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中,化學防治雖具爭議,但憑借快速高效的特性,在病蟲害大規模暴發時意義重大。實現綠色防控需科學用藥,涵蓋精準診斷病蟲害,依據病蟲害類型與發生程度選藥,嚴控用藥劑量與濃度,交替輪換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把握施藥時機,以及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源和礦物源農藥,以此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守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大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大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成為農業發展的關鍵議題。綠色防控體系旨在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在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化學防治作為傳統防治手段,雖在過去因不合理使用引發諸多問題,但在綠色防控體系中,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控制病蟲害,為保障作物產量和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1 大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性
1.1 保護生態環境
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能有效控制病蟲害,但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而綠色防控技術強調以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為主,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例如,通過種植蜜源植物、誘集植物等,為天敵昆蟲提供棲息和繁殖場所,利用天敵昆蟲來控制害蟲數量,這樣可以維持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有益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同時,減少農藥對土壤、水體和空氣的污染,降低農藥在環境中的殘留,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1.2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化學農藥的殘留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而綠色防控技術能夠有效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例如,采用防蟲網覆蓋技術,可以阻止害蟲侵入農田,減少害蟲危害,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同時,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害蟲,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對農產品造成污染。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生產出的農產品更加安全、優質,符合市場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1.3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長期依賴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容易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使防治效果逐漸降低,形成惡性循環。綠色防控技術則注重綜合運用多種防治手段,從農田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合理輪作、科學施肥等農業措施,增強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例如,推廣抗病蟲品種,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還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4 提高經濟效益
綠色防控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雖然在綠色防控技術的初期推廣和應用中,可能需要投入一些資金用于購買防蟲網、誘蟲燈等設備,但從長期來看,減少了化學農藥的購買和使用成本,以及因農藥使用不當造成的作物藥害損失。同時,采用綠色防控技術生產出的農產品質量高,價格相對較高,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例如,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售價通常比普通農產品高出很多,而且更受消費者歡迎,銷路更好。此外,綠色防控技術還可以減少因病蟲害暴發導致的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的風險,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2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挑戰
2.1 技術成熟度與規模化應用障礙
盡管綠色防控展現出極為良好的發展態勢與前景,可在實際操作中,針對一些具體蟲害的控制依舊深陷技術瓶頸。像蚜蟲、粉虱這類小害蟲,它們身形小巧,藏匿于作物葉片背面或縫隙之中,隱蔽性極強,稍有風吹草動便迅速轉移。并且,其繁殖能力驚人,傳播速度極快,這極大地限制了生物防治手段中捕食性天敵的發揮,即便釋放大量天敵,也難以在短時間內遏制害蟲蔓延。而面對土傳病等頑固病害,土壤環境復雜,病菌存活時間長,僅依靠單一的物理誘捕或是生物制劑,難以深入土壤根源消殺病菌,難以收獲理想的防治成效。因此,當下迫切需要研發出針對性強、藥效持久,能夠直擊病蟲害要害的綠色防控新技術,以突破現有困境。
2.2 社會認知與政策支持缺失
盡管綠色防控技術在維護生態平衡、降低環境污染等方面展現出卓越的生態效益,可當下推廣力度的嚴重欠缺,使得公眾對其了解極為有限,甚至滋生諸多錯誤認知。多數人長期受傳統觀念束縛,在面對病蟲害時,腦海中第一反應仍是 “立竿見影”的殺蟲劑,認為只有這類藥劑才能迅速解決問題。比如在一些農村地區,農民習慣了傳統殺蟲劑的快速效果,對綠色防控手段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抱有懷疑態度,不愿花費時間與精力去嘗試新方法,更不愿意為綠色防控產品支付相對較高的價格。這種觀念極大地制約了綠色防控用品的市場拓展,使其社會接受度難以提升[1]。
2.3 科研轉化與國際合作困境
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進程面臨重重挑戰,其研發周期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大量的研究成果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跨越到實際的商業應用領域。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存在缺陷,流程繁瑣且缺乏高效溝通渠道,導致企業難以精準對接這些成果。同時,企業自身對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無法將先進技術順利融入生產。再加上我國綠色防控技術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市場規模較小、前景不明朗,使得投資人普遍信心匱乏,資金投入積極性嚴重受挫,“研究 - 應用 - 反饋” 的良性閉環就此斷裂,極大地阻礙了綠色防控技術的落地推廣。
3 大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3.1 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作為綠色防控技術的根基,通過一系列精心規劃的農事操作,致力于全方位改善大田作物的生長環境,增強作物自身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從源頭上遏制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合理輪作在這一體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同作物對土壤養分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合理輪作能夠巧妙地均衡土壤養分。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例,玉米根系分泌的特定物質不利于大豆病蟲害的滋生繁衍,有效切斷了病蟲害的寄主鏈條;而大豆具有獨特的固氮能力,能夠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土壤中的氮肥,顯著提升土壤肥力,為后續種植的玉米提供更優質的生長條件。選用抗病蟲品種同樣是關鍵環節。科研人員歷經長期艱苦的選育工作,成功培育出眾多針對特定病蟲害具有顯著抗性的優良品種。例如,抗銹病小麥品種在種植后,能夠極大地降低銹病大面積爆發的風險,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既保障了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又保護了生態環境[2]。適時播種策略則巧妙地讓作物的生長關鍵期避開病蟲害的高發時段。在部分地區,水稻種植通過適當提前播種,使水稻的抽穗期精準錯過稻縱卷葉螟的產卵高峰期,從而大幅減輕蟲害對水稻的侵襲,為水稻豐收奠定堅實基礎。科學的田間管理同樣不可或缺。合理密植能夠確保作物間通風透光良好,降低田間濕度,營造不利于病菌滋生的環境。及時清除病株殘體,更是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的越冬越夏場所,顯著降低蟲口密度與病原菌基數,從各個方面全方位保障大田作物的健康生長。
3.2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作為綠色防控病蟲害的重要手段,憑借物理原理直接作用于病蟲害,具有操作簡便、對環境無污染等顯著優勢,契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燈光誘捕是極為常用且效果突出的物理防治方法。多數害蟲具有趨光特性,這一習性成為它們的 “致命弱點”。在大田之中合理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設備,夜幕降臨后,燈光散發的特定波長光線能夠吸引害蟲紛至沓來。一旦害蟲靠近,殺蟲燈便會通過電擊等方式將其迅速致死。以棉田為例,棉鈴蟲、煙青蟲等害蟲成蟲對燈光極為敏感,在棉田合理布置殺蟲燈后,大量成蟲被誘捕,田間落卵量隨之大幅減少,進而使得幼蟲發生數量顯著降低,有效減輕了害蟲對棉花的危害。色板誘殺同樣在病蟲害防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蚜蟲、薊馬等害蟲對特定顏色存在趨向性,黃色對于蚜蟲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而藍色則是薊馬的 “致命誘惑”。在實際操作中,將黃色板與藍色板懸掛于田間,高度精準調整至與作物頂部平齊,這樣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害蟲的活動區域。定期對色板進行更換,可確保其始終保持良好的誘捕效果,大量害蟲會因貪戀色板而被牢牢粘住,從而達到防治目的。防蟲網覆蓋技術在蔬菜、花卉等大田種植區廣泛應用[3]。防蟲網就如同為作物構建起一道堅固的防護屏障,能夠有效阻止害蟲遷入。對于白粉虱、小菜蛾等小型害蟲,防蟲網的防護效果尤為顯著。其細密的網眼能夠將害蟲阻擋在外,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為作物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此外,人工摘除害蟲卵塊、病葉等傳統物理防治手段,雖需耗費一定人力,但在病蟲害發生初期,能夠精準出擊,將病蟲害控制在萌芽狀態,有效避免其大規模擴散,守護大田作物的茁壯成長。
3.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作為綠色防控病蟲害的核心策略之一,巧妙借助自然界生物間錯綜復雜的相互制約關系,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管控,具備環保、可持續的顯著特性,高度契合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徑。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形成了緊密的食物鏈關系。例如赤眼蜂,它堪稱害蟲卵的 “寄生專家”,能將自身卵產于多種害蟲卵內,待赤眼蜂卵孵化,便會以害蟲卵為食,從而阻斷害蟲繁殖進程。在玉米田精準釋放赤眼蜂,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十分顯著,可大幅降低玉米螟幼蟲的發生率,減少對玉米植株的侵害。七星瓢蟲則是蚜蟲的 “天敵克星”,在蔬菜田釋放七星瓢蟲,它們會主動捕食蚜蟲,有效遏制蚜蟲大規模爆發,保障蔬菜健康生長。微生物農藥的應用在近年來愈發廣泛。蘇云金芽孢桿菌對鱗翅目害蟲具有特效,當害蟲攝入含有該桿菌的物質后,其體內會產生毒素,進而破壞害蟲腸道,最終導致害蟲死亡。白僵菌同樣不容小覷,它能寄生并感染蝗蟲等害蟲,使其染病死亡。這些微生物農藥不僅對人畜安全無害,而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還能巧妙保護有益天敵生物,維持生態平衡。昆蟲信息素誘捕與迷向技術也日臻成熟。性信息素作為昆蟲之間傳遞求偶信號的關鍵物質,被人類巧妙利用[4]。在果園中設置桃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誘捕器,能夠精準吸引并捕殺雄蟲,使雌蟲難以找到配偶交配,極大地降低子代數量,有效控制害蟲種群規模。植物源農藥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像苦參堿、印楝素等,從植物中提取而來,對害蟲具有拒食、驅避、毒殺等多重功效,并且在自然環境中易降解,殘留極低,為大田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了綠色、安全的有力保障。
3.4 化學防治技術
在綠色防控體系中,化學防治盡管飽受爭議,但因其具備快速、高效的特點,在應對病蟲害大規模爆發時,依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不過,為了實現綠色防控目標,保障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化學防治必須遵循科學合理用藥原則。精準診斷病蟲害是化學防治的首要環節。病蟲害種類繁多,癥狀復雜,只有準確判斷病蟲害類型,才能對癥下藥。以小麥銹病為例,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在發病初期癥狀相似,但病原菌和防治方法卻有所不同。通過專業檢測手段確診后,針對性選用合適的殺菌劑,如三唑酮、戊唑醇等,可顯著提高防治效果,避免因盲目用藥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格控制用藥劑量與濃度至關重要。農藥使用說明是基于大量試驗數據制定的科學標準,隨意加大劑量不僅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對土壤、水體等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同時,長期過量用藥會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使防治難度不斷加大。因此,按照規定劑量用藥,既能有效控制病蟲害,又能降低環境風險。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是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的有效策略。以棉鈴蟲防治為例,菊酯類農藥作用于害蟲神經系統,有機磷類農藥則抑制害蟲體內的膽堿酯酶活性。交替使用這兩類農藥,可避免棉鈴蟲對單一農藥產生抗性,確保化學防治效果持久穩定。施藥時機的選擇直接影響防治效果[4-5]。病蟲害在不同生長階段對農藥的敏感度不同,在其最脆弱、對作物危害最小的階段用藥,能以最小的用藥量達到最佳防治效果。比如玉米螟,在幼蟲孵化初期,蟲體尚未蛀入玉米莖稈,此時施藥可將其一舉殲滅,最大限度減少對玉米植株的損害。
4 結語
綜上所述,化學防治在大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通過遵循科學合理用藥原則,從精準診斷到合理選擇農藥、控制用藥劑量與時機等多方面著手,不僅能有效防控病蟲害,還能最大程度降低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金排.太和縣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應用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9):6-9.
[2] 張棟棟.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8):180-182.
[3] 周小虎.淺談小麥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3,41(12):49-51.
[4] 張瑞雪.衡水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現狀與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1(2):11-13.
[5] 高宏云,毛洪霞,張婷,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南方農機,2024,55(11):68-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