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寧夏沙坡頭區蘋果防霜凍為例,探討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的運行機制及實踐舉措;著重分析了寧夏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的現狀,并結合沙坡頭區的氣象特點,闡述了當前農業氣象保險在推廣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進而提出優化氣象指數設計、提升農戶參與度、加強氣象保險實驗與推廣,以及完善氣象服務與理賠流程等一系列改進措施,以提高農業氣象保險的效果與覆蓋面。
關鍵詞: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沙坡頭區;蘋果防霜凍;保險機制
農業氣象指數保險作為一種基于氣象數據預測災害風險并結合保險賠付機制的創新形式,為農戶提供了有效的風險保障。沙坡頭區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霜凍等極端氣象災害對其農業生產的影響尤為顯著。基于此,本文以寧夏沙坡頭區蘋果防霜凍為例,探討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的運行機制及實踐舉措,并提出多項優化措施,旨在提升農業氣象保險的有效性和覆蓋范圍,助力寧夏及其他類似地區在應對氣象災害風險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1 沙坡頭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數據中心概述
自2021年起,沙坡頭區成為全國領先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創新試點地區。該區致力于促進農業高品質經濟增長,并助力小型農戶與現代農業體系的有效融合。在此過程中,沙坡頭區深入挖掘農業社會化全鏈條服務的新模式,成功建立沙坡頭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數據中心。目前已開通農業社會化服務網、農業大數據平臺、微信小程序、移動用戶APP等“四位一體”的服務窗口,已逐步成為沙坡頭區推行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關鍵支撐平臺[1]。
沙坡頭區積極探索科技賦能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信息化助推服務主體能力提升。一是突出監管一張圖。以大數據中心為支撐,集成農業農村部門各類數據,實現以地圖的形式展示全區農業地圖概況,直觀全面展示社會化服務各類數據,輔助政府部門進行相關決策。二是拓展功能一張網。研發“托管貸”“農資貸”“產權貸”等信貸產品模塊端口,將農業設施貸款流程、農業保險,從線下轉到線上,貸款者可在線申請貸款產品。三是智能監控一條鏈。安裝田間攝像頭、溫濕度監控、土壤監控等設備,以實時數據助力生產決策。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農產品產前規劃、產中管理和產后銷售進行全鏈條精細化管理,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四是整合資源求實效。通過整合農資銷售、供需對接、生產托管、精準施肥、農技指導等資源,建立農事綜合服務體系。
2 寧夏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運行機制現狀
2.1 寧夏農業現狀
寧夏位于中國西北部,是重要的農業大省,其地理位置獨特,處于黃土高原與沙漠交界處,農業生產面臨復雜的自然環境挑戰。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寧夏的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65億元,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蘋果。尤其是蘋果產業,在寧夏農業經濟中有著重要地位,其產值在2023年約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30%。然而,寧夏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年均降水量僅為150~300 mm,且降水分布極為不均,干旱和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業生產深受氣象災害的影響,尤其是極端氣候條件,如霜凍、沙塵暴和高溫干旱等。2022年春季,寧夏局部地區遭受了嚴重的霜凍災害,約1萬hm2的農作物減產,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5億元。
2.2 沙坡頭區狀況
沙坡頭區是寧夏中部的一個典型干旱地區,位于黃河沿岸,土地面積較廣,氣候極端。根據沙坡頭區農業農村局的統計數據,該區域的蘋果種植面積已達到0.8萬hm2,其中紅富士是主要品種。沙坡頭區的氣候特殊,降水量稀少且集中,年均降水量只有180 mm,集中在夏季,春秋兩季的降水更是少之又少。部分種植戶對氣象指數保險的理解和認知程度仍然較低,這種狀況使得他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未能具備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進而影響了其投保的主動性。
3 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運行機制的實踐舉措
3.1 氣象指數保險運行機制設計
3.1.1 具體運行機制設計
將沙坡頭區蘋果產業鏈中關鍵的風險因素——花期遭遇的晚霜凍,作為主要的風險保障對象。該保險以沙坡頭區氣象部門公布的具體氣象資料作為理賠的參考依據。一旦氣象災害達到賠償啟動的標準,承保機構將按照保險協議中的條款,按災害的嚴重程度向投保人支付相應的保險賠償金。在花期結束后,種植戶可以根據蘋果的生長狀況,自主決定是否投保政策性蘋果種植保險,以保證保險政策的持續性和對種植過程中潛在風險的全面覆蓋[2]。實施范圍為永康鎮永樂村,計劃于2024年覆蓋66.67 hm2蘋果種植面積。保險對象包括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農業企業,需符合種植合法、管理正常等條件。保險期限為2024年4月5日-5月15日,重點保障蘋果春季晚霜凍的氣象災害風險,通過科學明確的保險標準和范圍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圖1)。
3.1.2 數據收集與分析
沙坡頭區通過與氣象部門合作,基于氣象站點建設環境、數據環境,按照不超過6.67 hm2一站的原則確定了10個氣象站點,覆蓋沙坡頭區永康鎮永樂村212塊地塊、66.67 hm2蘋果試點園區及103戶種植戶,由氣象部門觀測、審核并作為保險賠償數據來源依據,并接入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數據平臺,與氣象站點、保險承保、種植地塊、農戶信息4類關鍵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疊加分析,確保保險賠付的準確性和公正性,提高保險覆蓋率和理賠精準性。通過精準的數據收集與智能化分析,沙坡頭區的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實現了科學化和高效化運行[3]。
3.2 增強農戶參與積極性
3.2.1 提供保費優惠降低農戶負擔
保費優惠是吸引農戶參與農業氣象保險的一項重要措施,特別是在農業氣象保險的初期階段,許多農戶對該產品的認知度較低,甚至存在一定的觀望態度[4]。
為了打消農戶的顧慮,降低其經濟壓力,承保機構推出了優惠措施,參保蘋果每畝保險金額參照保險蘋果開花期間投入的管理成本(包括肥水管理費用、花期防凍費用、人工授粉費用、疏花疏果費用等)的80%確定。試點期間,保險金額確定為1 000元/667 m2,
667 m2保險費(元)=保險金額(元/667 m2)×保險費率,總保險費(元)=保險費(元/667 m2)×保險面積(667 m2),這成為提高農戶參保意愿的重要策略。
3.2.2 推行補貼政策擴大保險覆蓋面
除了保費優惠,政府的補貼政策也是推動農業氣象保險發展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在農戶資金不足、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的情況下,國家的補貼政策極大地減輕了農戶參保的經濟負擔。財政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共同加強對保費補貼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和檢查[5]。通過多方協作,定期對承保機構及相關單位(個人)開展審計和監督工作,確保補貼資金使用符合政策要求。如發現存在虛假材料騙取補貼資金的行為,將依法追回全部資金,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同時將違規情況上報至上級財政、農業和銀行監管部門。
3.3 加大政策宣傳與推廣活動
為提高農戶對氣象保險的認知和參與度,沙坡頭區近年來加大政策宣傳與活動推廣力度。加強與果農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舉辦培訓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詳細介紹氣象指數保險的運作機制、保障范圍和賠付條件,從而提高果農對保險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各有關部門、鄉鎮和承保機構要密切聯動,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做法,不斷加大農業保險政策宣傳力度,增強廣大農戶的保險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引導農戶積極主動投保。加強對協保隊伍的農業保險知識、政策法規培訓,詳細講解新型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實施重點及保險要點,提高協保體系服務水平和工作效能。
3.4 落實政策規定與保險理賠流程
為提升氣象保險的運行效率和農戶滿意度,沙坡頭區氣象局和承保機構在災害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在沙坡頭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數據中心這一平臺上共享氣象數據,確保理賠工作能夠迅速啟動。簡化保險賠付流程,優化內部操作程序,減少不必要的繁瑣環節,確保在果農受災后能夠迅速啟動賠付機制,提高賠付效率,使果農能夠盡快獲得經濟補償,減輕損失。沙坡頭區推行了“綠色通道”理賠機制,對于金額較小的理賠案件。通過電子簽名和在線審核的方式,承保機構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賠償操作[6]。承包機構要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公開、承保情況公開、理賠結果公開、服務標準公開、監督要求公開”和“承保到戶、定損到戶、理賠到戶”的服務規范,及時做好定損、理賠等工作。
4 氣象指數保險運行機制未來展望
4.1 應用人工智能模型實現動態指數調整
氣象指數保險將逐漸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來實現氣象災害預測和保險指數的動態調整。AI模型將通過實時分析氣象數據,如氣溫、濕度、降水等,快速調整保險指數。利用深度學習算法,AI能夠識別氣象模式的微小變化,進而預測潛在的氣候災害,使氣象指數更加準確,確保保險理賠能夠更好地反映實際損失。例如,在氣溫變化或暴雨來臨時,AI可以實時調整賠償參數,并向農戶發出預警,增強保險服務的靈活性和時效性。
4.2 構建高密度氣象監測網絡提升數據精度
為了提高氣象指數保險的準確性,未來將加大力度構建高密度的氣象監測網絡。不僅是增加氣象站的數量,還將結合智能傳感器和大數據技術,對氣象信息進行實時采集與傳輸,得到更詳細的氣象數據[7]。如在農業生產集中的地區部署多點氣象站,全面監測局部氣候變化,為氣象模型提供更詳細的預測數據。通過完善該系統,將大幅度提高氣象監測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覆蓋范圍,確保了保險賠付所依據數據的準確性。
4.3 借助區塊鏈技術增強保險運行透明度
區塊鏈去中心化和信息不可更改的特性,有助于確保氣象數據和理賠記錄的公開透明,避免人為干擾和數據造假的可能。通過區塊鏈,氣象數據的采集、處理及理賠記錄可以安全、可追溯地記錄和共享,增強保險各方的信任[8]。同時,應用智能合約使理賠過程自動化,降低了人工干預,提高了理賠效率。例如,在極端氣象事件發生時,智能合約可以根據預設的條件自動啟動賠償程序,確保農戶能夠及時獲得保險賠償。這將提升氣象保險的執行效率和公信力,推動行業的標準化進程。
5 結語
寧夏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在保障農業生產、減輕氣象災害影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面臨許多挑戰。為進一步提升保險的效果和覆蓋面,需對氣象指數設計、農戶參與度、氣象服務與理賠流程等方面進行優化。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可進一步提高氣象數據的精確度、保險的透明度和理賠的效率,有助于提升農業氣象保險的服務質量和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 岳成龍,孫萌澤.“氣象+保險”打造農業保險新模式[J].商業觀察,2023,9(32):114-116+120.
[2] 李知行.氣象指數保險發展現狀與思考[J].福建金融,2023(8):53-60.
[3] 張勇,屈振江,劉璐,等.農業保險氣象服務關鍵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陜西氣象,2022(5):65-71.
[4] 張越,王倩,李全景,等.氣候風險下“區塊鏈+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服務平臺構建及應用前景[J].農業展望,2022,18(4):66-71.
[5] 吉春容,王森,胡啟瑞,等.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研究及其應用進展[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3,17(2):1-7.
[6] 袁冬美,洪文平.農業巨災保險氣象理賠指數設計[J].青海科技,2024,31(3):167-174.
[7] 王衛,趙思健,聶謙.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展望,2022,18(3):80-87.
[8] 羅宏濤,王金艷,蘭鑫,等.氣象指數保險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策略研究[J].山西農經,2024(13):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