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里曾有一個口語詞“爭些”,表示“事情眼看就要發生而結果并未發生”,就是“差一點”的意思,比如:“下雪天路光得不行,我騎洋車爭些跌倒?!边@個詞現在聽起來有點陌生,但是在古代,它大量出現在宋詞、元曲、明代小說中。
從文獻資料來看,“爭些”最早的用例見于南宋,最初多是作為動賓短語,表力求獲得或達到的意思。如姚勉《沁園春·太學補試歸涂作》:“誰強誰弱,只爭些時節,來速來遲。”也可作形容詞,意義和用法都與后來的程度副詞“差一點”基本相同。如方岳《滿庭芳·擘蟹醉題》:“笑鱸魚雖好,風味爭些?!?/p>
“爭”在古代漢語中,除“爭奪、競爭、爭論、爭取”外,還有“差、欠、不夠”的意思,如唐代杜荀鶴《自遣》:“百年身后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今人張相在《詩詞曲語詞匯釋》中解釋道:“爭,猶差也。”這一用法,在今天的山西平定方言中仍在使用,比如:“我們這桌還爭一個人就坐滿了?!?/p>
元雜劇中,“爭些”的用例大量增多。此時“爭些”不再是動賓短語,而是成為了“差一點”的程度副詞,比如鄭光祖《倩女離魂》:“氣的我痛如血流難盡,爭些魂逐東風吹不回?!崩钚械馈栋浦琴嵒覚谟洝罚骸把?!我爭些兒忘了,今日卻是孩兒的生日。”關漢卿《竇娥冤》:“在城有個蔡家婆子,剛少他二十兩花銀,屢屢親來索取,爭些捻斷脊筋?!蓖鯇嵏Α段鲙涬s劇》:“賤妾何辜?爭些兒把你娘拖犯?!睙o名氏《關云長千里獨行》:“恰才若不是玄德公勸住了呵,爭些兒被這環眼漢殺了?!钡鹊?。
這些元雜劇,要么劇作者是山西人,要么劇情與山西有關。由此可見,“爭些”一詞至遲在元朝的時候,就在山西各地廣為流行。
到了明代,“爭些”在小說、戲曲等諸多通俗文學作品中都有用例,如:《西游記》第二十一回:“好風!真個利害——黃河浪潑徹底渾,湘江水涌翻波轉。碧天震動斗牛宮,爭些刮倒森羅殿?!薄端疂G傳》第十回:“見林間竹屋茅茨,爭些兒被他壓倒?!薄度龂萘x》第一一六回:“(鐘)會拍馬過橋,橋上土塌,陷住馬蹄,爭些兒掀下馬來?!?/p>
相比元代,明代“爭些”充當程度副詞的使用頻率有所下降,到了清代,用例數量更是銳減。通過檢索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發現,在《二刻醒世恒言》《八洞天》《郭公案》《飛龍全傳》《鴛鴦針》《黃繡球》等在37篇文獻中,“爭些”一詞共出現了37例,且沒有一例在句中充當程度副詞使用,而是全部為“爭得、奪得”的謂語動詞用法。
“爭些”這個程度副詞,為什么會逐漸衰落,甚至最后突然消失呢?
或許有兩種可能:一是明朝小說興起后,北方雜劇創作日趨沉寂,很大程度削弱了程度副詞“爭些”的傳播;二是同時期出現了一系列表示幾近程度的副詞,如“差些”“差點”“險些”“幾乎”等,這些新興副詞,不僅用法與“爭些”相近,而且從字面上更加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從而以絕對的優勢取代了同樣表幾近程度的“爭些”。
選自《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