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南池袋小學的放學鈴聲一響,六七歲的孩子們便紛紛沖出教室,拎著水壺,戴好帽子。有四個女孩留了下來——輪到她們打掃衛生了。她們從櫥柜里拿出兒童用的掃帚,開始清掃。四把掃帚并排揮動,掃起地上的紙屑和灰塵?!斑@里老積灰。”瑪麗亞指著地板縫隙說。其他孩子立刻圍過來幫忙?!按驋哌^程中,孩子們培養了環保和平等意識,不會想著‘反正有清潔工掃’。”小橋口惠老師說。
“剛入學時,這些孩子簡直就像小怪獸!”校長佐藤浩笑著說,“我們的職責就是幫他們作好融入社會的準備?!睂W校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合作共處、主動承擔責任。佐藤稱之為“育人”,即塑造人格的藝術。
“育人”的成果令人驚嘆。日本孩子不僅學業優秀,而且年紀輕輕就展現出非凡的獨立性。六七歲的孩子可以自己走路或坐地鐵上學。當然,這也得益于日本較為安全的社會環境。杉浦洸真就是如此,他每天步行十分鐘上學?!拔耶斎粫?,畢竟他要穿過一條主干道,好在路人都會幫忙?!彼母赣H杉浦裕樹說。日本一檔真人秀節目還會跟拍幼童獨自去商店買魚糕的過程。
日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在封建的江戶時代,武士階層創辦學校,培養有文化、品行端正的武士。寺廟學校負責教授平民子弟,還要求學生參與日常勞動,這或許就是學生打掃教室這一傳統的起源。19世紀,日本在接觸西方工業化世界后,為實現現代化,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20世紀,日本轉向軍國主義,學校成了灌輸帝國主義思想的工具。二戰戰敗后,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調整了學校課程,重點在于傳播民主理念。
如今,日本的學校依然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品格。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說,日本教育重視紀律和責任感,認為集體和諧勝于個人表現,且尊重權威。規則已經內化,學生自覺遵守,因此無須嚴格訓斥。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教育理念強調“智德體”全面發展,“智”指學業能力,“德”指道德品行,“體”指健康體魄。放到實際教學中,這意味著體育和藝術同樣受到重視,老師更關注學生的努力過程,不是只看重成績。研究表明,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日本學校所處的社會環境在某些方面與西方相似,但在社會價值觀上,兩者存在明顯差異。美國父母希望孩子具備領導能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而日本父母更希望孩子能與他人和睦相處;美國母親傾向于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日本母親則會主動預判孩子的需求。
在日本,學前教育以自由活動、音樂、手工和戶外運動為主,同時也會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穿衣和洗手。幼兒園還定期安排體檢,這對忙碌的家長來說是件好事。
即使是最簡單的活動,也是花了一番工夫設計的。比如,孩子們不僅要學會跳繩,還要學會為同伴搖繩,在鍛煉的同時領會團隊協作精神。提升精細動作技能的折紙練習會隨著年齡增長增加難度。文具盒里每樣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孩子們要養成收納的習慣,一旦少了什么,就會立刻察覺。
學校是個“小社會”,按理說,進入小學后,孩子們就該適應了。一天的課程從班會開始,也以班會結束。他們可能會討論當天的安排,商量學?;顒釉摫硌菔裁?。班級事務由學生輪流負責。在小橋口老師的班里,每節課結束后,全班要齊齊向老師鞠躬,兩名學生負責擦黑板,另一名學生會提醒大家下一節課的內容。
午餐時間到了,值日生換上白色廚師服,推來餐車,擺好餐具。其余孩子排隊打飯。教室里傳來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一切井然有序。孩子們坐在課桌前聆聽校內特別委員會播放的古典音樂和公告。上周,一個由12至13歲學生組成的委員會籌辦了一場運動會,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盛事,有體育比賽和舞蹈表演。孩子們一邊吃著天婦羅、沙拉和米飯,一邊交流活動的心得體會?!拔覀儨蕚涞貌粔虺浞郑瑫r間太短了?!彼麄儼脨赖卣f。
有了懂禮貌、守規矩的學生,學校的運作自然更加順暢。孩子們到校后會自覺把室外鞋整齊放入鞋柜,再換上室內鞋。最近,學校還發起一項活動,提醒孩子們互相問好,因為他們在這方面開始有些懈怠了。
日本的教科書通常包含詳細的書寫指導。譬如,要求學生坐直,將拳頭分別放在身體前后,測量書桌與椅背的距離是否合適;寫字時,用非慣用手摁住書頁;書寫前還需做一些伸展運動。
日本學校還專門開設道德教育課。在一節課上,孩子們討論如果沒有履行日常班級職責會帶來什么影響。“你會給別人添麻煩?!币粋€男孩答道。這種觀念貫穿校園生活,海報、書籍和上課內容都在提醒孩子“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道德課還會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南池袋小學四年級有一堂課的主題是“妄下斷語”。每個學生都要反思自己是否曾過于輕率地對他人下判斷,以及這樣的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拔也粫p易評判他人,這會傷害到別人。”一個女孩說。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們向日本取經,研究如何提高學生成績;而現在,吸引海外學者來訪的,更多是日本學校在塑造孩子品格方面的獨特做法。杉田洋曾任文部科學省的教科調查官,現為日本國學院大學教授。他說,蒙古、馬來西亞等國曾向日本尋求教育經驗。自2016年起,新加坡也開始效仿日本,讓學生打掃教室。
說到日本教育模式的支持者,不得不提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2016年訪日期間,他形容日本人是“行走的《古蘭經》”,認為他們體現了“伊斯蘭美德”。截至2024年底,埃及已建立55所融合本國課程和日式班級管理模式的學校,旨在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協作精神。另外,約3萬名教師接受了培訓,目標是將這種日?;旌系慕逃w系推廣至埃及所有公立學校。塞西認為,這有助于埃及的經濟發展。
但在日本,不是所有家長都認同這種教育方式。小學階段還好說,到了初高中,學校就會強調死記硬背,也不再那么看重創造力。有的學校還會實行所謂的“黑色校規”,強制學生遵守各種不必要的規定,比如限制襪子的長度、發圈的顏色,甚至要求所有學生穿白色內衣。2017年,一名大阪女孩因天生棕發被校方強制要求染黑,最終憤而將學校告上法庭。
日本有句諺語:“出頭的釘子總會挨錘?!北M管道德課鼓勵學生表達不同觀點,但每個人心里都清楚“正確答案”是什么。大谷奈奈子家住東京,她的大兒子就讀于國際學校,另外兩個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她說:“學校的氛圍可能會讓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感到壓抑?!备鶕摵蠂鴥和饡臄祿?,在38個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中,日本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排名第一,但心理健康狀況卻排名第37位。
日本政府和許多學校正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日本推行“寬松教育”政策,削減課程內容,并將每周六天的上課時間改為五天制。部分人批評這一政策導致教育質量下滑。許多家長仍竭盡全力讓孩子考入名校,以保他們日后能找份好工作。
補習班自然而然成了這些家長的選擇。很多孩子從小學五年級起就開始參加補習班,為未來的大學入學考試作準備。這與“智德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以十歲的大木奏真為例,他每天放學后先要花四個小時完成家庭作業,然后再去補習班學習到深夜。他說自己早已放棄足球俱樂部,只為騰出更多時間用來學習。
日本的教育水準整體上表現出色。根據202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結果,日本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中分別排名第三、第五和第二。不過,隨著日本社會的變遷,學校也必須隨之調整。并非所有日本年輕人都渴望進入大公司打工,個性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移民的涌入也讓日本文化變得更加多元。佐藤校長坦言,在培育集體主義精神的同時,又要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表達空間,這種平衡不容易掌握。
與此同時,一些家長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大谷奈奈子將13歲的小兒子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上中學?!昂⒆幽暧讜r,這種教育方式確實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她說,“但再往后,它就會限制個性發展,只為塑造符合社會期待的標準化個體。”
(路么么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