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短視頻深度融入新聞傳播領域,促使信息傳播方式發生轉變。當前,短視頻新聞傳播存在內容同質化、渠道碎片化、互動表層化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對此,需從內容創新、渠道整合、互動升級、效果評估等方面制定傳播策略,以提升傳播效能,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樣化需求,促進新聞傳播行業進一步發展。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改變,短視頻以其便捷性和即時性在新聞傳播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短視頻新聞行業出現跟風熱點、內容雷同現象,各平臺缺乏協同,難以形成傳播優勢,且新聞傳播以單向輸出為主,難以滿足受眾的參與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適合融媒體環境的短視頻新聞傳播策略,對提升新聞傳播質量意義重大。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傳播優勢
信息集成化表達
短視頻新聞依托數字技術,將文本信息、靜態畫面、動態影像及環境音效進行系統性整合,構建起多維度信息表達架構。在內容呈現過程中,短視頻新聞通過鏡頭切換頻率控制信息傳遞節奏,關鍵數據借助精準字幕標注強化認知,環境音效營造沉浸式場景氛圍,實現新聞內容在有限時長內的立體傳播。這種集成化表達突破了傳統新聞線性敘事局限,既能快速傳遞核心事實,又能通過細節元素補充背景信息,滿足了受眾對信息完整性和易讀性的雙重需求,使復雜新聞事件易于理解。
突破時空限制
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為短視頻新聞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時間層面,新聞內容能夠實現即時發布,受眾在通勤途中、用餐間隙等碎片化時段,均可通過智能設備獲取最新資訊。在空間層面,憑借網絡傳輸技術,新聞信息可瞬間突破地域界限,觸達不同地域、生活場景的受眾,顯著擴大新聞傳播范圍,大幅提升新聞時效性,增強新聞內容的社會影響力。
互動性強
短視頻新聞具有高度互動特性,用戶通過點贊、評論以及分享,可以促進信息二次傳播。用戶對感興趣的新聞留言、討論,逐漸形成社群效應,通過分享實現信息迅速擴散,提升傳播效果。短視頻平臺的實時反饋機制,可以讓新聞制作者準確把握用戶實際需求,根據用戶互動數據調整內容制作方向,提升用戶體驗。短視頻新聞的高度互動特性不僅增強了用戶參與感,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傳播現存問題
內容生產同質化
當前,短視頻新聞市場競爭激烈,為獲取流量和關注度,部分媒體聚焦熱點事件報道。在選題策劃環節,部分媒體對小眾領域和潛在新聞挖掘不足,導致大量媒體聚焦相同新聞素材;在內容制作階段,從拍攝視角選取、剪輯手法運用到敘事結構搭建,均呈現高度相似性。同質化生產模式不僅會造成新聞資源的浪費,還使得受眾在海量相似內容中難以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長此以往,容易降低受眾對短視頻新聞的內容期待,嚴重制約行業創新發展活力。
平臺運營協同性缺失
在構建多平臺傳播體系的過程中,尚未實現不同平臺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和新聞客戶端擁有不同的用戶群體和傳播邏輯,但在實際運營中,部分媒體簡單地將同一內容分發至各個平臺,未針對平臺特性進行差異化調整。例如,在側重深度閱讀的平臺仍采用快節奏短視頻形式,在強調社交互動的平臺缺乏用戶參與設計。同時,各平臺之間缺乏有效的引流機制,無法形成傳播合力,導致傳播資源分散,難以實現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傳播創新路徑
內容生產策略
1.多元融合的內容形態打造
短視頻新聞內容生產需突破媒介表達界限,打造多元融合的復合形態。在科技新聞領域,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對工業設備進行三維建模,將設備運行原理轉化為可交互的虛擬演示。例如,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報道中,通過虛擬拆解電池組,配合工程師對電池構造、充放電原理的動態講解,將復雜的技術原理轉化為可視化知識產品。民生新聞則需扎根現實生活場景,以跟拍形式記錄夜市攤主的經營日常、代際傳承的家庭小店故事,通過個體命運的微觀敘事折射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圖景,提高新聞內容與受眾生活的關聯度。
2.差異化視角的內容挖掘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短視頻的制作與傳播更加便捷,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為短視頻新聞的傳播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硬件基礎。新聞視角的差異化探索是內容創新的關鍵。新聞媒體應主動拓展小眾領域報道,關注傳統技藝傳承人、新興職業群體等邊緣敘事對象,通過長期跟拍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日常,展現破損典籍從修復到重生的完整過程,傳遞保護傳統文化的價值;聚焦城市露營裝備測評師、二手奢侈品鑒定師等新興職業,揭示消費市場的新趨勢。同時,對社會熱點進行二次挖掘,如在城市更新報道中,不應局限于改造成果展示,而應深入探訪居民的生活變遷,以人文視角賦予新聞內容獨特價值。
3.體系化的內容編排模式
系列化與專題化內容編排能夠拓展新聞傳播深度,圍繞城市更新主題,可規劃“空間改造”“業態升級”“社區重生”等系列短視頻,通過分階段、分角度的內容呈現,構建城市發展的完整敘事鏈條。對于重大突發事件,采用專題報道形式,整合事件發生背景、發展時間軸、多方應對措施等信息,結合現場實拍、專家訪談、群眾口述等多元素材,制作包含多個子視頻的內容合集。體系化編排既契合受眾碎片化信息獲取習慣,又提供了內容深度解讀的窗口,有助于拓展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傳播渠道優化策略
1.精準適配的平臺傳播策略
不同平臺的用戶在信息獲取、行為偏好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需要制定差異化傳播策略。微博用戶更傾向于快速獲取熱點信息、參與主題討論,相關媒體的新聞發布需提煉關鍵點,搭配富有吸引力的視頻片段,并充分利用熱門話題標簽。例如,在報道城市新地標建成的新聞時,可以設置“城市新地標打卡指南”話題,以迅速吸引用戶關注,促使其參與話題討論。抖音用戶更注重內容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制定傳播策略時,需要深度融合平臺流行元素和熱點新聞事件。例如,在旅游新聞報道中,可以選擇抖音平臺上的熱門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并結合景區的特點,精心設計舞蹈動作,把嚴肅的新聞內容變成節奏明快、畫面生動的劇情化短視頻,提升用戶的觀看興趣和傳播意愿。此外,根據抖音的算法推薦機制,在視頻的前3秒合理安排“黃金時間”,可以有效提升視頻的完播率和推薦率。
2.跨平臺協同傳播機制
單一平臺的傳播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大范圍傳播新聞的需求,建立跨平臺協同傳播機制是必然趨勢,各個平臺之間要構建內容互補、流量互導機制,實現優勢資源整合。在利用微信公眾號對新聞進行深度解讀時,可以巧妙地將短視頻平臺鏈接嵌入其中,引導用戶觀看相關視頻,以短視頻的直觀表現彌補文字內容的不足。通過在短視頻末尾設置清晰的提示,引導用戶進入微信公眾號獲取詳細的背景信息,形成“短內容快速引流,長內容深度沉淀”的傳播閉環。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新聞內容。將抖音上熱門、節奏緊湊的短視頻剪輯成適合微博傳播的豎版快剪形式,以滿足微博用戶的快速瀏覽需求;將微信公眾號上的長篇文章拆分成多個圖文卡片,在小紅書平臺上發布,擴大新聞覆蓋面。
3.新興技術驅動的傳播創新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興起,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考古現場報道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和真實性。增強現實技術在文化旅游類新聞傳播中具有顯著優勢,當用戶瀏覽古跡新聞時,只需要用手機攝像頭掃描,就能獲取虛擬復原模型與文化闡釋信息,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內容融為一體,讓歷史文化“活”起來。通過與直播平臺合作開展新聞直播,可以實時展示事件進展;同時,設置彈幕提問、專家在線答疑等互動環節,既能滿足觀眾對新聞時效性的需求,又能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推動新聞傳播由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帶給觀眾全新的新聞體驗。
受眾互動策略
1.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服務
受眾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具有差異化特點,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新聞內容的精準投放,并對用戶的瀏覽時長、點贊、收藏、搜索關鍵詞等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準確構建用戶畫像。針對喜歡戶外運動的用戶,可以為其提供直播預告及專業的戶外運動裝備測評視頻;針對金融領域的用戶,可以為其提供對行業政策的深入解讀。考慮到用戶使用場景的多樣性,還需要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有效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中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
2.層次遞進的互動模式革新
要想深化受眾和新聞內容的交互,就必須建立層層遞進的互動機制。在基本交互層次上,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鼓勵用戶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線上圓桌論壇,邀請用戶代表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圍繞熱點新聞話題進行深入討論,進一步提高觀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和參與度。在最高層互動模式下,建立“使用者新聞官”系統。面向廣大網民公開征集新聞線索,鼓勵廣大網民積極參與新聞主題策劃、劇本撰寫等工作。對于提供高質量線索和深度參與內容制作的用戶,支持他們參與視頻拍攝、剪輯等核心制作過程,如在制作美食類新聞時,可以邀請用戶推薦特色小店,并鼓勵他們參與探店拍攝,讓其從信息接收者轉變為內容共創者。
3.社區化的用戶關系維護
建立以新聞為基礎的用戶社群,是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用戶忠誠度的重要方式。針對不同的興趣領域,建立不同的興趣社區,如“城市探索愛好者社群”“科技新知討論組”等。同時,定期舉辦線上分享會,邀請業內專家及資深愛好者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積極開展線下主題活動,使用戶在交流過程中深入了解新聞內容。此外,為鼓勵用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內容共創,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對提供高質量新聞線索、深度參與內容創作的用戶予以積分獎勵,積分可用于兌換新聞周邊產品,也可獲得參加線下活動的資格。
傳播效果評估策略
1.多維度的評價指標架構
傳統的評價指標如播放量、點贊數、評論數等,無法完全反映短視頻新聞的傳播效果,對此,需要建立包括基礎指標、行為指標和價值指標在內的綜合評價體系。在基礎指標方面,保留可以直觀反映新聞內容受關注程度的指標,如播放量、點贊數、評論數等。行為指標更關注用戶觀著新聞的真實行為,通過分析用戶的觀著行為,為優化新聞內容提供依據。通過跟蹤轉發內容的次級傳播路徑,可以評估其傳播范圍;通過監測新聞內容和相關服務之間的交互(鏈接點擊、活動注冊等),可以揭示新聞對用戶行為的真實影響。價值指標采用更專業、更宏觀的評價維度,邀請業內專家為新聞內容打分,以保障新聞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通過分析媒體轉發量等數據,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社會影響評價。
2.實時動態反饋優化機制
建立實時數據監測與快速響應系統,是提升新聞傳播效果的關鍵。通過構建基于多源異構視頻的監控平臺,可以對相關視頻進行實時監控和快速反應。從敘事節奏、畫面剪輯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優化新聞內容傳播策略。若發現某一平臺的傳播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就需要將各平臺的用戶畫像與傳播數據進行比對。例如,抖音用戶對長視頻的接受程度不高,對此,可以靈活調整內容分發策略和呈現方式,對新聞視頻進行拆分,并融入字幕特效、趣味元素等,以增強視頻的觀賞性。
3.持續演進的策略優化循環
形成“數據監測—問題診斷一策略調整一效果驗證”的閉環優化機制,是保障新聞傳播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方式。為此,需要定期對傳播數據進行系統性的趨勢分析,總結不同內容、傳播渠道、互動方式對傳播效果的影響。緊密結合技術發展趨勢和受眾需求變化,持續優化內容生產、渠道選擇、互動設計等方面的策略。同時,隨著元宇宙的不斷發展,可以探索虛擬新聞主播的應用,為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開發沉浸式新聞體驗項目,讓用戶親身體驗新聞事件。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傳播既得益于技術革新帶來的傳播加速與受眾拓展,也面臨內容同質化嚴重、受眾互動流于表面等現實困境。短視頻新聞傳播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就必須加強內容生產、拓寬傳播渠道、深化用戶互動、構建多維效果評價體系,從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