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公益精神是公益事業的內在支撐,是人們在公益行動中所展現出的信念追求、價值取向、品格品質等精神風貌或精神特質,體現的是人類在文明進程中超越個人私利之上的\"奉獻、慈善\"的精神升華。2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公益精神的培育和弘揚。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SocietyEcosystems Theory)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Bronfenbrenner)提出,是將系統論、社會學和生態學緊密結合起來的基礎理論。31979年,尤里·布朗芬布倫納在《人類發展生態學》中將生態學的知識引入人類行為的研究中,指出環境對于個體行為、心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美國社會科學家查爾斯·H.扎斯特羅(CharlesH.Zastrow)等人認為,個人的生存環境是一個完整的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包括家庭系統、學校系統、工作系統、朋友系統、社會服務系統等。4]這些系統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微觀系統,指具有生物、心理和社會特征的個人系統類型;二是中觀系統,指個體生活的小規模群體,如家庭、朋輩和其他社會群體;三是宏觀系統,指關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等狀況的系統。
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不僅需要考慮個人的微觀系統層面,還需考慮中觀系統與宏觀系統,更要考慮各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本文將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視角來探討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路徑。
一、大學生公益精神生態系統的現狀
美國人類學家約翰·W.貝內特(JohnW.Bennett)指出,在運用生態系統理論研究社會現象時,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將社會現象視為相互依賴的系統,通過經驗性標準判斷其運作模式;二是將系統理論的應用視為需要驗證的假設。5在當今社會,大學生作為充滿活力與責任感的群體,其公益精神的培育是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宏觀系統相互影響的過程。當前大學生公益精神生態系統總體呈現出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但各個系統也面臨一些困境。
(一)微觀系統:對公益總體持正向認知、積極體驗,但也存在工具理性
在微觀系統層面,大學生對公益持正向認知、積極情感和期待。他們普遍認可公益的社會價值和個人意義,對他人公益行為表現出欣賞態度。其參與公益的動力包括利他、利己及對公益組織的期待。參加公益活動后,多數大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1.大學生對參與公益活動有積極的正向認識
多數大學生對參與公益活動有著較為積極的認識,主要出于利他目的以及為社會貢獻正能量。誠
然,當前大學生群體在公益方面的感知較為強烈,對于公益參與的認知和共識程度也處于較高水平。
2.大學生對公益精神持有多重動機
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動機是多方面的,既有純粹的利他動機,也有利己動機,還有對公益組織的美好期待。
3.大學生對公益精神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多數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會產生“崇敬”“開心”“感恩”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可見參加公益活動對大學生情緒、情感的積極影響。其他相關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可以更好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寬眼界,增長見識,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并給自己帶來心靈愉悅和促進個人成長。7]
由上可知,在微觀層面,多數大學生認可參加公益活動的社會價值,并能夠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但也存在價值認知與實踐動機的沖突。部分大學生將公益活動視為獲取學業加分或職業資本的工具,而非基于公益利他精神的自覺行動。這種工具理性容易導致公益行為流于形式化,如短暫參與后缺乏持續關懷,削弱了公益活動的實質意義;也因大學生長期投入意愿普遍不足,缺乏專業技能和培訓活動,他們難以有效回應服務對象的需求,導致挫敗感累積,不利于公益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中觀系統:對公益總體持支持、肯定態度,但也不乏反對聲音
群體對個人的影響主要通過個人對群體態度的感知。在中觀系統方面,絕大部分大學生的家人、朋輩對其公益行為持支持、認可的態度。
1.家人對大學生公益行為總體支持
家庭是人生第一堂課開始的地方。家人對大學生公益精神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動機。大部分的家人支持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但也有少數反對聲音。他們認為評價學生的指標以智力教育為主,因而忽視與智力培養沒有直接關系的公益活動。
2.少部分朋輩對大學生公益行為持否定態度
少部分朋輩對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持否定態度。朋輩態度的兩極分化現象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在公益認知上的多樣性。
家人、朋輩對于公益行為的態度,既反映了社會對公益的總體認知狀況,也反映了目前公益教育的基本情況。相比國外,我國大學生在公益實踐和參與方面相對較少,這與我國的文化傳統以及學校對公益教育重視不足有關。學校和家庭在行動上仍過于強調以學習成績為主的智力教育,導致大學生在公益方面缺乏正確引導和言傳身教。8]
(三)對公益積極倡導的宏觀系統層面
人是社會中的人、環境中的人。在宏觀系統層面,公益事件的媒體報道對多數大學生的公益行為有影響;有較大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公益組織自身還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大學生能感受到國家、社會對公益行為的積極倡導與支持。
1.社會公益媒體對大學生公益行為有影響
新媒體時代,公益事件的報道對個人的公益行為會產生一定影響。公益需要新媒體的傳播與擴散,以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并參與公益實踐。因此,公益精神需要在社會力量的影響、輿論導向和典型示范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9]
2.公益組織自身問題依然存在
多數大學生認為公益活動形式大于實際內容、公益組織混亂、公益活動中的工作無趣、公益活動與服務對象存在隔閡等問題,這些是阻礙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主要因素。還有少部分大學生是由于公益活動體驗不好、沒有收獲等原因而不參加公益志愿服務。2023年的《中國慈善組織發展報告》也指出慈善組織自身的規范性、透明度和公信力不充分,高質量發展任重而道遠。
3.人人公益的社會氛圍基本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當下,社會上多數人重視公益行為、熱心于公益活動。但也有學者認為,公益主要關乎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而中國社會更注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差序格局。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與自身是否有關系,對于公共領域和公益精神的培育關注不足,并缺乏深厚的公益文化滋養,社會公益氛圍只能被看作是較低層次的情感處理機制。
二、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路徑
根據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各系統協同助力,形成生態共同體,并依據系統之間的聯結互動,培育大學生公益精神。這既需要加強以政府引領為中心的宏觀系統、公益組織的聯結互動為中心的中觀系統以及以學校教育引導為中心的微觀生態環境。
(一)加強以政府引領為中心的宏觀系統
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無疑會受到國家政策、媒體報道、公益組織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公益慈善政策的改進與完善
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需政府改進和完善公益慈善政策。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其中強調建立健全回報社會的激勵機制,發展慈善事業,完善有利于慈善組織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公益慈善政策的改進與完善需從多維度切入:一是完善慈善信托稅收優惠及專戶支持政策,強化第三次分配的制度支撐;二是培育樞紐型行業慈善組織,優化社區慈善服務網絡,提升基層慈善效能;三是推進\"互聯網 + 慈善”數字化平臺建設,規范智慧慈善模式;四是健全捐贈稅收減免、慈善褒獎等激勵機制,調動企業及高收入群體積極參與;五是簡化慈善組織審批流程,加強監管透明度,通過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構建法治保障。
2.積極做好公益慈善文化的宣傳
公益精神的培育離不開良好的媒體環境。新媒體時代,公益事件報道深刻影響公眾行為。公益組織要精心策劃有感染力、共鳴點的內容;善用融媒體渠道精準觸達;設計互動環節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進而有效匯聚善心、指引善行。
3.做好公益慈善運行的監管工作
阻礙大學生參與公益的因素與活動組織密切相關,如活動形式化、組織失序。大學生期望公益利他、管理規范、活動體驗良好。因此,相關部門需針對性制定法規政策,完善準入與過程評估;建立反饋及獎懲機制,引導公益組織優化管理、提升效能,促進大學生成為正能量傳遞者。
(二)優化以公益組織的聯結互動為核心的中觀系統
優化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中觀系統,需以公益組織的聯結互動為核心,促使家長、朋輩改變對公益的認識與態度,進而促成大學生公益精神的養成。
1.公益與家庭的聯結互動
家人對公益的態度、言語、行為都會對大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公益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家人的積極引導和言傳身教,同時也需要公益組織自覺架起公益與家庭的橋梁,為家庭成員參加公益活動提供平臺,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覺形成公益思想,助力公益行為的養成。
2.公益與高校的聯結互動
公益組織通過創新模式和資源引進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助力大學生實現公益與個人成長的雙向賦能。公益組織如能提前了解大學生、培養大學生,不僅有利于公益活動的開展,也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公益組織應有意識、有方法、有計劃地與高校聯動,積極參與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活動,主動成為公益精神培育的共同體。
3.公益與基層的聯結互動
公益組織可積極融入社區或農村,以基層社會組織為載體開展各項公益活動。社區、村莊發揮樞紐作用,建立社會組織、志愿者服務中心,并協調各類公益項目和資源,為居民、社會各界以及大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與平臺。
(三)優化以學校教育引導為中心的微觀生態環境
大學生只有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外在的中觀系統、宏觀系統才能與其發生交互作用。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需開設公益專業課,將公益精神融入思政課,并用好社會實踐課。
1.開設公益專業課
公益精神是一種美德,但是公益服務需要專業的公益知識。隨著社會大眾需求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公益服務需要走向專業化和精細化的道路。不少大學生對公益活動沒有明確目標,也缺乏專業公益服務的相關技能。因此,高校應開設公益專業課,向大學生系統傳授公益基礎知識、項目策劃與實施方法,并融合社會學理論與實踐案例,通過體驗式教學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公益服務能力,推動公益服務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2.公益精神融入思政課
思政課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公益精神,使大學生成為公益事業的踐行者和傳播者。高校應將公益
精神深度融人思政課程體系,并結合實踐教學強化大學生的利他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推動公益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頻共振。
3.用好社會實踐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0社會實踐既是培養當代青年改造客觀世界能力的活動,又是提升當代青年改造主觀世界能力的活動。因此,培育高校大學生公益精神必須依托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用好社會實踐課,全方位地培育大學生的公益精神。
三、結語
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高校需依托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統籌微觀、中觀、宏觀系統協同發力。本文指出,當前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面臨認知與行為割裂、支持網絡分化、制度供給滯后等挑戰,而優化路徑的核心在于構建政府引領、公益組織聯動、學校教育主導的生態共同體。未來,唯有持續強化各系統間的良性互動,推動政策供給、實踐平臺與教育引導深度融合,才能讓公益精神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自覺,助力“人人公益\"的社會風尚形成,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注入持久動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7.
[2劉振中.知行合一: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關鍵J」.人民論壇,2018(25):128-129.
[3]付立華.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社區矯正與和諧社區建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4):125-128.
[4]美查爾斯·H.扎斯特羅,卡倫·K.柯斯特-阿什曼.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師海玲,孫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5-17.
[5]John W.Bennett.The EcologicalTransition:CulturalAnthropologyand Human Adapa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76:94.
[6李嘉,房俊東,陳明.高校公益教育對大學生公益行為意向影響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實證分析[J].高教探索,2019(4):124-128.
[7]陳文.當代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0.
[8楊鍇,張敏.當代大學生公益精神現狀調查及特征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13):390.
[9]卓高生.我國社會公益精神面臨的困境及其培育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11(3):167-169.
[10]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