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21日,日軍突襲山西遼縣(今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麻田鎮上口村,一位年輕的八路軍戰士為掩護群眾撤離,與20多名敵人展開肉搏,最后倒在血泊里壯烈犧牲,年僅24歲。這位年輕人,就是從重慶走出的抗日英烈、青年音樂家周極明。
巴渝少年 高唱救亡
周極明1918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從合川縣立初級中學畢業后,于1934年8月考入位于重慶城區的川東共立師范學校(西南大學的前身之一)。
學校為新生建立的學籍簿中載明:周極明,籍貫合川,現年16歲。
翻開周極明在校期間的檔案,有這樣幾個詞出現在他的學期操行評價中:動作敏捷、語言清晰、情感豐富、意志尚堅定、有公德。
入校不久,周極明就參加了眾志學會,并組織成立了眾志學會歌詠隊。眾志學會由21班文史組的李忠慎(后名李新,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帶頭成立,名字取自“眾志成城、共御外侮”。周極明天生一副唱男中音的好嗓子,不僅歌唱得好,還會編排節目,將歌詠隊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眾志學會的骨干中,有不少都追求進步思想,周極明與其中的李成之(后名李直)、王芳茗(后名王方名,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是當代作家王小波的父親)等十分要好,大家共同閱讀進步書刊,并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讀物。
當時日本擴大侵略的野心暴露無遺,重慶城里依然燈紅酒綠,周極明為此非常憤慨,他領著眾志學會歌詠隊到處傳唱、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以川東師范等校學生為主的重慶學生救國聯合會成立。聯合會組織了多個宣傳隊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范圍由重慶城區延展至北碚、合川、長壽、涪陵等地。周極明經常深入各個宣傳隊,組織和幫助開展歌詠活動。
他特別喜歡曲調雄渾的歌曲,在宣傳隊所到之處,幾乎都能聽到《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揚子江暴風雨》,那激昂的旋律與澎湃的歌聲回蕩在校園內外、山城上下。
奔赴延安 獻身革命
周極明從川東師范畢業當年,正值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身處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的李忠慎暗中聯系各方愛國同窗共赴延安。李忠慎、王芳茗、胡其謙、羅義淮、陳寄宇等人從萬縣出發,周極明從合川出發,他們到渠縣(今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會合后沿嘉陵江北上,途經閬中(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陜西褒城(1958年褒城縣建制被撤銷,轄域劃歸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等地),到西安時與先期到達的李成之會合,最后一同抵達延安。
周極明等人一路上與地方當局周旋,爭取抗敵后援會支持。周極明發揮其專長,組織大家學習救亡歌曲,排練話劇。一路上他們便以慰問團的名義舉辦抗日演出,受到各地官方和民眾歡迎。
到達延安后,他們開啟了新的革命人生道路。周極明進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后主動申請隨魯藝深入太行山區,到抗日前線。在巍巍太行山下,他創作了《新婦女》《我們要武裝》等歌曲,并組織各種宣傳演出。
1942年,日寇對太行山區進行掃蕩。為牽制打擊敵人,魯藝師生分組深入各地協助工作,配合民兵掩護群眾開展游擊戰,周極明帶領一個小組駐扎上口村。
1942年2月21日夜,敵人圍襲上口村,在組織群眾轉移過程中,周極明奮勇迎敵,端起刺刀與20多個敵人拼搏,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最后,400多名群眾安全轉移,但年僅24歲的周極明卻倒在了這片土地上。他用無畏的生命,唱完了人生最后一首戰歌。
英烈永垂 追思不盡
在周極明犧牲后不久,晉東南魯藝為周極明等烈士召開追悼大會。
朱德總司令專門為延安魯藝抗戰殉難烈士題寫了挽聯:
從軍殺敵,以筆當槍,正義宣傳,參與政治戰;
為國犧牲,血花齊灑,英雄楷模,是為藝術光。
周恩來在重慶獲悉周極明英勇事跡后,專門向周極明父親發了慰問信。《新華日報》(華北版)也發表文章《藝術家的國殤》,稱“朱杰民(周極明化名),我們的青年音樂家……他在敵人面前忘記了逃避,拿著刺刀對拼著二十幾個敵人,毫不吝惜地流盡了他最后一滴血”。
在周極明犧牲當年的5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的李忠慎外派返回駐地麻田鎮才得知周極明已經殉國,便立即趕到上口村,從當地村干部和群眾口中知悉周極明犧牲過程,悲憤萬分,泣淚作詩:“……每逢寢膳常相念,猶把諢名相呼喚。既知呼喚不回來,但愿夢中來相見……吾輩后死當如何,誓當銜恨揮長戈。驅彼日寇出中國,烈士靈前奏凱歌。”
20世紀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向周極明家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2010年,合川區委、區政府迎接周極明烈士遺骨回到合川,將其安葬于太和鎮雨臺山合川區革命烈士陵園,供后世憑吊緬懷。
當年,川東共立師范學校發放了一份學生調查表,在“本人志愿”這一欄,周極明填寫了4個字:從事實業。
如今,這簡短的志愿,依然靜臥于他的檔案之上。盡管他未能實現這份夙愿,但那振興實業的理想,正由一代代后繼者奮力踐行,化為壯闊現實。
作者單位:重慶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