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象級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以時代金曲為橋梁,激發了受眾的情感認同與身份認同。該節目以港樂季、寶島季、家年華三個系列為基礎打造了音綜品牌,在傳播者、傳播平臺、傳播互動三個層面上具有較好的文化傳播力,其創新特點包括:在視覺上創造舞臺與影像的魔法、在聽覺上加強聲音的魔力與傳播、在情感上實現共情共鳴的交流。我國音樂綜藝節目應充分借鑒《聲生不息》節目中的文化傳播與創新手段,實現多元化探索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聲生不息;音樂綜藝節目;文化傳播;內容創新;中華音樂
中華傳統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之中,智慧的華夏人民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著他們的生活和文化,并以歌謠的方式呈現出來。如今,站在歷史的齒輪上回顧過去,我們能從悅耳的歌聲探究到當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音樂綜藝(以下簡稱“音綜”)節目的快速發展是以湖南衛視推出的音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為標志,隨后各個衛視緊跟時代熱潮推出了各類音綜節目。近年來,隨著技術手段的迭代更新、時代風氣和審美取向的不斷變化,音綜節目從選秀、互動、競演,逐漸向交流、代際觀察、全開麥演唱會等模式過渡,音樂類型也從傳統的民族、美聲、流行等逐漸聚焦國風、搖滾、民謠等小眾音樂元素,實現了音綜節目在不同領域的探索和發展。[1]在此背景下,《聲生不息》系列節目應運而生,展現出作為音樂綜藝自身的文化價值,[2]在促進兩岸文化融合與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3]成為我國音綜節目賦能文化傳播的重要標志。
一、打造音綜IP:依托音樂,溯源文化
(一)《聲生不息》港樂季:港樂歷史
在《聲生不息》港樂季節目中,邀請了來自內地與香港的16組歌手,其中有代表香港音樂人的林子祥、葉倩文夫妻,李克勤、林曉峰、楊千嬅、李玟等歌手,[4]內地歌手有李健、周筆暢、劉惜君、毛不易、曾比特、馬賽克樂隊、單依純等,這些歌手分為男女兩隊,以“我的驕傲”“愉快少年事”“一生所愛”“城市人生”“葡萄成熟時”“勁歌金曲沖刺夜”等命名改編演唱港樂傳世金曲,通過老中青三代人不同視角,完成港樂的新時代表達,賦予港樂新的生命力、創造力,不僅展示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成就,而且推動了兩地音樂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二)《聲生不息》寶島季:兩岸相連
在《聲生不息》寶島季節目中,采用了主會場和分會場的形式,長沙主會場由何炅主持,臺灣分會場由柳翰雅擔任串講人,王偉忠擔任金曲分享人,兩岸進行歌曲共唱和實時連線。主會場是在固定的演播廳,而分會場則不固定,由主持人帶領觀眾一同走過日月潭、臺北城市地標101大樓、臺北陽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在介紹臺灣當地文化的同時,展現臺灣人民的真實生活,拉近兩岸人民之間的距離。寶島季的會演以年代為線索、以歷史為脈絡,講述了臺灣音樂的發展歷程,展現了我國臺灣地區的音樂文化傳承,喚醒兩岸共同文化記憶。
(三)《聲生不息》家年華:為家為國
在《聲生不息》家年華節目中,14位歌手組成兩大家庭,翻開歷史畫卷,唱出了“家”的變遷。節目講述著一個個“家園同構”的歷史故事,連嘉賓和觀眾也都被統稱為“家人們”,溫暖親切之感撲面而來。“家”這個字透露出的是溫馨、關懷、親切和愛,正如《聲生不息》帶領著觀眾領略港樂、走過寶島,了解文化、感知歷史,最終一同回到家人的懷抱,節目始終牽動著兩岸人民的心,以尋根的文化之旅探尋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
二、探究文化內涵:《聲生不息》的文化傳播力分析
文化傳播力是指文化傳播到受眾并產生效果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文化信息影響受眾的規模、效果以及效率上。[5]《聲生不息》從傳播者、傳播平臺、傳播互動三方面促進了海峽兩岸受眾在音樂文化上的交流,以創新的節目形式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通過多平臺聯動及傳播互動新方式,提升了節目的傳播效果與效率。
(一)傳播者:制作團隊的匠心獨運
《聲生不息》的制作團隊是湖南衛視早年綜藝《歌手》的原班人馬,在音綜節目的制作方面經驗豐富?!堵暽幌ⅰ返氖鼙娛钱敶矏鄹蹣肺幕哪贻p群體,因此如何把文化傳播的過程變得生動有趣,顯得尤為重要。制作團隊通過查閱多類檔案資料來挖掘港樂發展史,利用一些創新的節目形式來講述文化故事,將音樂表演變得生動形象,做到寓教于樂。值得注意的是,節目中穿插了很多香港市民講述自身故事的片段,片頭中也有很多與歷史節點相關的影像片段。節目從人們身邊的點滴小事反映國家的快速發展,見證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從節目形式看,《聲生不息》采取了組隊PK的形式,取消了“淘汰制”,相較于以往的音綜節目,削弱了1V1的單獨競技力,加強了獨有的觀賞性。例如,從港樂季的男女分隊,將嘉賓分為男女兩隊進行交流和溝通,以同樣的主題來演繹不同的歌曲;到寶島季的文化交流隊伍,在保留原先隊友的基礎上邀請新的同胞加入隊伍,進行合作與交流;再到家年華,劃分成兩大家族直接切磋,其中也不缺乏家族合作,各自選擇主題,當作家庭派對一樣歡慶同樂。當然,沒有改變的是,在衍生節目中都會舉行歌手大聯誼,兩隊進行文化交流,通過合作游戲的方式爭奪飛行嘉賓邀請權,擺脫了以往音綜節目里的競技緊張感,實現了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學習,可謂其樂融融。
從節目制作看,制作團隊傾盡其力,只為呈現更好的節目效果。在舞臺設計方面,采取了“宇宙空間折疊”的概念,用圓體燈光設計,構建出一個神秘而深邃的空間,再在視覺上增加空間的轉折點位,以此來打造舞臺空間的層次感,每個個體看似融合在一起卻又相對保持獨立性,將歌手與歌曲協調統一,牽動觀眾情緒,引發聯想。例如,在寶島季中,張杰時隔多年演唱《天天想你》,觀眾情緒被層層帶動,情到深處,燈光聚集,演播廳由遠及近傳來張雨生的聲音,他的模樣逐漸聚集在屏幕上,張杰現場與張雨生跨越時空對唱,清澈而堅定的嗓音唱盡懷念與敬仰。在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同時,實現了跨越時代的對話,完成了兩代人的共創。
(二)傳播平臺:多平臺聯動,傳播范圍不斷擴大
在《聲生不息》節目播出期間,熱搜詞條高達2000多個,其中有205條登頂熱搜;同時在短視頻平臺的主話題播放量突破42.4億次;多期節目取得全網同一時間段的節目收視率第一,累計觀眾規模近1.5億人。值得一提的是,“翡翠版”節目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也穩居同時段節目收視率的第一位, [6]這一成績說明該節目在香港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聲生不息》節目合理利用了融媒矩陣,得到了更多的曝光率和流量支撐。湖南衛視本身就掌握著大量的流量資源和良好的播出平臺,芒果TV的加入,能夠實現電視媒體平臺和短視頻平臺兩頭抓,依靠著湖南衛視的優勢,能夠獲得更多的曝光度和關注度。由于正值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節目也得到了許多主流媒體的關注,如港樂季播出不久就得到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中央主流媒體的報道。此外,香港的社交平臺賬號也為節目做宣傳,或參與話題互動。
除了傳統媒體,《聲生不息》在新媒體領域也得到了高度關注。該節目的微博官方賬號在節目播出時同步保持著節目花絮更新,還通過新生代流量明星吸引流量,同時抓住話題討論風向,適時開展新話題,如聲生不息微直播、歌手直拍、舞臺劇照、彩排直擊、聲生不息廣告群等話題討論。持續放大話題討論度,制造爆款話題,使得參加節目的藝人的關注度高漲,成為網友相繼討論和搜索的對象。并且在抖音平臺上,爆火的節目歌曲視頻更是數不勝數,比如曾比特的《初戀》、炎明熹的《蜚蜚》等新人舞臺,張杰的《身騎白馬》、那英與馬嘉祺合唱的《蘭亭集序》的國風舞臺,還有《山河圖》《一封家書》等情懷舞臺,都獲得了用戶青睞。在《聲生不息》節目系列音頻方面,隨著家年華一季的暫時落幕,網易云的云村音樂戰報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3月4日家年華節目音頻總播放量突破2億+,收藏量高達1000萬+,樂迷分享次數超過1500萬次。這些傳播平臺的聯合使用,使得《聲生不息》的文化傳播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三)傳播互動:創新形式,觀眾參與感顯著提升
詹姆斯金提出,粉絲與其他消費者被邀請去積極地參與新內容的創造與循環,社交媒體是參與式文化的表達。[7]《聲生不息》生成的“共創、共享”空間,從受眾接受心理層面拓展到受眾參與行為層面,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的空間距離。[8]
在《聲生不息》節目錄制之初,主辦方便在微博發起投票,征集觀眾意見,由觀眾票選歌手所演繹的歌曲,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在節目現場,觀眾以金曲出品團的身份加入節目之中,同時增加了觀眾互動和現場投票環節,增強了觀眾的參與度和歸屬感,使觀眾能夠真真切切地加入到節目環節當中,也能夠更好地融入現場氛圍,更深刻地感受音樂的力量。節目接近尾聲時,會有優勝隊伍歌手來到舞臺中央,與金曲出品團攜手演繹那些膾炙人口的時代金曲?,F場收音設備會把這一刻的動人旋律一并捕捉,收錄進“聲生不息”的時代唱片之中。此外,將舞臺延伸到觀眾席中間,歌手們來到觀眾的身邊共同演唱,這種高度參與其中的節目流程能夠滿足觀眾的參與欲望,提高節目的口碑。
《聲生不息》從觀眾全方位參與節目流程到數字唱片記憶的留存,強化了觀眾“我就在場”接受情境,這種傳播互動的形式使得觀眾在情感上自覺地投入到節目中去,[9]建構了觀眾與傳播者獨特的音樂記憶空間。
三、煥新音樂之旅:《聲生不息》的創新特點
(一)視覺盛宴:創造舞臺與影像的魔法
情境,即在某一場景中呈現的、可影響個體對刺激客體的意義理解的一切事物或信息。[10]在音綜節目中,通過舞臺設計打造空間感,可以輔助現場的觀眾更好地進入歌手所演繹的情境當中。而燈光和鏡頭的變化也可以為屏幕前的觀眾打造層次豐富的畫面感,渲染氛圍,助力情感抒發;視覺的沖擊刺激著觀眾的心緒,延伸聽覺感受,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港樂的流行幾乎離不開香港電影的助力,港樂與港片是互相成就的。大家耳熟能詳的香港音樂很多都是出自香港電影,所以說,港樂是有畫面感的。港樂的詞句具有敘述感,有娓娓道來,也有深情款款,更有江湖豪情。例如,林子祥在港樂季中的出場表演堪稱經典。他將多首膾炙人口的武俠歌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一首武俠系列主題曲《耀出千分光組曲》串燒,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充滿俠義豪情的音樂盛宴,絢麗的燈光配合激昂的旋律,一曲聽罷讓人感到酣暢淋漓、大快人心。
寶島季的舞臺有著更多的人文情懷,這都源自臺灣分會場。在露天環境下進行表演,直接感受到的是當地的人文環境,同時也直接將其傳達給了現場的觀眾。例如,在寶島季的第三期中,楊乃文在臺灣臺中分會場——霧峰林家戲臺,再唱《推開世界的門》。戲臺上,歌聲穿梭于雕梁畫棟之間,楊乃文推開那扇時光的大門,帶觀眾們一起了解歌仔戲、纏花技藝、霧峰陶藝,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霧峰林家戲臺所在的宅園融合了中國各地的建筑風格,且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重要見證者與參與者,其家族成員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成為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因此,楊乃文于戲臺之上演繹的,是關于對生命的熱愛與執著的故事,讓觀眾沉浸于音樂與歷史交融的獨特氛圍之中。
在高清的影像和華麗的后期制作背后,是一種極力打造出來的視覺沖擊感,但極為簡單的佇立歌唱也不失為一種意境。多樣化的舞臺呈現,讓觀眾在享受音樂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情緒表達和視覺沖擊。
(二)聽覺感知:加強聲音的魔力與傳播
《聲生不息》節目采用的是經典歌曲新唱的形式,既邀請具有代表性的前輩歌手參加,也有諸多香港、臺灣和內地的年輕一代音樂人加入,用當下的音樂藝術去詮釋經典的歌曲,讓年輕人也能品味經典歌曲的韻味,讓經典歌曲得到更好的傳承。為了能夠更加深入地促進兩岸交流,寶島季在節目開場以及節目穿插過程中都邀請了臺灣地區“三金”頒獎典禮司儀賈培德配音。賈培德以獨特的臺灣腔配音和搞怪幽默的風格,通俗易懂地向觀眾介紹臺灣各個年代的潮流風向。
除此之外,以“愛”為口號的家年華,在節目中也用“愛”將大家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例如,在家年華的第四期節目中,韓紅缺席了節目的錄制,前往甘肅參加地震救援,在節目演播廳里,所有的歌手和觀眾共唱《讓世界充滿愛》,用歌聲向災區同胞傳遞愛心,送去祝福。
不管是通過何種形式和媒介, 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維護各種社會關系, 而從人的情感出發并以此為媒介則能更加有效促進交流和傳播。[11]正如何炅所說:“音樂不是這個舞臺的全部意義,支持音樂一直唱下去的是手足的情誼,是家人的依靠和山河的無恙。”歌聲作為媒介成為了人際關系和社會大眾傳播中最為有力的黏合劑,連接著各類人群關系,連接著千萬人的心。
(三)情感共鳴:實現共情共鳴的情感交流
情感傳播理論認為情感能夠增強信息的感染力和傳播效果,《聲生不息》在節目中通過“跨代際”金曲演繹、“致敬”街頭采訪的情緒設置方法,使受眾沉浸在節目營造的情感共鳴氛圍中,加強了受眾對節目的興趣和投入度。[12]
節目邀請老中青三代歌手進行現場演繹,這是一種跨年代的合作。當《海闊天空》《男兒當自強》《祝福》……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在我們耳邊響起,來自不同時代的歌手組合演繹,便有了不同的詮釋。觀眾通過《聲生不息》節目中熟悉的歌曲和熟悉的嘉賓,獲得了回味經典的美好體驗。
綜上所述,節目里的歌曲不單單是一首首歌,還是情感的表達和傳遞的載體,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一位歌手的演繹也飽含情感,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此外,寶島季節目還模仿了臺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在街頭開設“聲生不息請回答”環節,詢問市民對祖國大陸的音樂、美食、劇集等的了解情況,并且在長沙街頭也進行了同樣的采訪。這個環節通過對兩岸觀眾的街頭采訪,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共同的文化符號認知,勾起了兩岸觀眾心中的集體情懷,激發了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
四、結語
音綜節目《聲生不息》巧妙地融合了不同地域的音樂與傳統文化,成為時代變遷的生動見證。該節目不僅通過中華音樂這一載體展現了時代的發展脈絡,還深入挖掘了文化傳播的新模式,開啟了一場嶄新的音樂旅程。在《聲生不息》的舞臺上,兩岸音樂人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促進兩岸同胞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這不僅為我國音綜節目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了新路徑,更為兩岸文化交流注入了新活力。
注釋:
[1]陳思斯,黃博陽.科技賦能、類型開拓與情感表達:近年來我國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創新探索[J].當代電視,2023(12):51-56.
[2]李永健,楊昕怡.再現·共享:傳播儀式觀視野下的文化認同建構——以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為例[J].東南傳播,2023(06):99-102.
[3]楊海心.智媒時代音樂綜藝節目的策劃創新路徑探究——以《聲生不息》系列節目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96-98.
[4]胡陽,劉婷婷.音樂類綜藝節目《聲生不息》的創新路徑[J].視聽,2022(12):78-80.
[5]楊世生,張育賢.文化強國視域下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1:11.
[6]王若實.湖南衛視《聲生不息·港樂季》出圈成因及啟示[J].視聽,2022(12):81-83.
[7]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社交媒體批判導言[M].趙文丹 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5.
[8]史文靜.數字媒體語境下電視綜藝文化生產的空間融合[J].中國電視,2020(01):77-80.
[9]高曉紅.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09)[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86.
[10]陳武英,劉連啟.情境對共情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01):91-100.
[11]陳嬿如.心傳——傳播學理論的新探索[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79.
[12]解非,孟達.電視綜藝節目的情緒設置:發展脈絡、框架闡釋與風險識別[J].教育傳媒研究,2024(04):109-112.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藝術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