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市成功辦結東海島東簡街道對蝦養殖場養殖尾水直排湛江灣海域水污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成為全省首例近岸海洋與海岸帶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案件的成功辦理,為廣東省近岸海洋與海岸帶類生態損害賠償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助于提升海水養殖從業人員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使賠償義務人積極履行賠償責任,使“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理念深入人心。
深入調查,
為鑒定評估工作提供客觀依據
時間回到2023年5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湛江調研檢查時,指出東海島東簡街道龍秋2號片區高位池養殖尾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排海域的問題。2024年1月,生態環境部將該損害賠償線索列入第四批“重點關注線索”轉交湛江。
湛江市生態環境局高度重視該條線索的核查工作,及時進行研判,現場到龍秋2號片區高位池養殖場調研,了解案件具體情況。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經湛江市人民政府指定,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及時啟動該案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索賠程序,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推進會,明確相關要求,研究部署相關養殖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追究。
“案件辦理難度大,屬于歷史遺留問題,而且涉及多名養殖戶,養殖情況復雜。”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案件所涉養殖場地系周邊各村與東海林場于20多年前利用各自權屬用地自行或承包開發建設的高位池進行養殖,后經多次轉包,涉多名養殖戶,案情較為復雜。
為詳細了解情況,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多次組織相關人員到龍秋2號養殖場深入開展現場勘察、調查養殖戶養殖和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維等情況,確認生態環境損害事實、受損范圍、受損程度和是否有相對明確的賠償義務人等案件事實。考慮到疫情期間養殖中斷,湛江市生態環境局秉著認真負責的態度,要求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及專家組對養殖時間進行再次確認,為鑒定評估提供重要數據。
因地制宜,探索開展海水養殖類案件簡易鑒定評估
業界專家表示,海洋生態環境利益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損害從根本上分析,不僅損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還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影響。由于海洋生態要素繁多且聯系緊密,對單一要素的損害往往涉及的對象范圍是極為廣泛的,無論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都可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因此,對海洋生態環境損害后果的界定存在比較大的困難。
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告訴筆者,近岸海洋及海岸帶類型生態損害賠償案件,在省內甚至國內相關辦理經驗都比較少,且傳統鑒定評估周期長、技術要求高。為提高辦案質效,湛江市生態環境局主動作為、不等不靠,委托由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專家和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組成的專家組進行簡易評估并出具意見。
考慮到廣東省海水養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暫未實施,且海洋水環境容量較大,導致損害難以實際量化,該案最終選擇環境價值評估方法中的虛擬治理成本法進行生態環境損害量化核算。專家組在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設施的單位治理成本合理化區間等方面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首創開展海水養殖類生態損害賠償案件簡易鑒定評估。
宣貫教育,
用心促成案件賠償磋商
“一開始養殖戶非常不理解,認為長期以來都是這樣的養殖模式,不認為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十分抵觸。”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針對這一情況,湛江市生態環境局聯合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東簡街道辦、龍秋村委會等單位多次組織養殖戶召開現場磋商座談會,從加強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宣傳方面入手,著力消除養殖戶生態環境法律知識盲點和堵點,不斷強化其法律意識和環保意識。
座談會上,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對養殖戶耐心地進行釋法析理,詳細解答養殖戶對鑒定評估報告的疑問,同時表態堅決依法追究生態損害賠償責任的決心,讓養殖戶認識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經過反復溝通,養殖戶最終對養殖尾水直排海域的危害性以及“誰污染誰買單”的道理有了深刻認識,從起初的“不愿賠”,到“應該賠”,最終轉變為“主動賠”,不僅主動簽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協議,并在當天繳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共計8萬余元,還對湛江推動生態損害賠償工作表示理解和贊許。
據了解,近年來,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堅持嚴格執法與教育引導、限期整改與損害賠償等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對癥施策,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落實落細,著力破解“企業污染、百姓受害、政府買單”困境,強化了“誰污染誰擔責、誰損害誰賠償”的責任意識,既維護“法度”彰顯“溫度”,又較好地起到了示范引導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啟動案件25宗,已辦結24宗,辦結率為96%,比2023年辦結率提升了36個百分點,超額完成省下達2024年辦結率達90%以上的考核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