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最粗糙的土壤里,也能開出倔強的花。
她3歲被送養,23歲身患頑疾,27歲遠嫁,離婚后成了單親媽媽小攤販……這位命運多舛的女子借由文字發出光,先后出版了《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世間的小兒女》等四本書籍,并躋身暢銷好書榜。2025年春,《人民日報》以《煙火人間的記錄最可貴》為題,推薦她寫的書。梁慧用她的人生故事證明:即使在最粗糙的土壤里,也能開出倔強的花!
離異后帶娃擺攤,寫作是她生活里的光
清晨,浙江余姚市梁弄鎮的菜市場尚未蘇醒,陳慧已經推著自制的小貨車出現在街角。因為常年走街串巷,她的皮膚被太陽曬得黑黝黝的,小車上全是日用品,雞毛撣子、晾衣架、鍋碗瓢盆……盡管這幾年她不斷出版新書,是知名的“菜場女作家”,但生活依然如故:凌晨起床出攤,午間收工后寫作,傍晚進貨,周而復始。
“阿慧,今天有馬桶刷嗎?”一位老太太湊近攤位問。陳慧麻利地翻出貨品,接過5元紙幣時,順手將老人衣領上的一根線頭捻掉,和她聊起了家常。這樣的流動攤販生活,陳慧重復了近20年。
1978年,陳慧出生于江蘇省如皋市農村。她3歲被送養,13歲重回親生父母家。養父家的磨坊里,工人帶來的《雪山飛狐》是她最早的讀物;親生父母家的閣樓上,她靠偷讀三毛和金庸的書對抗孤獨。中考時,陳慧因一分之差只得進入職高學服裝設計。23歲時,陳慧生過一場大病,需要終身服藥。
后來,經過小姨牽線,27歲的陳慧嫁到浙江余姚市的梁弄鎮。比她大7歲的丈夫在余姚市區上班,周末才回家,“像個客人一樣住一晚就走了?!?/p>
2006年兒子剖宮產出生后,到處都得用錢,丈夫卻從不往家里拿錢。陳慧的身體承受不了在廠里成天做工,就選擇擺雜貨攤謀生。丈夫罵陳慧是沒本事的“藥罐子”,這讓她感到非常委屈和無奈,看著年幼的孩子,她選擇了隱忍。
兒子才9個月大,陳慧每天凌晨3點起床,先把孩子抱到隔壁婆婆的床上,然后帶上蛇皮袋,騎自行車出門去菜市場占攤位。她生活的小山村沒有路燈,四周一片漆黑,路上空無一人。陳慧在凌晨被野狗追趕,因為聽不懂方言遭顧客冷眼,蜷縮在寒冬的菜市場一角討生活……
“日子像鈍刀割肉,每天都隱隱作痛,我得找一個出口。”陳慧在廢舊紙箱上寫道。她從小喜歡看書,即使生活一地雞毛,仍堅持著閱讀的愛好。每次去余姚市區進貨時,她都會從舊書攤買回一些《讀者》《青年文摘》,有時還夾雜著書頁泛黃的大部頭。
陳慧看見別人用小推車賣貨,受到啟發,回家把兒子睡覺用的小四輪車改造成可以擺放多層貨物的手推車。從此,陳慧成了流動攤販,不用再起那么早占攤位了。
2010年,陳慧和丈夫早已經名存實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她繼續在梁弄鎮推著小車賣雜貨。勞累一天,晚上把小孩哄睡后,陳慧會擰開臺燈看書,隨心所欲寫一點文字?!昂芏鄠€深夜,我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般端坐在我位于小溪邊的房子里,慢吞吞地寫著想寫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幾年……我告訴自己要好好生活,不能給父母和孩子丟臉?!?/p>
閱盡紅塵煙火,“野生女作家”一鳴驚人
兒子對陳慧很尊敬,也很心疼。離異后的第4年,兒子告訴她:“媽媽,您很牛呀!為什么您走在梁弄街上,那么多的人主動和你打招呼?您有什么事情別人也都愿意來幫忙?”陳慧告訴孩子:“做人就是要互幫互助啊,這就是溫暖的人情味兒!”
其實陳慧知道,當自己推著小雜貨車走進菜市場時,經常會有人在身后議論,說這個女子真苦。但陳慧認為一個人踏實走過的路、用心做過的事、誠懇說過的話,定然會在某個時刻回報自己。
陳慧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到“余姚阿拉社區”網絡論壇上,引起文藝愛好者的關注。她的文字充滿人間煙火氣息,既扎根于泥土,又擁有穿透生活的力量?!鞍⒗鐓^”的版主是余姚市作協領導,他被陳慧的作品打動,以為她是一位有才情的高校老師,或者坐辦公室的文職干部。
當作協領導專程從市區趕到梁弄小鎮,卻見陳慧推著一輛小推車穿過人流,滄桑的臉頰上帶著溫暖笑容,在路邊向他揮手。他很欣賞這個為生活努力打拼的女人以及她充滿才情的文字,鼓勵陳慧向報刊投稿試一試。
沒想到,陳慧真的在報紙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令身邊的小販們驚訝不已。陳慧招待大家一頓家庭火鍋,菜販們主動拿著菜上門,有人還拎著活魚和鮮肉。
在菜場擺攤多年,陳慧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她將日常所見的市井百態化作真誠的記述,在收攤后的桌角寫下一天的見聞:賣豆腐的寡婦偷偷抹淚,修鞋匠攢錢供女兒讀大學,隔壁攤主阿權哥總在雨天幫忙收攤……陳慧也記錄下她勸別人的話:“我們如何在塵埃里開出花呢?既然逃不出生活的蛋殼,就把它過得更有滋味吧!”
婚姻破裂后,菜場成了陳慧的避難所。她將小推車稱為“移動的城堡”,車上總放著皺巴巴的筆記本,靈感閃現時,她便用圓珠筆草草記下:“賣豆腐的老李頭今天沒來,聽說兒子賭輸了房”“穿紅棉襖的婆婆買了3把鎖,說要鎖住孫子的玩心”……多年創作下來,陳慧積攢了幾十萬字的文稿。
2018年,在作協領導引薦下,陳慧的作品被送到寧波出版社,驚艷了編輯們。當年6月,陳慧的第一本紀實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正式出版。書中記錄了33位平凡小人物,他們或慈祥年老,或閃亮質樸,或堅韌不拔,或執著簡單,折射出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呈現了人間百態。
讀者形容陳慧的文字“像曬干的莧菜梗,嚼著嚼著就滲出咸鮮”。評論人這樣點評她的書:“庸常性與傳奇性渾然一體,鋪開了江南小鎮的市井畫卷,有著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和真性情的風范。”陳慧卻自嘲說:“我哪懂什么文學?不過是把生活的線頭捋順了塞進紙里。”
陳慧憑實力賺到一筆可觀的版稅收入,成了同行們羨慕又敬佩的“菜場女作家”。她不敢亂花這筆“意外之財”,因為每天還要吃藥保命,孩子也一天天長大,用錢的地方還很多。
在梁弄鎮的菜市場里,陳慧是公認的“民間心理學家”,熱心地幫助大家化解生活矛盾。
當一位菜販對陳慧感嘆:“總以為作家離我們很遙遠,沒想到咱菜場里就出了您這么一位牛人!”陳慧舉起攤位上的紫色洋蔥說:“你看這顆洋蔥,剝開時辣眼睛,煮久了卻會甜。其實,菜場里的人生課比書店更生動。”這種扎根市井的智慧,也讓她的文字充滿粗糲的生命力。
帶著“中年叛逆”去流浪,成名后依然擺攤
2021年4月,陳慧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世間的小兒女》。同年5月,該書入選“浙版好書榜”。在這本書中,陳慧寫修鞋匠用納鞋底的錐子給流浪貓取出腳掌鐵釘,寫豬肉攤主替癡呆老人每月“賒賬”實則免單,寫自己用賣不出去的塑料花給癌癥顧客的病床添色……“苦難從不值得歌頌,但人在苦難中相互打撈的樣子,比任何英雄敘事都珍貴?!标惢墼跁锌偨Y道。
2023年春天,陳慧看到熟人老周在菜場賣蜂蜜,他手背上全是蜂蜇的疤痕。她突然覺得,困在水泥森林里的人,或許更需要野地里的風。于是,45歲的陳慧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停止出攤幾個月,跟隨老周一家去體驗“追逐花香的流浪生活”。
臨行前,陳慧把兒子托付給鎮上的老師,在貨車啟動時拍下一張模糊的窗景——這是她17年來第一次主動脫離菜場的引力。蜂箱、帳篷、柴油發電機堆滿了8米長的貨車,陳慧擠在駕駛室后排,膝蓋上攤著寫滿潦草字跡的硬殼筆記本。
陳慧跟著老周夫妻倆從浙江余姚出發,一路沿油菜花開放的軌跡,跨越安徽、河南、陜西三省,最終抵達甘肅山丹軍馬場。這場歷時4個月的遷徙,被陳慧戲稱為“中年叛逆”。
在江蘇東臺的第一個夜晚,帳篷被狂風撕扯出“刺啦”聲,陳慧縮成蛹狀,聽著風力發電機的轟鳴與村莊的犬吠,一夜未眠。直到一只被蜜蜂蜇傷的流浪狗鉆進帳篷,她才在顫抖的手電光下找到共鳴——“我們都像被生活蜇腫臉的狗,卻還要互相舔舐傷口?!?/p>
陳慧打著手電筒,在荒野中給狗尋找消炎草藥。“月光照在它發抖的脊背上,讓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抱著高燒的兒子冒雨求醫的夜晚……”她在日記中寫道。
陳慧在新書中記錄養蜂人“追花奪蜜”的生存智慧,比如用蒜泥緩解蜂毒、觀察云層預判花期等等。還刻畫現代游牧族群的眾生相:95后養蜂青年用抖音直播割蜜過程,六旬蜂農在帳篷里聽豫劇《朝陽溝》……“他們像候鳥追逐春天,也像戰士守護著最后一寸未被規訓的土地。”
2023年12月,陳慧先出版了新書《在菜場,在人間》。她一邊擺攤一邊寫作,成功塑造了菜場小人物群像:包子鋪的師傅、殺豬販肉的屠夫、頭腦靈活的捕蛇人、收廢品的“破爛王”、修鞋換鍋底的手藝人……她寫市井百態、紅塵冷暖、街談趣事,更寫一個個平凡生命在競爭激烈的夾縫中,不竭努力求生存的樣態。
2024年,當“菜場女作家”成為抖音熱門標簽時,陳慧卻注銷了剛開通3天的賬號?!爸辈ラg里有人讓我表演邊賣馬桶刷邊寫詩,這太荒唐了?!彼龑⒊霭嫔珙A支的版稅,換成了一臺帶保溫箱的電動三輪車,“冬天老人的關節炎怕冷,熱水袋得隨時有貨,我要讓他們一買到就能用來取暖。”
陳慧的書,成了都市人的心靈解藥。上海白領組團來菜場找她簽名,卻在買完10多個晾衣架后蹲在攤位邊痛哭:“您在書里寫的那位賣野菜換錢急用的老太,和我凌晨改PPT時的焦慮一模一樣?!标惢廴o她一包梁弄大糕:“回去蒸熱吃,胃暖了,心才會暖。”有讀者驅車三四百公里,給陳慧送來一壇自制燜肉,壇底壓著字條:“謝謝你讓普通人看見光?!?/p>
同年夏天,陳慧出版了第四本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書中記錄了她隨養蜂人一路北上,在一處處開滿鮮花的曠野,遇見狂風暴雨,也遇見生命的自由和廣闊的天地。
2025年2月4日,《人民日報》以《煙火人間的記錄最可貴》為題,推薦了陳慧的新書。在千里外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她的新作被擺進“治愈系文學”展區。而這位“野生女作家”正踩著冰凍的山路,去城里的批發市場進貨。
盡管已經在6年內出版了4本書,而且銷量不錯,但陳慧并不陶醉于“作家”身份,每天仍然出攤賣日用品。寫作只是她生活里的旁逸斜出,永遠排在出攤、做飯、照顧高中生兒子的后面。有出版社邀陳慧進行全職創作,她拒絕了:“離開菜場,我的筆就啞了?!?/p>
盡管人生經歷坎坷,陳慧的文字卻寫滿了“人間值得”。她用自己的故事向世人證明:即使在最粗糙的土壤里,也能開出倔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