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中,“蠻”一詞多見于方言及口語語境,作為程度副詞修飾形容詞,用以表達類似“很”“挺”的語義,但其本義與現在的用法大相徑庭,“蠻\"最初為名詞,指代古代南方民族,后經歷虛化并漸成程度副詞。鑒于此,本文基于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enterforChineseLinguisticsPKU,縮寫為CCL)開發的CCL語料庫的歷史與現代語料,展開初步歷時研究,分析“蠻”的語法化路徑及主觀化進程,揭示其從具體指稱向抽象程度標記的演變機制。此外,本文通過解構與“蠻\"相關的構式,并將“蠻”與相關副詞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提煉“蠻”作為程度副詞的獨特語用特征與評價傾向。
一、“蠻”字語義歷時變化
“蠻”在古漢語中多為漢族對外族人的一種稱呼,《春秋》謂\"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蠻夷丑貉”,其中“蠻夷丑貉\"指代不同少數民族部落,此處“蠻”仍然是單個民族的稱謂。但隨著語言的發展,“蠻\"不再是單一民族的稱謂,而是泛指南方各個民族,后來發展為對各個少數民族的蔑稱。戰國時期《晏子春秋》中有:“寡人得寄僻陋蠻夷之鄉”,此處的\"蠻”與其他的部落名連用,用作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除了“蠻夷”,“蠻丑”“蠻貉”也被用以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
例1川南道梅國樓所俘蠻丑者言。 (《明史》)
例2信讓行乎蠻貉,福祚流于亡窮,萬世之長策也。 (《漢書》)
由于歷史原因,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沖突愈發頻繁與激烈,漢代“蠻\"字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但主要的搭配仍為“蠻夷”,為少數民族之意。自唐朝開始,“蠻\"字被用以修飾名詞,表明其來源,從側面可以反映中原民族與南方民族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
例3越鳥啼春早,蠻花送雨寒。(彭定求等《全唐詩》)
例4蠻僧留古鏡,蜀客寄新琴。(彭定求等《全唐詩》)
此時,“蠻”雖作為名詞,但與其他成分結合,表現出修飾性的特征。從明朝開始,“蠻”的指稱范圍開始擴大,除了南方少數民族,言行粗鄙的人也可被稱為“蠻”,但其使用范圍仍然較小,以“蠻子”的形式存在于小說文本中。
例5孫蘭姬被當鋪里蠻子娶了家去。(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例6張九四據高郵,韓山童男據臨濠,徐貞一、倪蠻子、陳友諒亂漢沔。(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蠻\"的形容詞化演變始于其名詞性修飾功能的轉化過程。在歷時發展中,該詞逐步突破了原始民族稱謂的語義框架,開始承載情感評價功能。該詞先由專指少數族群的名詞發展為通用名詞的修飾語,繼而擴展到修飾動詞性成分,最終完成從具體指稱到抽象評價的語義轉型,形成現代漢語中具有主觀判斷特征的形容詞用法。[2]
例7由今觀之,非直近于野蠻,亦且比于禽獸。(皮錫瑞《經學通論》)
例8不思戴德報恩,還敢夸稱大鬧天庭的蠻橫
手段。 (《八仙得道》)
從清朝開始,“蠻\"字的語義也開始虛化,在句子中充當狀語成分。
例9大郎雖然勇猛,卻是不會武藝,一味蠻打。(《野叟曝言》)
例10卻是識大體,有作用,不比小家婦女一味蠻打瞎撞。 (《野叟曝言》)
同時,“蠻\"開始出現程度副詞的用法。
例11陸麗娟搶著說道:“蠻好,倪幾家頭一淘去。(張春帆《九尾龜》)
例12二少格閑話蠻準,大家只當無撥格件事體末,拉倒哉畹。 (張春帆《九尾龜》)
在上述例子中,“蠻\"的語義產生了變化,而相關語料基本源自小說,存在一定的口語化現象,語體中出現的主要使用語境與當今程度副詞“蠻\"相同。
二、“蠻”的語法化過程
張誼生提出實詞虛化主要由四個方面的因素決定,分別為結構形式、語義變化、表達方式與認知心理。其中\"蠻\"的語法化主要受結構形式、語義變化和認知心理三個方面的影響。
在結構形式方面,基于前文的歷時研究不難發現,“蠻\"從一開始表示單一民族到泛指各個少數民族,其形態逐漸由單音節的“蠻\"轉變為雙音節的“南蠻”\"蠻夷”。隨后“蠻\"逐漸開始修飾名詞,表歸屬意,如“蠻地”\"蠻煙”,“蠻 + NP\"也因此逐漸成為固定結構,后來“蠻\"發生轉變,可作形容詞。“蠻”由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發展而來,反映了漢族對少數民族“不通情理”的主觀印象,因此在后續發展成為形容詞時,“蠻\"也包含貶義,如“野蠻”“蠻橫”。隨后,“蠻\"以狀語形式出現在構式“蠻 + VP\"中,如“蠻打”“蠻吃”,此時“蠻”在句法位置和功能上已逐漸接近副詞。“蠻\"在狀語上的頻繁出現進一步推動其語義虛化,使其逐漸發展出程度副詞的用法。
語義變化也是“蠻”發生虛化的重要機制。如前文所示,“蠻\"的語義范疇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特指某一民族到如今的程度副詞,“蠻\"經歷了語義的泛化。“蠻\"的所指是具體的,在經過雙音化后,“蠻十NP”的使用頻率提升,且關注中心主要在后方的NP。“蠻”多起修飾作用,語義逐漸弱化,所指由實物演變為抽象事物,具體意義也逐漸抽象化而成為形容詞。
詞匯的虛化過程也是認知域變化的過程,推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其指在一定的語境中,通過類推或推導,凸顯詞匯隱含義、獨立伴隨義、固定聯想義的過程。4“蠻”的語義演變經歷了從名詞到形容詞的過程,由最初的貶義逐漸延伸出表示“極端”的中性含義,并隱含較高的程度特征。在推理機制的作用下,“極端”開始量化,進而成為表達“很、非常”之義的程度副詞。蘇櫟和翟燕通過研究得出,通過虛化出現的程度副詞大多分布在相同的句法語義環境中,語法化軌跡相同,不論實詞意義是否相同,它們演變的終點一定是相類似的,在推理的作用下有著共同趨向。5除了“蠻”,“怪”“死”“煞”\"酷”等詞在現代漢語中均有表“非常”的程度義,且均由名詞發展出貶義形容詞義后再進一步虛化成為程度副詞。以“酷”為例,“酷”起初為“酒性猛烈”義,后引申為“殘酷”“殘暴”之義,同時“酷”常同“暴”“惡”等詞聯合,語義偏后導致“酷”也逐漸虛化,在“酷 + VP\"的狀中結構出現后,其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與“蠻\"的語法化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隱喻在“蠻\"的虛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蠻\"類似的字均經歷由具體形象轉向模糊抽象認知域的過程,這些詞具有貶義形容詞義后通過隱喻發展出“極端”義,隨后在\"X十VP\"的重復使用下虛化,成為具有中性義的程度副詞。
綜上所述,“蠻”的語法化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結構層面,詞性變化帶來了句位變化;二是在語言演化過程中泛化作修飾成分,后產生“蠻 + VP\"的狀中結構,進一步加速虛化;三是在相似句法語義環境中,心理認識推導使“蠻\"同其他程度副詞發生虛化。
三、“蠻”的主觀化
“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語言為表現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主觀化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在“蠻”從實詞義向程度義轉變的過程中,其語義逐漸偏向主觀表達,主觀性也隨之不斷加強。這一變化體現了“蠻\"在語義演化中的主觀化趨勢。美國語言學家伊麗莎白·克洛斯·特勞戈特(ElizabethClossTraugott)認為語法化中的主觀化表現在互相聯系的多個方面,其中“蠻\"的主觀化主要體現在:由命題功能變為話語功能;由客觀意義變為主觀意義;由句子主語變為言者主語;由自由形式變為黏著形式。[7]
通過前文對“蠻”的歷時研究可以發現,“蠻”的本義是某單個民族的稱謂,主要表達命題功能,后發展為形容詞,原義逐漸模糊,重在描述事物狀態且多表貶義,此時已有主觀評價功能。隨后“蠻\"進一步演化為副詞,不再作為特指名稱,命題功能逐步弱化,主要體現言者對評論對象的主觀判斷。經過歷時發展,現代漢族與少數民族已相互交融,“蠻\"最初作為名詞義的命題功能已經消退,在現代漢語中發展出表達言者主觀評價的話語功能。
隨著命題功能轉化為話語功能,“蠻”表達的意義也逐步從客觀描述轉向了主觀表達。在現代漢語口語交際中,“蠻”多用于表達說話者的主觀評價,后接AP表示言者的評價和態度,表示程度高量的副詞“很”義;在形容詞層面\"蠻\"多組成“蠻橫”\"野蠻”,也有“蠻 + NP\"結構,組成“蠻力”“蠻勇”,表達對所指成分的貶義評價,也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從歷時視角出發,“蠻\"經歷了“名詞一形容詞一副詞”的變化,從客觀的名詞指稱,到主觀貶義的性狀描述,再到主觀中性的性狀確認,其客觀意義已經逐步消解。
在\"蠻\"的虛化過程中,其主觀性不斷增強,在口語交際中使用隱含“言者主語”可用于表達言者對所指性狀主觀上的判斷。
例13A:“我一直都認為上衣和褲子都是牛仔的話,看起來會很奇怪,現在看你穿,還蠻不錯的。”
B:“其實還蠻好搭的。”
A和B的話語中都使用了“蠻”字,A中“蠻 + AP\"的主語為前文的“你”,指受話人,但該句的言者主語是A,他發出了“我覺得你穿還蠻不錯”的評價,這個主語并沒有顯露,但表達了強烈的主觀性。同理,B的話語表達了他對牛仔衣服以及褲子“好搭配”的主觀評價,“蠻”此時處于言者主語的影響范圍之中,具有強烈的主觀性。
隨著“蠻”的高度語法化,“蠻”在句法結構中的自由度也不斷降低。當其作名詞,表南方少數民族時,可為“蠻夷”“南蠻”;當其作形容詞時,可為“野蠻\"\"蠻橫”。當“蠻\"完全轉變后,它在句中固定擔任副詞角色,與謂詞性成分組合成“蠻 + 謂詞性成分”的結構,從而以附著形式出現,如“蠻喜歡”“蠻不錯”等,表明\"蠻\"已由自由形式變為黏著形式,其主觀性進一步增強。
四、構式“蠻+XP + (的)”
“蠻\"在多種方言中都有高頻率的使用,其相關構式“蠻 +XP+ (的)\"在現代口語交際中也有廣泛應用,可表達言者的主觀評價立場。參考劉心欣對“挺 + XP+ (的)\"的構式研究,本文將該構式拆分為三個部件進行分析,分別為固定構件“蠻”變量構件“XP\"與非必要共現構件“的”[8]
根據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中心(BLCUCorpusCenter,縮寫為BCC)可以得知,“蠻 -XP+Φ (的)\"共包括“蠻 +AP+Φ (的)”“蠻 +VP+ (的)”“蠻 +NP+ (的)\"三種形式,其中構件為AP形式時頻率最高,其次是VP,最后為 NP 。性質形容詞用于描述事物性狀特征,其屬于全量幅詞,蘊含一種隱性的量度義。相較于名詞和動詞,形容詞的語義指稱更加抽象,體現評價者的主觀性,如“遠”“近”。但是形容詞往往難以精確描述,需要與程度副詞共現以表達不同程度量級,如“非常好”“特別遠\"等。
受“蠻\"修飾的形容詞成分包括單音節形容詞如“好”“多”“準”雙音節形容詞如“可愛”“開心”由“好\"構成的形容詞性短語如“好看”“好吃”多音節形容詞短語如“感興趣”“難為情”“了不起”“不起眼”。根據語料庫檢索的結果可以得知,“蠻\"修飾的形容詞大多表現出高程度的口語化,如“蠻好的”“蠻不錯的”。在眾多形容詞中,“好”出現的頻率最高,其雙音節形容詞短語也有很高的使用頻率,這與“好\"的評價域密不可分。根據方梅和樂耀的研究,相較于其他單音褒義形容詞,“好\"的評價域更廣,在日常交際中“好”能適用于多種評價場景,因此導致其與\"蠻\"的高頻結合使用。此外,根據檢索結果顯示,“蠻\"與表示褒義的形容詞結合頻次更高,“累”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單音節貶義形容詞使用例,其次是“貴”。
動詞是XP部件中頻率第二高的類別。首先,與“蠻\"結合最多的為心理動詞,如“喜歡”“期待”。因為其語義特征通常較為抽象,蘊含一定的量度義,所以能受“蠻”修飾。其次,抽象動詞也常與“蠻\"結合進行使用,如“像”“習慣”,這類動詞相較于其他動詞仍含有一定程度量幅,可與程度副詞結合表修飾。動賓短語也能受“蠻”修飾,但是也存在一定限制。如“丟人”“傷自尊”都可以用“蠻”來修飾,而“丟錢包\"\"吃晚飯\"卻無法與“蠻”連用,這可能是因為前者表達修飾意義,其后都可以加“的\"表示形容詞義,如“蠻丟人(的)”“蠻傷自尊(的)”。再次,“蠻”與以“有\"引導構成的特殊動賓短語能進行結合,如\"蠻有氛圍”“蠻有道理”,不難發現此時的動賓結構為“有 + 抽象名詞”,且同時可以在其后添加“的”表示形容詞義,如“蠻有意思的”;大部分具體名詞在該結構中無法成立,如“蠻有手機”,但“蠻有錢”可以成立,這也許與該類名詞本身的性質有關,在此不作具體討論;以 \"結構組成的兼語短語也能受“蠻”修飾,如“蠻令人喜歡”“蠻讓人驚喜”,這可能是因為其表達抽象致使意義具有一定程度量幅,故而能與“蠻\"進行搭配。最后,能愿類動詞組成的短語也能受“蠻\"修飾,如“蠻能吃苦的”“蠻會享受的”。綜上,VP能進入“蠻 +XP+Γ (的)\"構式并成為其構件的原因是其成分表達抽象形狀,具有一定的程度量幅,因此能受程度副詞修飾。
名詞出現在“蠻 +XP+Γ (的)”構式中的情況較少,因為名詞通常不具備量度義,所以也無法用程度副詞進行修飾。但是筆者在檢索后發現,一些例子中的名詞會表現出具體意義外的內涵義、評價義,即當名詞的內涵義能讓人聯想到與其相關的性質,如“蠻牛的\"“蠻淑女的”“蠻MAN的”。目前此類構式用法出現的頻率仍然較低,更多語料以及后續使用發展仍待研究。
五、“蠻”與“怪”的差異性比較
“怪\"的本義是“奇異、罕見”,從語義虛化程度與使用頻率來看,“怪\"的語法化程度較低,其基本語義尚未完全虛化。在實際交際中,“怪\"依然保留著實詞義項,如形容詞義項\"奇怪”名詞義項\"怪物\"等。10]
從兩者用例所包含的情感立場出發,“蠻”的搭配項多包含積極意義,如前文所提到的“蠻好”“蠻漂亮\"等,其消極語義所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因此“蠻”具有積極的語義。根據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怪 + AP+ (的)\"的用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為“怪怪的”,且與“怪\"搭配的AP多偏中性或貶義,如“怪不好意思的”“怪難為情的”“怪嚇人的”;“怪”也能與帶有積極意義的AP進行搭配,如“怪有趣的”“怪好的”,但其頻率相較于消極語義而言略低。由此可見,“怪”在搭配選擇上更傾向帶有消極意義的詞匯,從而使自身帶有一定的消極語義色彩。這一特征與“怪\"原本所表達的“感到奇怪\"或“不滿責備\"等核心含義密切相關。
“蠻\"和“怪\"都能組成“蠻/怪 + XP + (的)\"構式,但兩者對“的”的依賴程度不同。“怪”在構式中與“的\"共現的頻率更高,且多數時候無法將\"的”省去。
在表示程度時,“怪”與“蠻”具有類似的功能,都蘊含說話者的主觀評價色彩。因而,在句法結構中,“怪\"通常要與帶有確認語氣作用的“的”字搭配,共同構成一種強化表達,從而提升命題的可靠性。但相較于“蠻”,“怪\"通常具有消極語義,在口語中一般表達負面評價立場,而“的\"在語音層面的突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負面立場帶來的消極語義的沖擊,因此在口語交際中“怪\"常與“的”共現。此外,“怪”相較于“蠻\"來說語法化程度較低,其使用仍存在一定限制,在語用規則上不如“蠻”自由。
六、結語
本文基于歷時角度初步分析了“蠻\"的語法化過程,其由最早的表示單一民族稱謂到進入狀中結構,后逐漸虛化為程度副詞“蠻”。隨著“蠻”的語法化發展,其表達的主觀性也隨之增強。隨后,本文討論了常用構式“蠻 +XP+Γ (的)”的各個構件及其語義特征,并將“蠻”與和其擁有相似語義的程度副詞“怪”進行比較,進一步探討了程度副詞之間的使用差別。
參考文獻
[1]
[5]蘇櫟,翟燕.論程度副詞“蠻\"的歷史來源、功能及語法化進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79-85.
[2]謝文穎.論程度副詞“蠻\"的語法化過程[J].今古文創,2023(4):134-136.
3]4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范圍[J].中國語文,2000(1):3-15,93.
[6]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1(4):268-275,320.
[7]Elizabeth Closs Traugott.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M]//
Dieter Stein,Susan Wright.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Linguistic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47-48.
[8]
[10]劉心欣.程度副詞“挺”及其相關構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9]方梅,樂耀.規約化與立場表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