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智能選址服務,企業選址時間從原來數周壓縮至三天,還能一鍵生成環評報告核心內容,環評編制效率提升50%;利用智能空間穿透污染溯源模型,平均溯源時間從數日縮短至分鐘級,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得以迅速處理……
這種顛覆性轉變,得益于佛山市創新構建的“一圖一網一中心”全鏈條生態環境數智監管體系。面對“監管底數不清、風險預警滯后、業務流程割裂、執法效能不足”等難題,佛山市生態環境局依托數字政府統一底座,以物聯網感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引擎,充分釋放數據資源價值,實現了從“人海戰術”到“智慧監管”的跨越。該模式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4年度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典型案例,為全國工業城市環境治理提供了“佛山方案”。
“一圖一網一中心”:打破數據壁壘,提升治理效能
“過去查一家排污企業要登錄多個系統掌握企業具體情況,現在一鍵就可調取企業全生命周期環保數據。”工作人員打開數字平臺環境檔案中心界面,只見地圖上紅色標記清晰標識著重點監管企業,點擊即可查看排污許可證狀態、最近檢查記錄、信訪投訴歷史、危廢轉移量等核心信息。
“我們為全市9萬多家排污企業建立了全面詳實的污染源檔案。”佛山市生態環境局信息中心主任劉俁楓介紹,“這些檔案并非簡單的數據堆砌。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細致的標簽化分類,深度整合了環境部門最關注的核心信息,集中呈現在摘要界面。目前,平臺已歸集形成25大類數據、3842張數據表單,數據總量超過1.3億條。執法人員去企業現場檢查時,只需登錄數字平臺移動端,打開該企業的摘要界面,所有關鍵信息便一目了然。”
依托佛山市“一網統管”技術框架,佛山市生態環境局以“底座重構、中臺整合、數據聚合、業務融合”為主線,打造了覆蓋全市域的生態環境一體化智慧平臺。平臺融合環境要素、環境管理與空間信息,整合接入各類分散的環境物聯監控設備,匯聚排污企業全生命周期海量數據,實現環境業務“一圖”管控、物聯設備“一網”感知,污染源數據“一中心”匯聚、執法檢查“一鍵”調度。初步構建了縱向貫通市、區、鎮三級聯動,橫向覆蓋多業務領域的全鏈條數字化治理新格局。
自該平臺建設以來,已整合37個原本分散獨立的市區信息系統,不僅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運維資金也從每年1900萬元降至約600萬元,有效解決了過去“信息孤島”、數據無法共享、業務協同困難以及重復建設等問題。
智能信訪溯源:30分鐘精準鎖定污染源
針對涉氣投訴占比大、重復率高、解決難度大的痛點,平臺構建了“風向關聯+空間穿透”大氣污染溯源模型。 通過融合環境要素、管理與空間信息,匯聚環境敏感目標、工業園區集聚區、土地利用現狀等12類120個環境專題圖層,疊加全域污染源數據,織就全域感知的“智慧天眼”。
今年4月,佛山生態環境局南海分局接到某小區居民多次投訴夜間刺激性氣味和間歇性黑煙問題。傳統方式排查需數日,但執法人員通過平臺瞬間啟動AI溯源。在“生態環境成果一張圖”上定位投訴點后,系統以該點為中心,自動檢索周邊3公里內所有涉廢氣排放企業,初步圈定5家鋁型材企業。再結合“熔鑄工藝產窯爐廢氣”特征和投訴時段擾民異味風向,AI分析精準鎖定一家使用再生鋁料的五金熔鑄廠,隨即調度指令一鍵直達鎮街執法終端。
“從鎖定污染源到調度執法人員僅30分鐘,信訪投訴處置跑出了加速度。”參與行動的執法人員表示。通過市級建模、區級核驗、鎮街處置三級聯動,污染溯源效率從數天縮短至分鐘級,成效顯著。
智能環評選址:三天完成選址,變監管為賦能
“以前找一塊合規用地要花費數周,現在通過智能選址服務,3天就能敲定!”某衛浴企業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佛山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舉措。
為服務企業綠色轉型,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創新打造“生態環境企業服務平臺”,變被動監管為主動服務。平臺聚焦企業環評“成本高、耗時長、選址難”痛點,將AI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深度融合,推出“智能環評選址”服務,實現“查點位-判選址-定準入-出報告”全流程貫通。
企業只需在地圖上輸入地址或經緯度,平臺即刻抓取生態環境圖層數據,智能研判該點位是否符合“兩高”管控、涉氣重點監管區等要求,并識別周邊敏感點。選址確認后,系統動態比對環境標準及分區管控準入要求,一鍵生成環評報告核心內容。截至目前,該服務已惠及企業超2300家,選址建議采納率達89%,報告編制效率提升50%。
“過去靠人力手工核對相關準入政策,耗時又易錯。”劉俁楓介紹,“現在所有研判邏輯透明可追溯——企業查了什么、系統如何分析、結果怎樣生成全程留痕。這為后續智能審核環評報告打下了堅實基礎。”
企業服務平臺的便利不止于此,通過環境服務功能,產廢企業可在線發布廢礦物油、廢活性炭等信息,處置單位競價響應,電子聯單、合同簽訂全程線上完成。“未來還將接入環評咨詢、監測等第三方服務,打造‘環保服務商城’。”劉俁楓補充道。
企業通過平臺還可隨時查閱企業信息及監管動態,并一站式辦理環保政務、處理預警、整改反饋、法規咨詢等業務,告別以往的多系統反復登錄填報,享受全方位便捷服務。
AI+非現場執法:無事不擾,現場檢查頻次下降近四成
日前,數字平臺AI預警系統發現佛山某聚酯涂料企業數據存在多項異常:1-3月平臺填報更換活性炭0.48噸,但AI視頻分析顯示同期實際無更換行為;累計生產時長為1020小時,治污設備僅運行712小時;危廢轉移聯單顯示實際產生廢活性炭4.4噸,與填報數據嚴重不符。
系統自動整合這些線索生成預警,并將包含具體檢查要點的任務派送至執法人員的移動端APP。執法人員抵達現場后,根據調度系統列出的指引迅速核實,確認該企業存在虛假更換活性炭、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等違法行為。
“這類隱蔽違法曾是監管難點,現在AI幫我們‘盯’著每一個環節,讓違法行為無處藏身。”參與此次執法的隊員表示。
這正是佛山創新構建的“AI+視頻分析+物料關聯”非現場執法模型的實戰體現。該模型使用視頻AI分析、視覺測量技術,并融合產-治-排聯動監控和用水量、固廢聯單、廢水轉移等動態數據,形成全流程物料關聯分析能力。還能智能核算產污量、研判治污設施運行狀態、自動揪出“瞞報漏報”“產多報少”“逾期換碳”“逾期換水”等違法違規行為,分類分級預警,自動生成執法計劃和標準化流程指引,形成“智能預警-自動派發-現場檢查-行政處罰”全鏈條閉環管理。
這一創新顯著提升執法精準度與規范性,減少了對合規企業的干擾:通過數據關聯與AI監控,環境問題發現率提升65%;智能調度系統生成的標準化執法表單和流程指引,解決了基層“不會查、查不準”難題,執法流程合規率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單個企業年均現場檢查頻次下降37.78%,真正實現“無處不在”又“無事不擾”的高效監管。