如其分地映射了屯墾戍邊的集體記憶,既再現了支邊青年“踏歌出玉門”的歷史圖景,又構建了多民族共建新疆的現代性敘事。
歌曲A樂段兩個樂句通過動機材料的對比性發展,構建了獨特的空間敘事結構。首樂句以級進為主的婉轉音型構成江南水鄉的婉約意象,次樂句則通過四度跳進、音程擴展,形成具有遼闊感的開放性旋律結構。這種基于同一動機材料對比性展開的樂句,為“邊疆何以賽江南”的命題提供了多重闡釋維度,奠定了全曲在音高組織與情感表達層面的辯證性結構基礎。
歌曲B樂段通過動力性節奏音型的結構性強化,構建了新疆建設的動態敘事空間。首樂句通過音高組織的階梯式上行結構,暗喻荒原改造中勞作與成果的辯證關系。次樂句在保持節奏內核的前提下,運用時值壓縮手法實現速度層遞進,配合尾聲十拍延長性持續音,形成情感張力的漸強態勢,展現不斷高漲的革命熱情,完成從個體勞作到集體奮進的音響象征轉化。
音樂作為時間性藝術形態,是在“對過去音的記憶”和“對未來音的期待”中展開的。在《邊疆處處賽江南》的教學場域中,學生在聆聽中捕捉“溫度覺”變化,繼而通過身體律動將節奏脈沖轉化為“空間覺”,最終在哼唱中體驗“質感覺”。這種多感官協同的審美體驗,使學生在《邊疆處處賽江南》的音響場域中,不僅能感知音樂的形式美,更能體悟新疆山河的生命脈動,為后續“解惑”階段的價值認知奠定感性基礎。
以美解惑:解碼文化認知
杜威“藝術即經驗”理論建構了審美經驗與價值判斷之間的認知聯結機制,其在“四階美育”模型“解惑”階段的文化解碼實踐呈現了嚴謹的三重闡釋路徑。首先,通過歷時性維度解碼歌曲創作的“時代符碼”,揭示藝術文本與特定歷史語境的互文關系;其次,立足共時性維度闡釋“萬古荒原變良田”等意象的符號系統,解析其審美符碼的建構邏輯;最后,在闡釋過程中實現三重認知范式轉換——由新疆建設的具象表征轉向集體記憶的審美再生產,從地域文化的符號認知升維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認同,將藝術形式的感性體驗轉化為家國敘事的理性自覺。
1965年創作的《邊疆處處賽江南》,其旋律中躍動著中國新疆建設的時代脈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軍墾戰士在屯墾戍邊中表現突出,將戈壁荒灘打造成一片“塞外江南”的景象。《邊疆處處賽江南》作為電影《軍墾戰歌》的插曲,以頌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功績為核心,將其屯墾事跡升華為“奉獻新疆即報效祖國”的符號象征,在激發全國人民建設熱情的同時,響應了國家“開發邊疆、鞏固國防”的基本策略。
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兼具宣傳性與藝術性,前兩段以江南類比新疆自然之美,在曲調上以新疆維吾爾族旋律與河南豫劇郴子腔為音樂動機展開旋律描述,構建“中原一新疆”音樂對話,展現“東西協作、民族團結”的理念。歌詞以江南為參照物,通過“邊疆賽江南”的比喻,塑造了新疆荒原為富饒之地的意象。例如,“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藍天”以江南水鄉的意象美化新疆湖光山色,消解其荒涼印象。中期敘事聚焦物產與工業成果,通過“萬古荒原變良田”“棉似海來糧如山”對比凸顯新疆的轉變,不僅展現了新疆的建設成就,也隱含動員中原青年支援新疆的意圖。末段吸收新疆“麥西熱普”舞蹈節奏與綁子拖腔音樂元素,轉向領袖贊頌與革命理想,完成“新疆一國家”的敘事升華。在歡快中強化集體情緒,使政治表達更易傳播。
歌曲通過“邊疆江南化”的浪漫化書寫,將政治訴求融入藝術形式,這種“軟性宣傳”策略使其超越時代局限,成為兼具歷史價值與藝術生命力的經典。在《邊疆處處賽江南》的教學場域中,學生通過文化解碼重構認知,使紅色經典得以在新時代青年中實現文化價值的再生性傳承。這種從審美解惑到文化自信的轉化機制,正是“四階美育”模型在新疆高校實踐中的重要突破。
以美育德:構建情感共同體
在當代高校美育體系中,“審美育德”作為聯結藝術體驗與道德養成的重要紐帶,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盡善盡美”(《論語》),西方哲學家席勒提出“美育是人性完善的橋梁”,均揭示了美與德的深層統一。就新疆高校美育而言,《邊疆處處賽江南》作為新疆音樂文化的經典符號,其教學實踐實質上是通過音樂語言的解碼與重構,構建跨文化理解的情感共同體,最終實現“以美育德”的教育旨歸。
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作為新疆音樂文化的經典符號,在教學場域的審美活動中,學生通過深層情感體驗得以在歷史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及文化共鳴中建立情感聯結。在設計參與性教學框架過程中,圍繞歌曲展開“體驗一對話一共創”階梯式的美感體驗層次。
首先,通過播放由荒原變綠洲、戈壁起新城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歷程中的珍貴影像素材,將地窩子遺址與現代化農場進行對比,構建“過去一現在”的立體化視覺場域,讓學生形成具身認知的“時空穿梭”體驗,使其在沉浸式視聽中感知新疆建設的壯美,繼而展開有關實踐之美、人性之美、和諧之美以及創造之美的類比聯想和想象,激活兵團精神內核“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跨時代解碼。
其次,引導多民族學生結合承載家族記憶的文化信物一褪色的軍墾棉祅、泛黃的支邊日記等展開深度審美對話,當哈薩克族學生通過展示泛黃的老照片,講述家族從“逐水草遷徙的氈房”到“一幢幢富民安居點”的變遷史,分享定居工程讓“風雪不再是宰羊的刀子”的故事時,學生能在跨時空對話中感受游牧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碰撞;當湘女后代用方言誦讀浸染淚痕的家書,訴說“八千湘女上天山”經歷60多年沉淀后形成的富有特色的紅色文化時,學生可在跨時空中形成“審美共情”。這種敘事浸潤使文化記憶從離散的個體經驗,升華為可觸摸的集體美學符號,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美學意識。
最后,組織學生開展“技術訓練一情感共情”的歌曲共創。傳授學生模仿“南”字抒情拖腔與“哎”字強弱對比的技巧,強化氣息控制和咬字規范,通過反復練習形成技術共識,奠定協作的技能基礎;分段練習時,分組演繹不同段落(如柔和抒情的“邊疆賽江南”段與鏗鏘激昂的“偉大領袖”段),感受情緒對比,引導學生將自己置身于20世紀60年代建設新疆的場景中,跟隨歌曲節奏加入身體律動;高潮部分集體合唱“哎,唻唻唻”,通過音量強弱變化模擬歌曲原唱的張力處理,在協作中通過身體參與和跨時代想象,引發學生對兵團精神的情感共鳴。
教學實踐表明,當審美體驗從個體感知升華為集體共鳴時,音樂就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柔性載體。在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的教學場域中,學生在技術模仿與情感體驗中,逐步構建了跨文化的同理心,形成對多元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守護,最終達成“美美與共”的情感共同體構建。這種美育路徑的獨特性在于它將音樂的審美功能與德育目標熔鑄于具身化的實踐過程,使道德認知不再是抽象的理念灌輸,而是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藝術經驗。這為新時代新疆美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
以美引善,喚醒主體實踐自覺
以美引善作為美育實踐的最高階段,其本質在于通過藝術審美的感性體驗喚醒主體的文化自覺,最終實現“以美儲善”的價值轉化。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在晚年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在于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對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并在文化選擇中發揮自主作用。在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邊疆處處賽江南》的教學實踐為文化自覺的培育提供了具象化路徑。該作品通過音樂意象構建的“詩性正義”,以“情動一體驗一認同一踐行”的審美生成機制,將新疆建設的集體記憶轉化為具身化的文化認知,進而在個體道德意識覺醒與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和傳統文化價值觀之間建立動態聯結。
在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的教學場域中,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邊疆的‘賽江南’”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第二,“兵團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精神;第三,對新時代踐行“文化潤疆”的自覺。
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創作于開發新疆的特定歷史時期,邊疆的“賽江南”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追趕,更通過“各族人民干勁沖天”等歌詞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歌詞中“荒原變良田”“雪山倒影映藍天”等意象指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棉似海”“糧如山”“瓜果鮮”等豐收圖景指向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核心目標。“邊疆的‘賽江南’”讓學生得以真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步加深其對“團結奮進、家國情懷”價值觀的理解。
兵團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具體實踐和生動寫照,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以音符為血脈,通過“各族人民干勁沖天”等歌詞展現新疆各族人民作為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都把建設新疆、鞏固邊防當作自己自覺的要求;歌詞“戈壁變良田”“荒漠起炊煙”的背后,凝聚了無數建設者的辛勤勞動與無私奉獻,他們在團結協作、互相關愛的同時,嚴格要求、開拓進取,才創造了勝似江南的人間奇跡,這些正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目標著眼于傳播“中華文化”,以增進新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主體性、共同性和自覺性的認同,既要實現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明母體中的創造性轉化,更要將其打造為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成果的“文明櫥窗”,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抵御危害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錯誤文化思潮入侵。
在文化潤疆的宏觀背景下,以經典音樂作品《邊疆處處賽江南》為載體構建的“感知一解惑一育德一引善”四階美育路徑,通過“感知”階段對新疆自然與人文之美的沉浸式體驗,學生得以突破地域與文化的隔閡,在音樂意象中建立對新疆的情感聯結;借助“解惑”階段的理性分析與文化闡釋,作品背后的歷史邏輯、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得以彰顯,深化了學生對新疆文化主體性與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在“育德”階段,藝術審美與家國情懷的交融進一步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學生在價值觀層面實現從“文化認同”到“責任擔當”的升華;“引善”階段則通過實踐轉化,將審美內驅力延伸至服務新疆、建設新疆的行動自覺,真正實現美育“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終極目標。
這一路徑不僅驗證了藝術經典在新疆高校美育中的獨特功能,更以階梯式、系統化的設計回應了文化潤疆“培根鑄魂”的核心訴求,為新時代新疆高校美育的提質增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范式。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四階模型與多學科美育資源的整合路徑,推動新疆美育從“地域特色”向“文化賦能”的縱深發展,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單位:昌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